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邢台农业学校是一所有着45年办学历史的中等专业学校,曾经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办学思想落后再加上高校扩招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学校发展步伐比较缓慢,截至2004年上半年,学校在校生仅有556名,120名专职教师一半上课,一半“下岗”。
自从2004年6月学校成立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来,学校大胆改革、勇于开拓,使学校各项事业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校生猛增至9692人,专业设置也由7个扩展到22个专业。2007年,学校牵头组建了河北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为河北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领头羊”。
借力发展 努力实现办学规模低成本扩张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普高热”居高不下,极大地冲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在夹缝中寻求发展的生机。彼时的邢台农业学校教舍简陋、设施不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面对如此窘境,学校领导一班人一致认为,如果不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很可能被淘汰出局。但要想发展,又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困难,为此,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了引进社会资金,借水行船、借鸡生蛋、借力发展的新思路,闯出了一条低成本迅速扩张之路。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以来,学校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到学校投资,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做到了投资者赚钱学校发展,各得其所,真正实现“双赢”。
以融资、引资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实习实验水平
该校采用股份制办专业的新思路,先后融资500多万元,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习车间,并充实装备了钳工、焊工、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电工电子、供热通风与空调等6大实习车间;投资40多万元装备了9大涉农实验室;引资120万元,建设了两个网络机房,学校的实训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以办学条件外移为主要思路,开创农业学校办工科专业先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制造类技术工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学校克服了一无师资、二无设备的艰苦条件,开办了工科类专业,并根据办学条件外移的新思路,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训放到企业中去完成,师资也通过外聘来解决,从而开创了农业类学校开办工科类专业的先河。
以股份制改造为目标,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007年,学校注册成立了邢台市龙岗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以学校控股,吸引其他社会资金注入的学校后勤股份制改造。目前,该校后勤保障、物业管理等相关事务已基本与学校脱离,走上了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道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利用社会资金1200多万元,投资建立了能容纳1200多人的高标准学生公寓、学生家长招待所、学生洗衣房、浴室等,新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集学生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学生食堂,新增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比过去20年新增建筑面积总和还多。
最近,学校再次吸引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新校区建设。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已外聘教师60人,成为该校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而工科类专业经过4年发展,已建成6个实习车间,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三大类专业之一。
强化服务 实现招生就业“入口旺”、“出口畅”
随着社会环境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完成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对于职业学校来讲,一方面要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愿望。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既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增强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又要牢固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的办学理念。
基于以上理念,学校确立了“以技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培养掌握适量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就业人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把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优质转移作为学校的目标和责任。
实践证明,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支持。
面向市场,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步的专业
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结合发达地区人才市场的需求,提出了“做强一产专业,做大二产专业,做活三产专业”的专业调整方针,逐步形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布局合理的专业设置格局,充分满足了学生及家长的需求,为确保“人口旺”创造了条件。
为用人单位服务,大力发展订单教育
学校与社会的对话是靠学生来完成的,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学生尽快适应未来应职岗位的要求,确保“出口畅”,邢台农校大力开展“订单”教育,让企业文化向学校延伸,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自己毕业后就是某个单位的员工。该校先后与中国农民大学、大北农集团、北京德青源、北京稻香村、首都机场港洁物业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教育。
实行毕业生(实习生)召回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为了确保毕业生能够稳定就业,邢台农校大胆引入企业的召回制度,首次对已就业的毕业生与实习生实行“召回”,对因不适应就业岗位要求而返乡待业的毕业生学校一律“召回”并负责免费培训、再次免费推荐就业。真正兑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稳定就业”的承诺。
送教下乡 开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推进村容整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倡导文明乡风,实现民主管理。
在河北省教育厅和邢台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学校首次提出了“送教下乡”的新观点、新思路,招收了从业农民新学生,组建了送教下乡新机构,并于2009年春季全面启动送教下乡工作,力求通过3~5年的学习,提高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目前,该校已招收农民学生5009人,开设了畜牧兽医、园艺果林、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等6个专业,在邢台市辖区内设立了6个教学区、66个教学点、78个教学班。为了做好送教下乡工作,该校还成立了专兼职相结合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编写了送教下乡专用教材,制定了送教下乡学生管理办法,并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60台迷你型计算机、35台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装配了两台流动教学车;为解决下乡送教教师的交通问题,确保他们能风雨无阻为农民学员传授知识,学校专门投资购置了15部中型车辆等。
自学校“送教下乡”工程开展以来,受到邢台市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河北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先后吸引了省内外130多所学校前来学习参观,仅河北省就有lD0多所学校参与到了送教下乡队伍中来。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邢台农业学校通过自身实践向社会证明: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觉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中,“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有所作为,实现大跨越。
自从2004年6月学校成立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来,学校大胆改革、勇于开拓,使学校各项事业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校生猛增至9692人,专业设置也由7个扩展到22个专业。2007年,学校牵头组建了河北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为河北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领头羊”。
借力发展 努力实现办学规模低成本扩张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普高热”居高不下,极大地冲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在夹缝中寻求发展的生机。彼时的邢台农业学校教舍简陋、设施不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面对如此窘境,学校领导一班人一致认为,如果不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很可能被淘汰出局。但要想发展,又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困难,为此,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了引进社会资金,借水行船、借鸡生蛋、借力发展的新思路,闯出了一条低成本迅速扩张之路。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以来,学校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到学校投资,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做到了投资者赚钱学校发展,各得其所,真正实现“双赢”。
以融资、引资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实习实验水平
该校采用股份制办专业的新思路,先后融资500多万元,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习车间,并充实装备了钳工、焊工、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电工电子、供热通风与空调等6大实习车间;投资40多万元装备了9大涉农实验室;引资120万元,建设了两个网络机房,学校的实训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以办学条件外移为主要思路,开创农业学校办工科专业先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制造类技术工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学校克服了一无师资、二无设备的艰苦条件,开办了工科类专业,并根据办学条件外移的新思路,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训放到企业中去完成,师资也通过外聘来解决,从而开创了农业类学校开办工科类专业的先河。
以股份制改造为目标,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007年,学校注册成立了邢台市龙岗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以学校控股,吸引其他社会资金注入的学校后勤股份制改造。目前,该校后勤保障、物业管理等相关事务已基本与学校脱离,走上了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道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利用社会资金1200多万元,投资建立了能容纳1200多人的高标准学生公寓、学生家长招待所、学生洗衣房、浴室等,新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集学生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学生食堂,新增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比过去20年新增建筑面积总和还多。
最近,学校再次吸引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新校区建设。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已外聘教师60人,成为该校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而工科类专业经过4年发展,已建成6个实习车间,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三大类专业之一。
强化服务 实现招生就业“入口旺”、“出口畅”
随着社会环境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完成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对于职业学校来讲,一方面要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愿望。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既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增强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又要牢固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的办学理念。
基于以上理念,学校确立了“以技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培养掌握适量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就业人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把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优质转移作为学校的目标和责任。
实践证明,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支持。
面向市场,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步的专业
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结合发达地区人才市场的需求,提出了“做强一产专业,做大二产专业,做活三产专业”的专业调整方针,逐步形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布局合理的专业设置格局,充分满足了学生及家长的需求,为确保“人口旺”创造了条件。
为用人单位服务,大力发展订单教育
学校与社会的对话是靠学生来完成的,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学生尽快适应未来应职岗位的要求,确保“出口畅”,邢台农校大力开展“订单”教育,让企业文化向学校延伸,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自己毕业后就是某个单位的员工。该校先后与中国农民大学、大北农集团、北京德青源、北京稻香村、首都机场港洁物业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教育。
实行毕业生(实习生)召回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为了确保毕业生能够稳定就业,邢台农校大胆引入企业的召回制度,首次对已就业的毕业生与实习生实行“召回”,对因不适应就业岗位要求而返乡待业的毕业生学校一律“召回”并负责免费培训、再次免费推荐就业。真正兑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稳定就业”的承诺。
送教下乡 开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推进村容整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倡导文明乡风,实现民主管理。
在河北省教育厅和邢台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学校首次提出了“送教下乡”的新观点、新思路,招收了从业农民新学生,组建了送教下乡新机构,并于2009年春季全面启动送教下乡工作,力求通过3~5年的学习,提高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目前,该校已招收农民学生5009人,开设了畜牧兽医、园艺果林、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等6个专业,在邢台市辖区内设立了6个教学区、66个教学点、78个教学班。为了做好送教下乡工作,该校还成立了专兼职相结合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编写了送教下乡专用教材,制定了送教下乡学生管理办法,并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60台迷你型计算机、35台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装配了两台流动教学车;为解决下乡送教教师的交通问题,确保他们能风雨无阻为农民学员传授知识,学校专门投资购置了15部中型车辆等。
自学校“送教下乡”工程开展以来,受到邢台市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河北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先后吸引了省内外130多所学校前来学习参观,仅河北省就有lD0多所学校参与到了送教下乡队伍中来。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邢台农业学校通过自身实践向社会证明: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觉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中,“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有所作为,实现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