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验收后学校教育面临的“拐点”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s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系统转换工程
  1.从行为力量的主导方来看——虽然教育现代化是对教育发展内涵的有力补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但在目前,是以政府行为作为推动力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施加的外力要求。学校的发展层次良莠不齐,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理解不一,来自学校内部的动力就会显得有些虚弱。虽然在硬件上学校已经初步达到了教育现代化的指标要求,但学校的整体运转机制要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配套,尚需一段较长的时间。通过了验收并不代表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育现代化引发的学校内部改革才刚刚开始。
  2.从主体认知的自觉性来看——教师作为教育现代化变革的主体,其思想准备与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有些浅薄与被动。没有时间的注入、目标的考核与文化氛围的感染,想实现教师思想与行为的转化非常困难。而这恰恰是教育现代化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3.从学校发展的持续性来看——学校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第一命题是“人”的现代化。人的观念转变必然是在一个文化的氛围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了现代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现代化的目标将遥遥无期。
  4.从效率达成的角度来看——当前学校通过的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只是初步达成了初始阶段的基础目标,不是给这项工程划上了句号。理性地看,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实践与探索过程。试想,如果在这个过程的推进中,没有现代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没有长期并连续的后期追加与监督机制作保障,就很可能会产生效率上的衰竭。
  二、关注学校现代教育文化的构建,把握三大核心主题
  1.浓郁活跃的学术气氛是教研的核心。现代教师实现现代教育素养的提升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这种成长机制的营造,完全可以借助学校教研为主要推动力,以制度作为保障,营造出浓郁活跃的学术气氛。通过在职自学、边教边学等方法来实现教师现代教育素养的提升。
  2.激励竞争的绩效考评是动力的核心。目前学校正面临 “结构工资制”的实施,工资制度的改革是建立教育现代化动力机制的最佳时机。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三种导向:一是对教师评价的激励成分要占主要位置,二是要注意量化评估中的过渡理由效应,三是一定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原则。
  3.个性本土的学校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外来的精神理论可以“移植”“借鉴”,但必须与本土的传统精神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生长。
  三、教育现代化工程目标两个层面的转变
  1.认识层面——从“一次投资”向“常态追加”转变。教育现代化验收后,硬件的调整性追加投资依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一方面,是因为验收组在执行标准时主要是按照验收标准的下限在执行。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目前的标准一定还会不断修正。另一方面,是因为标准与教学实际之间已经产生了距离。学校教育装备至少需要两方面的后续追加。①弥补指标与实际使用之间的距离需要时间与资金的追加。②资源软件与优质耗材的提供需要人力与智力资本的追加。
  2.行为层面——从“要我装备”向“我要装备”转变。教育装备的动力实质是教师一线教学发出的呼声,是学科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需求,是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追求。实现教师“要我用”向“我要用”理念与角色转变的途径很多,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着手:①提高统整度,以实现资源的共享;②强化学科建设,以满足课程的实施。
  四、质量,源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
  1.课堂创新与目标引领相结合。①课堂创新是利剑。②目标设置是灯塔。③关注弱势是保底。
  2.学校教育与多维团队相结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离开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单方面追求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很难实现的。以社会教育为例,它注重儿童的社会生活体验,在培养人的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更有优势。
  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走过了近20年,教育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扩展。目前,虽然我们已经通过了教育现代化的评估验收,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依然严峻。冲破教育现代化困境的力度依赖于我们对现有发展基础,特别是对其困境与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依赖于我们对当前面临的发展“拐点”的认识程度与态度。◆(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