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对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的60例病人血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及抗Coxsackie B病毒(CoxBV)的抗体检测。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6.6%,其中CoxBV占75%,抗CoxBV IgM、IgG阳性率分别为47%、 33%,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急性期病人CIC阳性率为46.6%。从急性期与恢复期病人血清中CIC的动态观察结果看,急性期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恢复期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我们进一步对CIC组成进行了分析,其CIC中的抗原35.7%为CoxBV,抗体28.5%、21.4%为抗CoxBV的IgM、IgG,其中有7%二种抗体可同时检出。综合上述结果,我们认为CoxBV感染可能参与了部分心肌梗塞的发病过程,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用抗EHFV多株组特异性McAb,野鼠型和家鼠型特异性McAb建立了EHF抗原分型诊断试剂盒。用此试剂盒对46株不同来源的EHF病毒进行抗原分析和分型,结果表明,试剂盒中的组特异性McAb和所有或绝大部分毒株均发生反应,具有广谱性;型特异性McAb对大部分EHFV毒株能够明确分型,但某些毒株表现出比较特殊的抗原性,可能有新型EHFV存在,值得进一步研究。
期刊
在统一的观察方法下前瞻性研究194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的诊断标准问题,并与同期15例组织学上确诊的CAH(重)分析比较病史、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表明慢重肝不同于病理上的CAH(重)。慢重肝应有的诊断标准为:①明显的临床症状;②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10%;③有肝炎病史或肝活检示在陈旧性病灶基础上有大块或次大块坏死,为使疗效评价更准确更科学,建议慢重肝的临
对124名HBsAg和/或抗-HBc阳性儿童随机分为10ug、5ug接种组和对照组按0、1、6月程序,肌肉接种国产乙肝血源疫苗并随访观察两年。结果表明乙肝疫苗使乙肝病毒感染者HBsAg和抗-HBc阴转效果不明显,但能促进抗-HBs浓度的升高和维持。在两年随访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期刊
本文利用三种合成寡肽和抗-C100试剂盒,检测了中国慢性肝炎(CH)、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患者中HCV感染相关抗体的滴度,发现随着慢性肝病的发展,各种抗体的滴度逐渐降低,同时HCV病毒颗粒逐渐从病人血清中清除。提示HCV基因也可能整合入细胞基因组,同时表明对LC和HCC病人进行病因学诊断时,采用较敏感、较全面的检测方法的重要性。
期刊
前瞻性观察了29例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动态。所有病例于受血后24-90天出现ALT异常,平均为46.0±14.9天;27例于受血后25~183天出现抗-HCV非结构区(ChironC100-3)的抗体,平均为79.0±49.3天;27例于受血后24~185天出现抗-HCV核心区(日本ArmaN-14)的抗体,平均为71.1±44.2天
本文用抗T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8单克隆抗体对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浸润的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坏死区浸润的主要是CD3+和CD8+细胞,并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门脉/门脉周围区可见到较多的CD4+细胞,提示不同肝损伤区可能有着不同的免疫损伤机理;肝内膜型HBsAg和HBcAg的阳性率为44.4%-90.0%,T细胞亚群在肝细胞坏死区的分布与活动性肝损伤有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