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之一,是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机构建设及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等角度出发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行政管理是通过实现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来对事业单位事物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事业单位只有在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下建立切合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制度,才能实现目标管理。本文通过论证,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方法,结合严格的内部会计制度,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控制;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2
引言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范(试行)》也正式发布,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其中主要的的控制方法,通过加强制度、机构、人员、岗位、基础、档案管理及会计资料程序等各个方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制定各项管理规定。行政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起着指导协调的作用,其重要的职能之一是计划职能,按预定要求运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它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枢纽,只有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才能使事业单位的管理有序科学高效。
相对企业而言,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比较简单,涉及环节相对较少。主要执行预算资金管理,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二者完美结合,既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严格财经纪律,防止财务风险,又起到加大行政管理力度,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可以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规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这本身就是单位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还要充分发挥财会、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内部审计等部门或岗位的协调作用。与企业不同的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不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的。单位会计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其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保障预算资金合理使用,追求财务报告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好以经济业绩来衡量,相对的行政手段、权力机制的干预较多。所以,内部控制的着重点与企业有着许多的不同,内部会计控制也尤为重要。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事业单位已意识到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加强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但在实际操作执行中,“一支笔”、“一言堂”现象严重,权力缺乏监督,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没有配套的严密的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问题、漏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决策权集中在单位领导手中,某些单位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没有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单位的日常管理相结合。预算资金的管理权在财会部门,财务人员缺乏强烈的内控意识,按部就班,岗位责任约束不明确,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落实不到位,一些工作流于形式。
2.会计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些单位不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权限管理不明确,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加上一部分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学习和过专业培训不系统。只是执行单位领导的命令和一些基本的财务规定,能完成核算、付款、记账、报表等基本工作,达不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全程管理。有些单位合同管理漏洞百出,流于形式,没有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合同的执行率、有效率缺乏有效的监督,合同管理和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脱节,不考虑执行后果。
3.风险评估做不到位,预算管理薄弱。事业单位普遍缺少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没有实现有效分离,权责不对等,缺少各部门责任预算约束,一些费用项目控制乏力。各部门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难以有效确立,没有建立工作人员评价、轮岗机制,预算编制粗糙,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脱节、与具体工作不能相对应的现象普遍存在。
4.不能真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基本都是财务人员兼任,存在自己审自己的现象,起不到内审应该发挥的作用,更不用说实施有效的监督了。从领导到财务人员,都认为单位主要完成财务收支工作就行了,内审多余。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是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包含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等多项内容,即使有时发现出了问题也是在事后,根本做不到事前控制监督。所以,内部的监督很难发挥作用。而事业单位本身就缺乏外部监督,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没有有效的控制有力的监督,难免会有浪费、贪污、混乱等现象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机制分析
行政管理部门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协调机构,是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工作如果能真正实现其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单位就能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管理系统中良性运行。行政管理工作是桥梁和纽带,是完成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监督等的窗口。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单位的顺利运行。
(一)加大决策、执行力度,增强积极性
行政管理是一类组织系统,它含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是多个环节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是单位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环节,发挥着引领参谋助手作用。包括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组织调研,为各级部门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信息,就重大的处理提出对策性建议等。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控制;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2
引言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范(试行)》也正式发布,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其中主要的的控制方法,通过加强制度、机构、人员、岗位、基础、档案管理及会计资料程序等各个方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制定各项管理规定。行政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起着指导协调的作用,其重要的职能之一是计划职能,按预定要求运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它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枢纽,只有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才能使事业单位的管理有序科学高效。
相对企业而言,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比较简单,涉及环节相对较少。主要执行预算资金管理,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二者完美结合,既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严格财经纪律,防止财务风险,又起到加大行政管理力度,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可以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规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这本身就是单位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还要充分发挥财会、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内部审计等部门或岗位的协调作用。与企业不同的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不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的。单位会计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其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保障预算资金合理使用,追求财务报告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好以经济业绩来衡量,相对的行政手段、权力机制的干预较多。所以,内部控制的着重点与企业有着许多的不同,内部会计控制也尤为重要。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事业单位已意识到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加强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但在实际操作执行中,“一支笔”、“一言堂”现象严重,权力缺乏监督,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没有配套的严密的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问题、漏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决策权集中在单位领导手中,某些单位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没有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单位的日常管理相结合。预算资金的管理权在财会部门,财务人员缺乏强烈的内控意识,按部就班,岗位责任约束不明确,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落实不到位,一些工作流于形式。
2.会计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些单位不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权限管理不明确,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加上一部分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学习和过专业培训不系统。只是执行单位领导的命令和一些基本的财务规定,能完成核算、付款、记账、报表等基本工作,达不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全程管理。有些单位合同管理漏洞百出,流于形式,没有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合同的执行率、有效率缺乏有效的监督,合同管理和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脱节,不考虑执行后果。
3.风险评估做不到位,预算管理薄弱。事业单位普遍缺少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没有实现有效分离,权责不对等,缺少各部门责任预算约束,一些费用项目控制乏力。各部门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难以有效确立,没有建立工作人员评价、轮岗机制,预算编制粗糙,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脱节、与具体工作不能相对应的现象普遍存在。
4.不能真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基本都是财务人员兼任,存在自己审自己的现象,起不到内审应该发挥的作用,更不用说实施有效的监督了。从领导到财务人员,都认为单位主要完成财务收支工作就行了,内审多余。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是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包含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等多项内容,即使有时发现出了问题也是在事后,根本做不到事前控制监督。所以,内部的监督很难发挥作用。而事业单位本身就缺乏外部监督,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没有有效的控制有力的监督,难免会有浪费、贪污、混乱等现象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机制分析
行政管理部门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协调机构,是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工作如果能真正实现其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单位就能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管理系统中良性运行。行政管理工作是桥梁和纽带,是完成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监督等的窗口。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单位的顺利运行。
(一)加大决策、执行力度,增强积极性
行政管理是一类组织系统,它含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是多个环节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是单位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环节,发挥着引领参谋助手作用。包括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组织调研,为各级部门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信息,就重大的处理提出对策性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