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中,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几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间,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倾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单见天赤如野火。悠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规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往日来处,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数宵待观,名其亭以“玩珠”。
——沈括《梦溪笔谈》
不明飞行物,UFO,是英文U一nidentified Flying 0bject的缩写。
作家,则被称为“灵魂工程师”。
一个是天地之谜,一个是人之翘楚,两者不意也发生了有趣的联系。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名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71岁时开始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虽然其谦称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但《聊斋志异》不仅当时,即便现代也是影响深远。
《聊斋志异》内有一篇《夜明》的短文:“有贾客泛于南海。三更时,舟中大亮似晓。起视.见一巨物,半身出水上,俨若山岳。目如两日初升,光四射,大地皆明。骇问舟人,并无知者,共伏瞻之。移时,溅缩入水,乃复晦。后至闽中,俱言某夜明而复昏,相传为异。计其时,则舟中见怪之夜也。”
“南海(或海洋)中是否有“俨若山岳”、“目如两日”,而且照得“大地皆明”的海洋生物呢?如果不是纯粹的小说家言,则必定是UFO潜行水中无异了。
饶有兴趣的是,一代文豪苏东坡在1071年11月3日夜宿金山寺时,竟然也看到了奇怪的不明物体,并赋诗《游金山寺》纪实。
诗曰:“……羁愁畏晚寻归揖,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当时,苏东坡离京赴任杭州通判,途经镇江,畅游金山后,为金山寺住持留住观看夕阳下落的美景。不意在二更时分,看见江中出现“炬火”,以才子的博学,不识“非鬼非人竟何物”,只得“怅然归卧”。他后写下目击经过,并且自注“是夜所见如此”,以示真实性。
从镇扬两地的距离以及目击到的情况分析,其可能与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扬州明珠”为同一个UFO。
以科普作品起家,后以一系列纪实文学闻名于世的作家叶永烈也是对UFO现象感兴趣的名家。1988年4月,中国UFO研究会探索笔会创办了由耿飚同志题写报名的《未知世界》,叶永烈应邀撰写了《科学就是探索未知》的发刊词: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无穷无尽的x。大自然仿佛是x的大本营。在众多的x中,UFO之谜最为诱人。Unidentified FlyingObject——‘未查明真相的空中飞行物’引无数科学英豪齐探索。多少次、多少人亲眼目睹过UFO的迷人丰采。1980年盛暑,我在新疆罗布泊也亲眼目击UFO。”
他还认为:“UFO是客观存在着的,已被无数次目击记录所证实。至于UFO是什么,则是正在探索中的未知之谜。”
曾发表《植物分类系统沿革》的科普作家贾祖璋先生,对UFO现象也有客观的判断。
他在为《未知世界》撰写的创刊贺词——《开拓新领域,迎接新科学》中指出:
“前几年我们对UFO等现象,不愿探索其究竟,就断定它们是观察不精或有意作伪的虚假报道,似乎可以再下评价。”
1954年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被称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父”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郑文光也是一个UFO爱好者。
1981年,他应邀为《飞碟探索》创刊撰写贺词中,提出了“中国UFO研究者的愿望”:“UFO,已经成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来不得半点武断、要慎重对待,要探索,要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任何武断都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诗人流沙河也是一个UFO爱好者。1981年2月的《科学文艺》杂志发表了他的《飞碟过成都》一文,介绍了他和许多目击者一起看见一个螺旋状UFO飞过夜空的奇景。
那是1977年27月26日的晚上,流沙河先生闻堂妹喊声而出,看见西北天空有一个螺旋状飞行物,发着光,缓缓飞行。
流沙河笔下的UFO是这样的:“遥见西北方的天空里有一条发光的螺旋形的烟雾,状如一盘蚊香,中心为一亮点。螺旋形的发光的烟雾是该中心亮点喷出物,烟雾自中心亮点向外做螺旋线引出约三圈。中心亮点距地平高度约30度,中心点沿视向缓缓地向西北飞去……”
另一次是1980年6月29日1时,“不惧鬼神”的流沙河先生“却莫名其妙地萌生恐惧,急拉闭日光灯开关,瞎摸上床,面窗而卧”,果然发现“从空中斜射而下强光自外照亮四扇已闭的窗户”。
第二天,四邻奔走相告及至媒体报道了昨夜一个绿色、圆形的怪物,发出强光,掠过成都。正好解开了诗人前不久写的《飞碟》诗篇中发出的“飞碟是真?天外有人?”的疑问。
作家池莉也是一个幸运的UFO目击者,写过一篇《我在新疆看见了飞碟》的文章:
“西北面的天空上横着一束巨大的光束,它雪亮雪亮的光芒照亮了整片西北的天幕。光束由一只唱片大小的碟状飞行器所发出,碟状飞行器快速地自转着,似乎悬在空中。
“它像白炽灯那样呈现出橙红色的光亮,灼灼耀眼。飞碟快速地顺时针自转着,带出了两道明显的白色涡流。”
“它缓慢地朝东南方向移动了一些,似乎又静止下来悬在空中。它那橙红发亮的碟体,那碟体旋转带出的两络拂尘般的涡流,那横扫整个西北天空的雪亮的光束,太奇特、太震慑人了。”
安徽作家曹玉模先生曾经回忆起他的母亲讲述的发生在家乡的UFO事件。
“我家住在安徽来安水口公社叶家湾。1934年秋天,母亲弯腰在地里拾零散的黄豆秸,天黑透了,地上已看不清楚。蓦地,像有一道强烈的电光射了过来,地面皆白,如同白昼。”
“她抬起头来,几乎吓瘫在地。原来.从背后一个坟包头上飞过来一个银碟子,有脸盆那么大,直向她头顶扑来。”
“母亲连忙用围裙蒙住头,蹲在地下,从围裙布缝里看到那个大银盘渐渐远去,最后像个月亮,但瞬间突然消失。”
“母亲急忙往家跑,半路上遇到父亲扛着扁担来地里挑豆秸。看她神色慌张,父亲问明究竟。母亲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
德国作家歌德晚年曾经撰写过一部“力求不撒谎,有勇气把心里所感受到的一切照实写出来”的自传体《诗与真》。书中记载了1765年9月29日,16岁的歌德一行4人在去莱比锡大学求学的途中看到的景象——
“具体地说.我们的车晚间在哈瑙到格因豪森的路上正爬一座山。这条路太危险、困难了,纵然天色很黑,我们也觉得步行还好一点儿。
“蓦地,我发现路的右边一个深渊中,有一种奇异的、满是光亮的、半圆剧场似的东西。这即是说,在一个漏斗形的空间中,闪耀着无数的火光,一层层地叠砌着,并且亮得那样厉害,眼睛也为之昏眩。”
“可是,更使人眼花缭乱的,就是这些火光不是静止的。而是往来上下、向着各方向跳跃着。不过,大部分仍是静止和闪耀着火光的。”
“我本来要把这个奇观看个真切,但却不容我细看,真是十分惆怅的事。我向驿车夫打听时,他对于这样的奇景却茫然不知。不过他说。附近有一个石坑场,那坑中满贮着水。”
“究竟这个奇景为鬼火魔窟,抑或是些发光体的结集,我便无从断定。”
歌德看到的,如果确如猜测的是鬼火一类的自然现象,那他一定不会用“稀罕”两字来形容。而且,熟悉当地情况的驿车夫也不会“茫然无所知”。
看来,作家和UFO确实有不解之缘。
——沈括《梦溪笔谈》
不明飞行物,UFO,是英文U一nidentified Flying 0bject的缩写。
作家,则被称为“灵魂工程师”。
一个是天地之谜,一个是人之翘楚,两者不意也发生了有趣的联系。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名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71岁时开始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虽然其谦称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但《聊斋志异》不仅当时,即便现代也是影响深远。
《聊斋志异》内有一篇《夜明》的短文:“有贾客泛于南海。三更时,舟中大亮似晓。起视.见一巨物,半身出水上,俨若山岳。目如两日初升,光四射,大地皆明。骇问舟人,并无知者,共伏瞻之。移时,溅缩入水,乃复晦。后至闽中,俱言某夜明而复昏,相传为异。计其时,则舟中见怪之夜也。”
“南海(或海洋)中是否有“俨若山岳”、“目如两日”,而且照得“大地皆明”的海洋生物呢?如果不是纯粹的小说家言,则必定是UFO潜行水中无异了。
饶有兴趣的是,一代文豪苏东坡在1071年11月3日夜宿金山寺时,竟然也看到了奇怪的不明物体,并赋诗《游金山寺》纪实。
诗曰:“……羁愁畏晚寻归揖,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当时,苏东坡离京赴任杭州通判,途经镇江,畅游金山后,为金山寺住持留住观看夕阳下落的美景。不意在二更时分,看见江中出现“炬火”,以才子的博学,不识“非鬼非人竟何物”,只得“怅然归卧”。他后写下目击经过,并且自注“是夜所见如此”,以示真实性。
从镇扬两地的距离以及目击到的情况分析,其可能与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扬州明珠”为同一个UFO。
以科普作品起家,后以一系列纪实文学闻名于世的作家叶永烈也是对UFO现象感兴趣的名家。1988年4月,中国UFO研究会探索笔会创办了由耿飚同志题写报名的《未知世界》,叶永烈应邀撰写了《科学就是探索未知》的发刊词: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无穷无尽的x。大自然仿佛是x的大本营。在众多的x中,UFO之谜最为诱人。Unidentified FlyingObject——‘未查明真相的空中飞行物’引无数科学英豪齐探索。多少次、多少人亲眼目睹过UFO的迷人丰采。1980年盛暑,我在新疆罗布泊也亲眼目击UFO。”
他还认为:“UFO是客观存在着的,已被无数次目击记录所证实。至于UFO是什么,则是正在探索中的未知之谜。”
曾发表《植物分类系统沿革》的科普作家贾祖璋先生,对UFO现象也有客观的判断。
他在为《未知世界》撰写的创刊贺词——《开拓新领域,迎接新科学》中指出:
“前几年我们对UFO等现象,不愿探索其究竟,就断定它们是观察不精或有意作伪的虚假报道,似乎可以再下评价。”
1954年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被称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父”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郑文光也是一个UFO爱好者。
1981年,他应邀为《飞碟探索》创刊撰写贺词中,提出了“中国UFO研究者的愿望”:“UFO,已经成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来不得半点武断、要慎重对待,要探索,要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任何武断都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诗人流沙河也是一个UFO爱好者。1981年2月的《科学文艺》杂志发表了他的《飞碟过成都》一文,介绍了他和许多目击者一起看见一个螺旋状UFO飞过夜空的奇景。
那是1977年27月26日的晚上,流沙河先生闻堂妹喊声而出,看见西北天空有一个螺旋状飞行物,发着光,缓缓飞行。
流沙河笔下的UFO是这样的:“遥见西北方的天空里有一条发光的螺旋形的烟雾,状如一盘蚊香,中心为一亮点。螺旋形的发光的烟雾是该中心亮点喷出物,烟雾自中心亮点向外做螺旋线引出约三圈。中心亮点距地平高度约30度,中心点沿视向缓缓地向西北飞去……”
另一次是1980年6月29日1时,“不惧鬼神”的流沙河先生“却莫名其妙地萌生恐惧,急拉闭日光灯开关,瞎摸上床,面窗而卧”,果然发现“从空中斜射而下强光自外照亮四扇已闭的窗户”。
第二天,四邻奔走相告及至媒体报道了昨夜一个绿色、圆形的怪物,发出强光,掠过成都。正好解开了诗人前不久写的《飞碟》诗篇中发出的“飞碟是真?天外有人?”的疑问。
作家池莉也是一个幸运的UFO目击者,写过一篇《我在新疆看见了飞碟》的文章:
“西北面的天空上横着一束巨大的光束,它雪亮雪亮的光芒照亮了整片西北的天幕。光束由一只唱片大小的碟状飞行器所发出,碟状飞行器快速地自转着,似乎悬在空中。
“它像白炽灯那样呈现出橙红色的光亮,灼灼耀眼。飞碟快速地顺时针自转着,带出了两道明显的白色涡流。”
“它缓慢地朝东南方向移动了一些,似乎又静止下来悬在空中。它那橙红发亮的碟体,那碟体旋转带出的两络拂尘般的涡流,那横扫整个西北天空的雪亮的光束,太奇特、太震慑人了。”
安徽作家曹玉模先生曾经回忆起他的母亲讲述的发生在家乡的UFO事件。
“我家住在安徽来安水口公社叶家湾。1934年秋天,母亲弯腰在地里拾零散的黄豆秸,天黑透了,地上已看不清楚。蓦地,像有一道强烈的电光射了过来,地面皆白,如同白昼。”
“她抬起头来,几乎吓瘫在地。原来.从背后一个坟包头上飞过来一个银碟子,有脸盆那么大,直向她头顶扑来。”
“母亲连忙用围裙蒙住头,蹲在地下,从围裙布缝里看到那个大银盘渐渐远去,最后像个月亮,但瞬间突然消失。”
“母亲急忙往家跑,半路上遇到父亲扛着扁担来地里挑豆秸。看她神色慌张,父亲问明究竟。母亲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
德国作家歌德晚年曾经撰写过一部“力求不撒谎,有勇气把心里所感受到的一切照实写出来”的自传体《诗与真》。书中记载了1765年9月29日,16岁的歌德一行4人在去莱比锡大学求学的途中看到的景象——
“具体地说.我们的车晚间在哈瑙到格因豪森的路上正爬一座山。这条路太危险、困难了,纵然天色很黑,我们也觉得步行还好一点儿。
“蓦地,我发现路的右边一个深渊中,有一种奇异的、满是光亮的、半圆剧场似的东西。这即是说,在一个漏斗形的空间中,闪耀着无数的火光,一层层地叠砌着,并且亮得那样厉害,眼睛也为之昏眩。”
“可是,更使人眼花缭乱的,就是这些火光不是静止的。而是往来上下、向着各方向跳跃着。不过,大部分仍是静止和闪耀着火光的。”
“我本来要把这个奇观看个真切,但却不容我细看,真是十分惆怅的事。我向驿车夫打听时,他对于这样的奇景却茫然不知。不过他说。附近有一个石坑场,那坑中满贮着水。”
“究竟这个奇景为鬼火魔窟,抑或是些发光体的结集,我便无从断定。”
歌德看到的,如果确如猜测的是鬼火一类的自然现象,那他一定不会用“稀罕”两字来形容。而且,熟悉当地情况的驿车夫也不会“茫然无所知”。
看来,作家和UFO确实有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