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区别于传统课程目标的重要标志。传统教学重教法,新课程重学法。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知道得出结论的过程。如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停留在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阶段,或者不能正确地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并加以有效落实,就无法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的窠臼,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将只是一纸空谈。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
1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常,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分析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探究的方法,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时,要着重体现通过体验、感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具体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与评价等。另外,还要强调将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2 表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素
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要明确表述目标的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尤其应注意:第一,“过程与方法”目标陈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第二,目标陈述的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相关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探索、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提问、解决等。第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层次分类:经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独立或合作参与活动,获得初步经验,建立感性认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并能对知识有一定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探索——经历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实例分析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设计浙教版《信息技术》7年级上第12课《奇妙的信息世界》的教学时,所制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材料,展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生活、工作的影响。③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表述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相混淆。如“学生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明显是一种技能目标,应改成“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学会……”
(2)行为主体表述错误。如“培养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这样的叙述,主语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在“行为主体”的表述上出现了错误。
(3)出现不明确的“套话”。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表述不够具体,难以测量。如果能用“通过……完成……练习,学会……”等格式来表述,就具体多了。
(4)错将课程目标写成课时教学目标。如“通过……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等,是“正确的废话”。因为这样的目标在一堂课中是无法实现的,也无法测量与评价。
因此,该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应修改为:①学生通过对一系列生活中实例的观察和讨论,加深对信息和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感悟。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材料,感受并展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生活、工作的影响。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完成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的练习,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1 巧设问题,引领学生走过“过程”
在教学中,大部分问题都是预设的,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设定的。事实上,教师的备课过程就像剧本的创作过程,课堂就在教师的头脑中。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活动,让知识结构得以不断地建构和完善,从而顺利掌握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奇妙的信息世界》一课由三个主要问题贯穿“过程”的始终,同时将“知识和技能”目标加以落实。
问题1: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检索以下问题的答案:什么是信息?用一句话回答,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用几个词概括。
问题2:观看视频,思考并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产生哪些新的变化?请举2~3个例子。
问题3: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10月31日,2009西湖现代音乐节拉开帷幕,届时,郑钧、范晓萱等音乐人将齐聚西湖湖畔景色怡人的“柳浪闻莺”。小兰同学和家人已经抢先订购了门票,她现在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到达目的地。请你帮助她查找一条从我校出发到达“柳浪闻莺”的最方便快捷的公交线路。(配地图说明)
以往,教师会将该课设计在开学的第一课,作为课程的入门知识,甚至将其安排在传统教室中,单凭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可以完成。但这样的设计简单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笔者通过反复的实践与修改,在本课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将三个目标与课堂中依次实施的三个阶段性提问相对应,同时加入大量新颖又形式各异的多媒体实例,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即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将计算机网络机房作为教学环境,更好地落实了理论知识点,将理论课上教师讲得多,改为学生练得多,是信息技术课堂一种全新的尝试。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过程”
教师在自身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非常清楚的前提下,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这一过程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问题场”,沉浸在某一背景、氛围中思考问题。因此,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要触及知识的本质。如《找到我的文件》一课,课前,教师先在教师机上打开C:DoCU-ments and Sett ings.LocaI Settings\TemporaryInternet Files文件夹,将其作为当前窗口。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故布疑阵: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进入一个奇妙的寻宝世界,每位同学都当一次“夺宝奇兵”。在行动中,每位同学要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出发前,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右键一新建”的方法新建一个名为“我的寻宝日记,doc”的word文档。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故意把刚才的文件夹窗口 关闭追问:你还记得刚才新建的文档具体存在什么地方吗?
本课由“寻宝”的主题贯穿始终,整堂课的设计在以下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中清晰可见:(1)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逐步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2)学生通过使用各种查找方法,体会它们间的差异,感受搜索工具的优势并掌握其使用方法。(3)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或合作完成“寻宝”游戏,体会查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搜索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故意设计了一个新建文件的任务。这个任务可谓一箭三雕,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旧操作的同时,落入预设的“陷阱”中,自然过渡到如何查找文件的课堂主题上。这个任务还创设了一个“夺宝奇兵”的游戏情境,后续课程内容的推进和任务的设置都与此相关联,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一情境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氛围热烈,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
3 目标落实的注意点
第一,要落实教学目标,应将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在教师的头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才能帮助学生在他们的头脑中建构知识。当教师的头脑中对教学目标的实践层次分明时,教学实践自然会顺利实现。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因为前者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后者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
第三,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调节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同时关注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有一个可供调节的目标,因为有时预设的目标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得到落实。这时,教师必须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甚至在必要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其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总之,制定科学的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切实加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教师们需要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深入研究教学,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
1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常,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分析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探究的方法,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时,要着重体现通过体验、感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具体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与评价等。另外,还要强调将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2 表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素
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要明确表述目标的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尤其应注意:第一,“过程与方法”目标陈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第二,目标陈述的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相关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探索、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提问、解决等。第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层次分类:经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独立或合作参与活动,获得初步经验,建立感性认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并能对知识有一定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探索——经历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实例分析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设计浙教版《信息技术》7年级上第12课《奇妙的信息世界》的教学时,所制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材料,展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生活、工作的影响。③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表述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相混淆。如“学生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明显是一种技能目标,应改成“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学会……”
(2)行为主体表述错误。如“培养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这样的叙述,主语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在“行为主体”的表述上出现了错误。
(3)出现不明确的“套话”。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表述不够具体,难以测量。如果能用“通过……完成……练习,学会……”等格式来表述,就具体多了。
(4)错将课程目标写成课时教学目标。如“通过……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等,是“正确的废话”。因为这样的目标在一堂课中是无法实现的,也无法测量与评价。
因此,该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应修改为:①学生通过对一系列生活中实例的观察和讨论,加深对信息和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感悟。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材料,感受并展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生活、工作的影响。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完成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的练习,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1 巧设问题,引领学生走过“过程”
在教学中,大部分问题都是预设的,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设定的。事实上,教师的备课过程就像剧本的创作过程,课堂就在教师的头脑中。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活动,让知识结构得以不断地建构和完善,从而顺利掌握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奇妙的信息世界》一课由三个主要问题贯穿“过程”的始终,同时将“知识和技能”目标加以落实。
问题1: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检索以下问题的答案:什么是信息?用一句话回答,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用几个词概括。
问题2:观看视频,思考并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产生哪些新的变化?请举2~3个例子。
问题3: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10月31日,2009西湖现代音乐节拉开帷幕,届时,郑钧、范晓萱等音乐人将齐聚西湖湖畔景色怡人的“柳浪闻莺”。小兰同学和家人已经抢先订购了门票,她现在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到达目的地。请你帮助她查找一条从我校出发到达“柳浪闻莺”的最方便快捷的公交线路。(配地图说明)
以往,教师会将该课设计在开学的第一课,作为课程的入门知识,甚至将其安排在传统教室中,单凭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可以完成。但这样的设计简单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笔者通过反复的实践与修改,在本课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将三个目标与课堂中依次实施的三个阶段性提问相对应,同时加入大量新颖又形式各异的多媒体实例,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即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将计算机网络机房作为教学环境,更好地落实了理论知识点,将理论课上教师讲得多,改为学生练得多,是信息技术课堂一种全新的尝试。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过程”
教师在自身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非常清楚的前提下,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这一过程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问题场”,沉浸在某一背景、氛围中思考问题。因此,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要触及知识的本质。如《找到我的文件》一课,课前,教师先在教师机上打开C:DoCU-ments and Sett ings.LocaI Settings\TemporaryInternet Files文件夹,将其作为当前窗口。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故布疑阵: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进入一个奇妙的寻宝世界,每位同学都当一次“夺宝奇兵”。在行动中,每位同学要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出发前,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右键一新建”的方法新建一个名为“我的寻宝日记,doc”的word文档。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故意把刚才的文件夹窗口 关闭追问:你还记得刚才新建的文档具体存在什么地方吗?
本课由“寻宝”的主题贯穿始终,整堂课的设计在以下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中清晰可见:(1)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逐步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2)学生通过使用各种查找方法,体会它们间的差异,感受搜索工具的优势并掌握其使用方法。(3)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或合作完成“寻宝”游戏,体会查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搜索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故意设计了一个新建文件的任务。这个任务可谓一箭三雕,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旧操作的同时,落入预设的“陷阱”中,自然过渡到如何查找文件的课堂主题上。这个任务还创设了一个“夺宝奇兵”的游戏情境,后续课程内容的推进和任务的设置都与此相关联,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一情境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氛围热烈,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
3 目标落实的注意点
第一,要落实教学目标,应将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在教师的头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才能帮助学生在他们的头脑中建构知识。当教师的头脑中对教学目标的实践层次分明时,教学实践自然会顺利实现。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因为前者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后者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
第三,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调节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同时关注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有一个可供调节的目标,因为有时预设的目标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得到落实。这时,教师必须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甚至在必要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其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总之,制定科学的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切实加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教师们需要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深入研究教学,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