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悲剧,多元文化下的杀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ov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和挪威,就像一对名字不同的双胞胎,均位于不列颠岛的东北方向,文化和人种上与苏格兰人有着某种联系。1066年征服英格兰的诺曼人,其实就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后代;而作为维京人一支,丹麦人曾统治英格兰部分领土断断续续达200多年。作为文化体的延续,在政治上,瑞典和挪威代表着斯堪的纳维亚或者北欧风格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与温和、开放、友善和富裕等褒义词联系在一起。
  直到2011年7月22日,32岁的挪威青年布雷维克在于特岛开枪屠杀,北欧变得不再宁静和安全。在过去10几年里,北欧发生的变化,特别是受到移民冲击和多元文化的挑战,逐渐浮现在世人眼里。这不是当地第一起针对多元文化和移民的暴力事件,却是最严重的一次。
  近些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传统的高大金发形象,已经被其居民的多元化所改变。一个简单的数字是,在挪威,只有82%的居民是传统挪威白人,加上其他白人族裔,也还不到90%。在最大的两座城市,奥斯陆和德拉门,移民分别占据了城市人口的27%和22%,而整个挪威人口不到500万,占据移民前5位的,除了波兰人、瑞典人,就是与它历史上绝少联系的巴基斯坦人、伊拉克人和索马里人,以难民为主。
  相比之下,在英国,单纯英国白人依然占据了人口的86%,加上其他白人族裔,超过90%。随着移民政策日益收紧,首相卡梅伦宣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已失败。
  对英国人来说,他们嘲笑美国人的粗鄙、法国的放荡、德国人的死板、意大利人的不靠谱,而北欧也许是让他们感到有点自惭形秽的地方,因为后者平衡了富裕与竞争力,优雅而强壮。直到最近几年,英国人找到了一点点轻松,因为看到了北欧高福利的社会主义制度似乎趋向失败,最终可能要臣服于盎格鲁-萨克逊的资本主义模式;因为北欧似乎和英国越来越像,开始下调税率,放开私立教育,削减对失业者的福利等。
  
  北欧孤儿
  目前,对于英国得势的保守党和右派来说,最能体现这种轻松和胜利感的,是一篇题为“Krona capitalism”的文章(见7月9日的《旁观者》杂志)。当笔者读到“在美丽的斯德哥尔摩夜晚余晖的幸福表象下,有着许多的孤独”,不禁想到一颗酸葡萄终于变甜的时候。所谓孤独,此处是指瑞典的高福利制度下,高离婚率;也许暗指,斯堪的纳维亚模式是独特的,不具有普世性。
  不到20天后,挪威的爆炸和枪声,震惊了世界。那篇分析文章仿佛是谶语,配合这场屠杀的到来,彻底搅动了英国政界和知识界对北欧的思考。因为那个“孤独”一词,笔者开始关注惨剧制造者布雷维克的生存处境。
  布雷维克出生在1979年,生父是挪威外交人员,生母是护士。布雷维克1岁时,生父离开了自己第二任妻子,也就是布雷维克的母亲,开始了自己第三段婚姻。母亲带着他改嫁,布雷维克与父亲还保持联系。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又离婚,又结婚。根据他生父的声明,从1995年,也就是布雷维克16岁时开始,他已经与自己的亲生儿子没有了联系。这似乎有点极端,但在北欧,却不稀奇。
  这是北欧高度自由主义社会的特色,离婚率居欧洲之首,平均超过45%。挪威在北欧四国中还是最低,与英国差不多。与意识形态上的自由主义配套的,是高福利的社会体制,足以支持单亲抚养子女。这两点是北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对于北欧的体制,世人称赞居多。然而,随着福利国家在金融危机和欧元危机冲击下呻吟,对于高福利制度的怀疑,对于以往宽松政治气氛的反思,已经悄然兴起。
  进入2007年,欧洲大陆政坛普遍右转。意大利贝卢斯科尼垄断政坛达10年,至今左翼无法撼动;在法国,勒庞的国民阵线崛起,作为右翼的萨科奇上台。这股右转的风向,从欧洲大陆刮到岛国:2010年,英国新工党时代结束;今年,爱尔兰左翼共和党丧失长达25年的执政地位。右转风潮现在继续北上,2010年,瑞典大选中,中右的执政联盟,击败瑞典社民党(瑞典福利制度的奠基者)主导的红绿联盟,在过去一个世纪里首次成功连任;2009年,左翼的挪威工党主导的红绿联盟,险胜右翼阵营,接下来挪威大选是在2013年,目前执政联盟中挪威工党处于领导地位,占64席,但是紧随其后的两大党都属右翼阵营,分别占41席和30席。
  此次于特岛屠杀,能够唤起国民对死难者(多是工党的青年积极分子)的哀悼,却未必是对工党的同情。很可能恰恰相反,挪威人也许会把布雷维克的出现,视为工党执政的失败,尤其是在移民政策方面。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
  布雷维克的冒头,看起来毫无征兆。但是如果熟悉这过去20多年西方媒体中多元文化、自由主义和左翼精英的主导状态,自然会知道有很多并非那么“政治正确”的声音被掩盖,而这些声音在失去大众媒体的支持之后,转入更加草根的地下,与底层民众相结合。
  布雷维克也许是近年暗流涌动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一次最响亮的发声。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在西方的出现,一直没有受到主流神学界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今天主流神学界是自由主义神学的领地,而这恰恰被原教旨主义视为罪恶的场所。
  在北欧社会中,基督教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大大淡化,甚至弱于英国。因此布雷维克的原教旨主义取向,在挪威当地环境中出现,更应该引起人们关注。
  布雷维克的背景之中,基督教信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成分。根据已经披露的资料来看,他的宗教历程非常复杂矛盾。他从基督教新教,改宗天主教,同时又自称是一个“文化基督徒”。分析其宣言和叙述,他对基督教的理解和知识,基本上来自民间社会中的基督教通俗文化。另外,他还有对东方社会,特别是日本、韩国这样单一文化国家的观念认知。
  经典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起源在英国,壮大是在美国,特别是上个世纪初,福音派(Evangelicalism)在美国兴起,于1910~1915年间结集出版了经典的《原教旨:真理的见证》,一直到小布什时代,福音派为他的外交政策制造了庞大的支持者。
  但是,与北美大陆的原教旨主义不同,布雷维克的原教旨主义是指向早期的罗马天主教(Catholicism,或者Romanism),这是一种欧洲特色的原教旨主义。
  在布雷维克的文字作品中,他以“圣殿骑士”(Knight Templar)自喻,并宣称在2005年,于伦敦建立了一个“圣殿骑士”的组织。中世纪的“圣殿骑士”,是罗马天主教的军事支柱,是十字军东征的主力。在中世纪骑士文化中,骑士不仅仅是一个能够骑马打仗的人,一个军事意义上的团体,而且是一个阶层。
  今天,圣殿骑士已经从欧洲社会架构中消失,但在通俗文化中依然流行,它除了强大的尚武气息之外,还有类似共济会(freemasonry)组织一样的神秘性。如果笔者估计正确的话,这个思潮,往往不入精英知识分子的法眼,埋藏于欧洲社会民间,尚未被知识界充分注意。
  假如说基地组织的名称,已经暗含了它的组织方式,那么圣殿骑士和共济会,与属于现代政治理念的极端民族主义、新纳粹不同,属于一股更加神秘的力量,它植根于欧洲传统的基督教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圣殿骑士”这样的概念,在民间社会流传时,很容易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相结合的原因。
  圣殿骑士与基督教的这种关系,可以与金庸小说中的“侠”在中国民间会党和通俗文化中的影响力相媲美。值得注意的是,北大中文系孔庆东教授,在自己系列的评论中,反复强调了金庸和武侠小说“侠”对中国民间的影响,甚至上升到一种民族性的高度。
  国内对于西方通俗武侠小说研究匮乏,然而在西方高度类型化的小说市场,通俗骑士类小说,是一个关键的类型。而中国知识界,可能在《唐·吉珂德》小说开头,才约莫看到一点骑士小说的影响力。欧洲普通人对圣殿骑士的热情和兴趣,就好像中国人对武侠的痴迷一样。
  而对于缺乏精英支持的右翼底层人士来说,一场对非白人移民实实在在的宣战行动,就是圣殿骑士“复活”最直接的象征。据此,布雷维克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位“圣殿骑士”,对多元文化发动一场“十字军东征”。与伊斯兰极端分子的圣战不同,他首先选择了向白人叛徒发起了进攻。
  
  一个人的团队,还是疯子?
  布雷维克带给70多位死难者家属的,是绵延一生、无尽的伤痛。而对政论界和政客来说,更关注的是如何解释“布雷维克现象”。
  有一点,绝大多数评论似乎都在回避:本次屠杀,布雷维克完全是针对挪威执政的工党而来,他针对奥斯陆政府大楼的爆炸自不必说,即便是在岛上屠杀夏令营成员,也是瞄准工党的青年积极活动分子,而放过了几名看起来还没有“被工党洗脑”的孩子。布雷维克的选择性杀戮,有一种“集中锄奸”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说,布雷维克屠杀,具有一定的政治目标。而到目前为止,笔者很少看到有评论和分析立足于这点,而仅仅强调他杀人的冷静,无非是描述他的行为是变态。实际上,这是刻意回避问题,至少我认为包含了一个目的,试图把布雷维克的动机,简单地归因于其个人的心理因素,而不是他的政治理念,进而认定他是一个疯子。
  “疯子论”的第一受益人,自然是挪威当前执政联盟中的工党,用随机的心理因素,来规避自己政策的失误。其次,多元文化主义的拥趸,理由同上。对于左翼和右翼来说,“疯子”让左右双方得到妥协的借口,原因如下。
  在以往的多元文化和原教旨主义的攻防战中,欧美的左右翼选择性设立自己的靶子。对于左派而言,首先,原教旨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不会发生在基督教社会内部,这是一种不言自明的优越感,进而,他们往往带着同情式理解,来对待中东的穆斯林极端分子,为西方殖民主义忏悔,具体表现在谴责以色列上。右派与左派不同,他们更加针对非基督教的文明,认为极端主义是一个很受欢迎的选择,不应该过于强调个人的处境。
  然而,不管左派还是右派,有一个共同的假设是:基督教文明是一个宽容的文明,而穆斯林或者其他文化,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布雷维克提供了一个难题:白人,基督教徒,原教旨主义,而且付诸实施,比“圣战”和“人体炸弹”更加疯狂,枪杀了近70名无辜青少年。
  面对这个直指左右派共同优越感的拷问,也许最好的答案就是,布雷维克是一个疯子。
  真的如此吗?在对多元文化的攻击中,主要欧美国家都出现了高强度冲突的例子,在美国,白人牧师要焚烧《古兰经》;在德国,白人袭击土耳其人移民;在法国,为了限制穆斯林妇女的面纱,不得不对多元文化做出新的定义;在荷兰,右翼政客公开抨击穆斯林移民;在澳大利亚,有白澳运动,白人青少年与南亚移民连续几年发生冲突。
  这种冲突是欧美社会的一个悖论,他们发起和推广多元文化的理念,当意识到这个理念对自己社会具有负面作用,甚至破坏性的时候,又宣布多元文化政策的失败。这种冲突,就好像基督教文化内部的矛盾一样。回顾现代之前的历史,“圣殿骑士”般的暴力因素,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种可能性。这个可能性甚至会被激活,尤其是当一个自认为高端的文明觉得受到威胁的时候。挪威的枪杀案,也许仅仅是个开始。
其他文献
卡尔·波普说:“民主就是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将政府赶下台。”全球越来越多卸任首脑的出现,预示着代议制民主和首脑任期制已经深刻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  卸任,曾经是一个让掌权者尴尬、恐惧和痛苦不已的话题,从权力的巅峰跌入平民状态,不亚于政治生命的完结。但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正式的权力受到多方制衡,民间享有更多非正式的权力,首脑卸任却在某些社会领域保持一定影响力,甚至名利双收,已经不是不可能。像卡特、克林
为什么学校和在校学生竟会成为伊斯兰教武装分子的突出目标?极端组织“青年党”(Al-Shabab)最近袭击了一所肯尼亚靠近索马里边境地区的学院,杀害了147名学生。这只是一连串以教育机构为袭击目标的暴行中的最新一次。  去年12月,在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7名塔利班分子持枪在军人子弟学校(Army Public School)杀害了145名儿童和教师。最近又有80多名南苏丹学生在期末考
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去世已20年,她患癌症谢世时年已64岁,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在我们心中,她永远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女人。总统遇刺后,她衣服上沾着血迹与满脸哀伤的样子,至今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她的后期生活与情感一直受人关注。肯尼迪家族悲剧频发,总统之弟罗勃亦被人暗杀,而爱子约翰却因驾驶私人飞机而在海面上失事丧生。但是普通人念念不忘当年那个理想的第一家庭(肯尼迪家庭)。  杰奎琳的一生犹如一出纽
北欧的任何一项社会性立法都提高了个人自主性。  在全球化时代,一国之尖锐社会问题往往具有“国际性”。这既指一国之问题往往有国际层面的根由,亦指由此带来的一国问题的普遍化。社会流动性就属于这样的社会问题的范畴。  美国仍然是一个可以参照的标杆。社会的高流动性,是所谓“美国梦”的核心,这一点从“五月花公约”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北美大陆。从托克维尔、桑巴特、恩格斯到李普赛特一脉相承的“美国例外论”(即为什么
人生是没有公式的,人生是不可能用你的判断强加到别人身上的,人生是多彩的,是不能用单一的僵化的思维去束缚他们的。  某省,有几位高考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当上了“状元”,兴奋之余,便上街卖“状元笔记”。据说有不少家长为了自己子女更好地学习,将来也当一个“状元”,欲购买这些笔记。  笔者看罢这新闻,感到自己见识浅薄,变成“憨豆先生”一样,天天看新戏又不懂戏,居然老去想状元笔记1000字能卖多少钱这么低俗
《商业周刊》6月24日  闪聊(Snapchat)这种新形态的社群媒体,最吸睛的卖点就是用户之间互传的图文、影音档案,在寄发10秒后就会自动销毁。这种新型的应用软件很受新时代青年人的青睐,已吸纳了上亿名的青年用户使用。青年人间平时没事喜欢恶搞、相互调侃,而闪聊不筛选照片、信息,也不搜集个人数据牟利的特点,吸引着青年人的瞬间注意力。这种新形态的社群媒体同时也吸引着广告客户,被视为与脸书、推特等争夺广
《天下》9月30日  越南为了应对高标准的TPP,迎接更开放的市场,掀起了政治与经济领域改革,给予更多的关税优惠,制定更严明的法规、更环保的政策。虽然相较于过去的低廉生产成本,越南优势渐失,但因为TPP的「从纱开始」原则,越南再次成为纺织产业理想生产地。将来,越南纺织服装出口到美国的关税将逐步降至零。外资在越南的征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资本纷纷争吃改革红利,抢进越南市场。甚至连在去年“五·一三”越
他曾在世界500强的央企做到副总裁,外媒称他是世界级的“航油大王”,他曾位居新加坡上市公司第一高薪CEO。但45岁正值壮年之时,他却沦为了阶下囚,屈身于新加坡潮湿而压抑的樟宜监狱,与妻、子铁窗相隔1035天。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在央企这种权力和资本高度重合,而高干子弟如过江之鲫的地方,走到了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巅峰,但随后跌至谷底。朋友认为,他是被舍弃的过河之卒。在监狱中,他写就了一本畅销书《地狱
我们这些有幸生在发达世界的人为无数小风险(或不太可能发生之事)而苦恼:食物中的致癌物质、空难,等等。但我们比我们所认为的更不安全。我们否认百年一遇的灾难情景。  关于人口增长带来的对生物圈的无度需求,以及因资源稀缺和气候变化导致经济和政治冲突,进而可能造成的生态冲击,我们已经有了数不清的著作。更令人担心的是强大的新网络、生物和纳米技术带来的不利风险:通过错误或者恐怖主义,一小撮人可能带来社会的急速
《探索》5-6月号  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好奇的儿童因为吞咽小电池而造成咽喉烧伤、消化道损伤,甚至死亡。现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人员以乌贼墨汁为原料研发出一种可生物降解电池。与传统电池相比,可生物降解电池是更安全的可食用电子装置。如果它卡在身体某处,对身体没什么影响。研究人员还打算将该电池用于为注射药物创造新型的口服给药装置,除此之外,该电池还可以为在其他敏感环境中,充当传感器或监视器的可生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