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梅之年”还是“摽梅之年”?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eh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都市青年男女的婚龄普遍推迟,许多人到了适婚年龄却依然孑然一身,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比喻女子适婚年龄的成语“摽梅之年”或已过适婚年龄的习语“摽梅已过”的使用也多了起来。但我们发现其中的“摽”常常被误写为“标”。根据笔者2007年1月29日通过百度进行的搜索,包含“摽梅之年”和“摽梅已过”的网页分别为794篇和615篇,而包含“标梅之年”和“标梅已过”的网页竟分别达到了2150篇和1940篇,正确形式与误写形式的比例约为1∶3。在正式出版物甚至一些专门解说年龄称谓的文章、语句中也能看到
  这种误写。如:
  (1)出嫁:标梅之年;男性20岁:弱冠。
  (《人民日报》1991年2月10日)
  (2)“标梅之年”,标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年龄。
  (《语文学刊》1998年第4期)
  (3)偏偏我不争气,标梅已过,仍然没能把自己嫁出去,这就很成了大家的心事。
  (《钱江晚报》2004年12月16日)
  为数不少的成语词典都收录了与典故词“摽梅”有关的条目,如《古今成语词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汉语成语四字通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收有“摽梅之年”,《中华成语大辞典(简明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收有“摽梅之候”,《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设有词条“摽梅”,如:[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而没有一本工具书中能寻到“标梅”的影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经年已久且不断扩散的误写现象呢?
  
  一、不明语词意义
  
  准确写出“梅”前的“摽”字,需要了解“biào梅”指“落梅”(结构类似于“飘雪”这样的不及物动词带当事宾语),而“摽”有“落”的意义。一般说来,认识到后者也就理解了前者,而反之则不一定,同时也存在对二者意义均不明了的情形。掌握“摽”具有“落”的古义是防止用别字代换它的最基本条件。
  常用的中小型辞书注重共时语言的汇释,往往很少解说字的古义,如《新华字典》第10版就只解释了“摽”在现代口语中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列出了“摽”的“落下”义,但没有举出语例,也未将“摽梅”设为词条,而其中的现代义项①捆绑物体使相连接②用胳膊紧紧地钩住③摽劲儿④亲近;依附(多含贬义)与“落下”义之间的联系从表面上难以看出,也使得后者不便于学习者掌握。实际上,这种语义联系是可以被发掘阐明的。不难看出,“摽”的现代义项均表手部动作作用于事物或从中引申而来。虽然“落下”表物体无意识的自动,但和手部动作并非没有相关性。《玉篇》:“摽,掷也。”果实、树叶等的“落下”与物体的“抛掷”都隐含着部分脱离整体的深层意义,《诗经·召南·摽有梅》用梅子成熟后从树上掉落来喻指女子成熟后离开生养自己的家庭组建新的家庭。“落下”为自动,“抛掷”为致动,现代汉语里的“丢”就有自动(表丢了)和致动(丢到垃圾箱)两种意义。了解这种语义联系能够防止古今义的割断,帮助通晓“摽”的“落下”义。
  
  二、扩大通假范围
  
  掌握了“摽”的“落下”义,但如果将“摽”、“标”在部分意义上的通假误解为所有意义上的通假,同样会造成误写。“摽”、“标”均包含多个义项,二者只在部分义项上构成通假关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列有“摽”的六个义项:①落;②击;③捶胸的样子;④高举的样子;⑤挥之使离去;⑥通“标”,标志。显然,取义项①的“摽梅”里的“摽”不可能与“标”相通。尽管“摽”、“标”的意义叠合部“标志、显出、表明”在古今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绝不应当以此忽略二者意义上的诸多差异。
  
  三、传播错误读音
  
  “标”读阴平,而指“落下”的“摽”念去声,但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观众听到演员口中说出的是“biāo méi”,不知情者自然会倾向于将其对应为书面形式“标梅”,大众传媒无形中传播了误用形式“标梅”。影视作品拥有广泛的受众面和影响力,从业人员应尽量避免语言运用错误。
  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不可忽视。如混淆了“摽”和“標”的字形,将“摽”误识作“标”的繁体字而进行“简化”,也造成了一部分误写。又如“标梅已过,嫁杏无期”恰好符合“平平仄仄”对“仄仄平平”的韵律对仗,这种语音上的偶合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标梅”是正确语形的假象。
  减少乃至避免“标梅之年”、“标梅已过”等的出现,需要大家共同增强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准确把握汉字的音、形、义,不断提高语言文字修养。
  
  (通讯地址:510632 暨南大学真如苑23栋1004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