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教学法应用在泌尿外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价值研究

来源 :特别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0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目标管理教学法应用在泌尿外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价值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40名泌尿外科护理实习生,按照教学模式不同,对护生进行分组,一组为观察组(目标管理教学法教学,n=20),另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教学法教学,n=20),比较不同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结果:在泌尿外科教学考核中,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评分对比,观察组学生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论:在泌尿外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展开目标管理教学法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临床整体素质.
其他文献
目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并分析其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2例非脑梗死但经超声检测确认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SWE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斑块类型检查结果及相关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脂质型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混合型斑块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斑块近心区杨氏模量值(QBox2)更低
目的:研究雾化治疗前吸痰在重症ICU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到12月儿科收治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后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和吸痰,研究组的患儿先进行翻身拍背吸痰,随后再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分析治疗疗效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雾化治疗前对患儿进行吸痰操作,可以使药物进一步吸收,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结论:通过对患儿雾化治疗前吸痰,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同时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满意度,对于改善患儿的治疗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的:临床将甲状腺滤泡旁(C细胞)恶性增殖异常分化所致的恶性肿瘤定义为MTC(甲状腺髓样癌).该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肿瘤疾病,临床特点不够明显,病程可迅速进展,且易发生转移,预后效果相对不佳.现阶段临床治疗MTC常使用外科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但有关该病的辅助检查、诊断标准等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与争议.血清降钙素检测是临床诊断MTC的常用方案之一.有众多研究指出MTC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其机体内血清降钙素水平有密切关联,因此临床常将该指标作为术前诊断、临床筛查、长期动态随访以及评估疗效、判断患者
目的:探究对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入住我院的15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分组,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方法,评价此种检测方法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通过与常规检测方法从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以及ST段位移等方面开展比对研究.结果:最终实验研究发现,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测灵敏度更高.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具备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是一种特殊且非常罕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缺血性肠疾病,临床以腹痛、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为主要的非典型表现,可伴恶心、呕吐等非特异症状,粪便潜血试验可阳性.临床常因对本病缺乏认识诊治延误.IMP可根据肠系膜线状钙化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和结肠壁增厚并肠系膜静脉、肠壁静脉管壁的纤维增厚并钙化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病理学确诊,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了.
目的:探究分析舒适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共计8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实验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经过舒适护理干预后,各项功能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症状,
目的:实验将针对卵巢囊肿的患者实施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进一步关注临床治疗疗效,并关注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确诊为卵巢囊肿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10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以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卵巢囊肿剔除术,观察组则为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对比治疗疗效.结果:从治疗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均较少,优于对照组,在术后肠功能恢复以及住院时间上也用时较短,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术后患者的E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刺穿置管,尖端位于腔静脉的导管[1].PICC具有手术过程简单、安全性高、无创、护理简单等优点,同时通过PICC置管也延长了药物的给药时间,提高了一次刺穿的成功率,减少多次刺穿,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更能够使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基于上述优势,PICC广泛应用于肿瘤及脑出血患者的静脉给药治疗[2].但操作过程处理不当或导管置时间的延长都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让患者疼痛感加倍,而且后续处理过程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对应的防控方法,以期为临床跟骨骨折患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45例52侧跟骨闭合骨折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观察45例患者远近期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45例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包括切口不愈、渗血、腓肠神经损伤),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77%(均为距下关节慢性疼痛).结论:跟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跟骨骨折机理、跟骨解剖特点有关,而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干预措施,能减少相关并发症出现,保障
目的:分析低剂量CT颅脑灌注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纳入研究,均进行低剂量CT颅脑灌注诊断,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为金标准,分析低剂量CT颅脑灌注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低剂量CT颅脑灌注诊断结果阴性32例、阳性16例,与临床诊断金标准比较,其准确率为91.67%、特异度92.86%、敏感度91.18%,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低剂量CT颅脑灌注诊断中梗死区域对侧区各项检查参数之间具有明显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