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伯林传》
◆作者:【加】伊格纳季耶夫
◆译者:罗妍莉
◆出版单位: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9月
◆定价:1 9.2元
◆参考资料:美国CIA对华国家情报评估:《追踪龙迹》
思想是用来对付现实的。刚毕业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最有用的东西是求职指南或者“女人到底是什么”之类的东西,在实现就业自由和泡妞自由之前,我的确不太关心什么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区别。IT浪潮的时候,我当时以为学好VC++、写好计划书是最有用的功夫,至于以赛亚·伯林是谁,who Care?
这也是王小波教导我们的,个人主义之后才有资格世界主义。不过饱暖淫欲是很快就满足的,以后我开始上论坛、写评论,后来是转新闻,才发现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事情同样对我有着意义。记得我第一次为某报每天写时事分析的时候,我开始几乎完全依赖主任的智慧:我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政治根本无法找出头绪来。除了主任点拨之外,我只好借助翻译《经济学人》的全球议题来帮助自己建立起码的分析框架。
想必很多年轻人都经历过我这个阶段,被报纸委以重任,指点着和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的江山。成功有两条路,一条就是这么通过外语或者经典作品建立自己的体系,一些大主笔就是这样的,谈中国三农问题都能谈到法国、约瑟夫和18世纪,或者就是孔子、传统和人神交战。但我显然没那么蠢,我改行做了记者。如果对现实政治有什么疑问,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去看看,不管多远,用眼睛为观念打下真实基础。
现实是复杂的,所以具备有现实感的思想才是有意义的。例如,学历史的秦晖显然比学文学的汪晖有现实感,至少秦晖能对现实发言,而汪晖只躲在复杂的语法背后深刻。再举个例子,美国中情局对华的国家情报评估显然比当时的大部分汉学家有现实感——谁能知道竹幕背后有什么?难道你现在就知道了吗?
我说的是最近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1948一1976年对华国家情报评估(《追踪龙迹》),这是美国最优秀的情报人员在冷战时期对红色中国的政治分析和趋势预测。虽然媒体也只是报道了几天,但我知道,很多情报部门和研究单位已经开始彻底解读了。其实,对于政治记者和历史学者,这些简直是飞来的金鸭子。虽然这些报告中间也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愚蠢的段落,但对当时更加愚蠢多少倍的国外汉学界主流和华盛顿政界来说,这些独立情报分析人员已经算是先知了。
劝劝那些想做李普曼的人吧,下班后看看这可以随时下载的37份中情局文件,这可不是在说委内瑞拉或者北爱尔兰,这就是说咱们中国;这不是在说18世纪的约瑟夫,这就是说蒋介石、高岗和毛泽东。这些报告是要给白宫以最准确的对华评估,所以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深度。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评论和新闻分析能写成这个水平,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李普曼和托马斯·弗里德曼了。
这个事情让我想起来了自由主义大师以赛亚·伯林,那个把自由分成“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伯林。伯林1941年—1945年的职业就是在英国情报局工作,专门写美国的政治评估。当时的英国首相邱吉尔明白,只有让老美参战,才能打败希特勒。伯林就是负责收集华盛顿的舆情,定期给英国政府写报告,并且在华盛顿进行院外游说工作,争取把美国拉下水。当然,最后美国是给日本在珍珠港拉下水的,不过伯林在对美国政情的改变还是功不可没。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慢慢地把Michael Ignatieff的《伯林传》读完,最感兴趣和最让我有收益的,就是伯林把握现实和影响现实的故事。你会发现,伯林之所以能提出观念中的观念(关于两个自由的划分),是他一生对现实的切身体会和对自由社会的捍卫有关的。伯林真实活在了那个时代中,所以伯林的观念也超越了那个时代,一直影响到半个世纪后的中国。
多说一句,那天我和一个在《华尔街日报》工作的美国美眉聊天,和她提到目前连中国愤青都知道的两种自由,哈佛高才生的她竟然说,这是个好想法,让我记下来。老天,难道美国佬都不读书吗,怪不得熟练宣传之道的布什要再次当选!
◆作者:【加】伊格纳季耶夫
◆译者:罗妍莉
◆出版单位: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9月
◆定价:1 9.2元
◆参考资料:美国CIA对华国家情报评估:《追踪龙迹》
思想是用来对付现实的。刚毕业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最有用的东西是求职指南或者“女人到底是什么”之类的东西,在实现就业自由和泡妞自由之前,我的确不太关心什么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区别。IT浪潮的时候,我当时以为学好VC++、写好计划书是最有用的功夫,至于以赛亚·伯林是谁,who Care?
这也是王小波教导我们的,个人主义之后才有资格世界主义。不过饱暖淫欲是很快就满足的,以后我开始上论坛、写评论,后来是转新闻,才发现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事情同样对我有着意义。记得我第一次为某报每天写时事分析的时候,我开始几乎完全依赖主任的智慧:我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政治根本无法找出头绪来。除了主任点拨之外,我只好借助翻译《经济学人》的全球议题来帮助自己建立起码的分析框架。
想必很多年轻人都经历过我这个阶段,被报纸委以重任,指点着和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的江山。成功有两条路,一条就是这么通过外语或者经典作品建立自己的体系,一些大主笔就是这样的,谈中国三农问题都能谈到法国、约瑟夫和18世纪,或者就是孔子、传统和人神交战。但我显然没那么蠢,我改行做了记者。如果对现实政治有什么疑问,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去看看,不管多远,用眼睛为观念打下真实基础。
现实是复杂的,所以具备有现实感的思想才是有意义的。例如,学历史的秦晖显然比学文学的汪晖有现实感,至少秦晖能对现实发言,而汪晖只躲在复杂的语法背后深刻。再举个例子,美国中情局对华的国家情报评估显然比当时的大部分汉学家有现实感——谁能知道竹幕背后有什么?难道你现在就知道了吗?
我说的是最近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1948一1976年对华国家情报评估(《追踪龙迹》),这是美国最优秀的情报人员在冷战时期对红色中国的政治分析和趋势预测。虽然媒体也只是报道了几天,但我知道,很多情报部门和研究单位已经开始彻底解读了。其实,对于政治记者和历史学者,这些简直是飞来的金鸭子。虽然这些报告中间也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愚蠢的段落,但对当时更加愚蠢多少倍的国外汉学界主流和华盛顿政界来说,这些独立情报分析人员已经算是先知了。
劝劝那些想做李普曼的人吧,下班后看看这可以随时下载的37份中情局文件,这可不是在说委内瑞拉或者北爱尔兰,这就是说咱们中国;这不是在说18世纪的约瑟夫,这就是说蒋介石、高岗和毛泽东。这些报告是要给白宫以最准确的对华评估,所以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深度。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评论和新闻分析能写成这个水平,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李普曼和托马斯·弗里德曼了。
这个事情让我想起来了自由主义大师以赛亚·伯林,那个把自由分成“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伯林。伯林1941年—1945年的职业就是在英国情报局工作,专门写美国的政治评估。当时的英国首相邱吉尔明白,只有让老美参战,才能打败希特勒。伯林就是负责收集华盛顿的舆情,定期给英国政府写报告,并且在华盛顿进行院外游说工作,争取把美国拉下水。当然,最后美国是给日本在珍珠港拉下水的,不过伯林在对美国政情的改变还是功不可没。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慢慢地把Michael Ignatieff的《伯林传》读完,最感兴趣和最让我有收益的,就是伯林把握现实和影响现实的故事。你会发现,伯林之所以能提出观念中的观念(关于两个自由的划分),是他一生对现实的切身体会和对自由社会的捍卫有关的。伯林真实活在了那个时代中,所以伯林的观念也超越了那个时代,一直影响到半个世纪后的中国。
多说一句,那天我和一个在《华尔街日报》工作的美国美眉聊天,和她提到目前连中国愤青都知道的两种自由,哈佛高才生的她竟然说,这是个好想法,让我记下来。老天,难道美国佬都不读书吗,怪不得熟练宣传之道的布什要再次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