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战歌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从《中国老年报》上看到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胜利50周年而作的纪实性文学作品《绝地战歌》(配VCD光盘)一书出版的消息后不久,就收到了志愿军老战士——山西垣曲县文史馆馆员张城垣给我们寄来的这张由几十名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所演唱的、当年他们在战俘营创作传唱的十几首歌曲的VCD光盘。
  年近八旬的张城垣老人告诉我们,这些歌是广州籍志愿军老战士藩莫非在被俘遣返回国时,把写在一些烟盒等废纸上的歌单,装在假肢里带回国内的。以前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那些战歌埋在了战友们的心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藩莫非找出了这些珍藏的歌单,与几十名当年被俘的志愿军老战士聚在一起,重新演唱了这些发自他们内心肺腑的战歌。
  《绝地战歌》光盘通过《为了和平》、《可爱的祖国》、《十月一日的红旗高空飘扬》等10多首战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因伤病冻饿而被俘的志愿军指战员在集中营里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了回归祖国,他们用歌声鼓舞士气,坚定团结,粉碎了敌人一个又一个阴谋,谱写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美乐章。听完这些歌,我们又请张城垣老人讲述了每首歌产生的背景。老人那充满激情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当年那血与火的集中营。
  
  歌声高扬斗志昂
  
  张城垣1927年1月出生于山西垣曲县华峰乡,1945年8月2日参加八路军。由于他入伍前毕业于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算是个知识分子,参军后就一直从事宣传工作,曾是《新华日报》、《群众日报》等报刊的特约通讯员,被战友们称为“军中小秀才”。
  1950年3月,张城垣所在的志愿军第三兵团六十军一八○师作为第二批赴朝部队入朝作战。当时,他在师政治部当宣教干事,在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孟伟哉的协助下,编印师里的战报。5月下旬,第五次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后回撤时,一八○师执行殿后和掩护兵团8000多名伤员后运的任务,在北汉江南岸被敌4个师重重包围,陷于三面受敌、背水作战的不利态势。在部队弹尽粮绝、指战员和战士几天粒米没沾的情况下,全师利用夜间突围,最终1万多人的部队只有4000人突出了重围,3000多人牺牲和失踪,另有3000多人在丧失战斗力或在失散后打游击中被敌人俘获。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被俘指战员共20800人,这次被俘人员成为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被俘人数最多的一次。
  在战斗中,张城垣一直跟随师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在师指挥所。5月27日夜突围的半路上,他们两次停下来救助掉队的伤员,与大部队脱了节,没有突出重围。吴成德便收拢失散的400多名伤病员,躲进深山在敌后打游击。7月中旬的一天夜里,张城垣带着5个战友出去搞粮食时遭遇敌人,他跳下悬崖摔昏后被俘。吴成德在与敌打了420天游击后,也落入敌窟,他是志愿军被俘人员中职务最高的一位。
  当俘虏,这是张城垣从未想到的。记得战前部队进行革命气节教育,教材是他编写的。他在教材上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部队的纪律,讲述了“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英勇壮举,提出了 “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宁死不屈的要求。可是现在自己偏偏手无寸铁地陷在敌人的魔掌之中。
  1945年,为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成千上万的战俘非人道的待遇,各国制定了《日内瓦战俘待遇公约》。一贯扮演救世主角色,到处标榜“人道主义”、“人权自由”的美国是《公约》的签约国之一,但战俘们落入美军之手,得到的却是思想上施以反动宣传、精神上加以折磨、肉体上给以摧残,对坚持遣返回国而进行抗争的被俘人员实行血腥镇压,想迫使他们到南朝鲜和台湾去当炮灰,以此达到给共产主义世界抹黑的目的。
  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张城垣和绝大多数战俘一样,被“俘虏可耻”的思想和对国家、对党的负罪感、耻辱感压得萎靡不振、垂头丧气。他们不知道哪里是出路,也不知道还有一个《日内瓦战俘待遇公约》,更不知道拿起这个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天清早,张城垣听到了从远处飘来雄壮的《国际歌》和《金日成将军之歌》的歌声。在战俘营听到这歌声,使他心潮难抑。同营的难友们告诉他,这是从已组织起来的朝鲜人民军战俘收容所传出的歌声。
  不久的一天,又送进来一批战俘,张城垣和难友围在收容所大门口观看,忽然看到对面第七收容所里一队人民军女战俘呼喊着“打倒美帝”、“反对虐待战俘”的口号。难友告诉他,美军在仁川登陆时,朝鲜人民军有1000多名女兵被俘,被关押在对面的第七收容所。不一会,那些女战俘就在里面一个土台上齐声唱起了《金日成将军之歌》、《国际歌》。接着,女战俘营里有一个小个子姑娘登上台去,唱了两首歌后,就领着大家喊口号。张城垣看着那熟悉的身影、听着那熟悉的四川口音,一下就认出了这是他们师医院的护士杨玉华。
  对小杨,张城垣十分熟悉。她17岁时考上了西南军区卫校,1950年刚分配到一八○师医院就来到了朝鲜。他后来打听到,小杨在突围途中因吃野菜中毒,在担架上被俘。由于她的头发短,敌人开始不知道她是女的,送到釜山收容所换衣服时才被发现,将她送到关押朝鲜人民军女战俘的第七收容所。朝鲜人民军被俘的女同志把她当作小妹妹,十分关心和照顾她。她生性活泼,爱唱爱跳,由于附近收容所关押的志愿军战俘很多,又因为女战俘中只有她一个中国人,所以小杨在台上唱歌、广播的时间最长。有一天,敌人恼羞成怒,开枪打死了4位朝鲜女战俘,但小杨还是坚持在台上广播。
  这歌声,让张城垣感到是被俘人员从心坎里迸发出来的希望之歌、战斗之歌;这歌声,震动了他的心弦,激励了他的斗志。张城垣暗下决心,绝不能放弃中华民族的尊严,绝不能背叛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信念,要向敌人奋起斗争。
  一八○师五三八团政委赵佐瑞、师炮兵主任郭兆林等一些被俘的志愿军干部看到张城垣年轻个子小,又没有暴露干部身份,便要他担任被俘人员暗中成立的“共产主义团结总会”副书记,具体负责组织、宣传工作。他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个光荣而危险的任务,并发挥自己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特长,利用公开的、地下的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工作。在602战俘营,他根据总党委指示,首先建立了文工队,吸收原来在部队搞过文艺工作和爱好文化活动的50多位同志参加。队里成立了音乐、美术、戏剧等小组,配合当时的对敌斗争,进行演出节目、张挂标语和漫画等活动。后来,在每个集中营里都组织了约30人左右的文工队。
  战友们慷慨激昂的歌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斗争形式。总委会规定,凡是5个人以上集体乘车到港口码头做苦工或路过市区村镇时,要以车为单位用朝语高唱《金日成将军之歌》和《志愿军战歌》。在济州岛,他们曾进行过5000人合唱《国际歌》和《东方红》。文工队还创作了《可爱的祖国》、《三大任务》和《革命斗志永不消》等22首歌曲。其中,原志愿军十二军九十二团宣传队的分队长藩莫非就创作了11首。
  
  歌声抒发爱国心曲
  
  在战俘营,美军企图解除被俘人员的思想武装,在进行人身迫害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欺骗宣传。所有被俘人员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残。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大家用歌声来抒发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坚定自己坚持斗争的信心。
  1951年8月,开城停战谈判正在为战俘遣返问题争执不休的时候,美军在72战俘营开始了政治迫害活动,只准被俘人员讲“去台湾”,对持反对意见的进行严刑拷打,强迫在臂上刺上“反共抗俄”字样。从当年10月开始,72战俘营刺字活动达到了高潮。
  美军在72战俘营取得经验之后,立即把张城垣转到86战俘营,并派来了心狠手辣的敌特份子李大安当大队长。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团结总会”联合“兄弟会”,在李大安上任的当天就狠狠揍了他一顿。李大安为了保命,吓得主动向美国人要求调回72联队。
  这些行动也引起了敌人对张城垣的注意。1951年月11月,美军逮捕张城垣和阳文华,将他们一起押到巨济岛美宪兵24大队的一个特殊监狱。一到那里就把他们关进带刺的铁笼里,铁笼四周都是十分尖利的铁刺,关进去人站不能直腰、躺不能伸腿、坐不能挨靠,只能蜷缩着半蹲半站,身体稍稍倾斜就会被扎得遍体鳞伤。
  敌人囚禁了他们的身体,却无法囚禁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身体虽在铁笼里,但心却在祖国。闭上眼睛,立即闪现出了家乡的青山绿水、童年的嬉戏欢笑,从哺育他们成长的慈母的清清泉水,到给他们以知识智慧的中华文明、辉煌历史,从滋润他们生活的甘露、鲜花、阳光,到温暖他们生命的亲情、友情、爱情……于是,他们在笼里哼起了在小时候放羊时唱的《信天游》。敌人拿这两个“硬骨头”没办法,折磨了两个星期后,又把他们关进了肇事犯监狱。
  为了用歌声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在岗楼林立、与世隔绝、连基本生活用品都无法保障的铁丝网内,战俘们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是巨大的。他们就地取材,用各种代用品制成了军棋和象棋,用雨布、老鼠皮、电线等制成大鼓小鼓、军号和胡琴等乐器,仅胡琴每个营场就有50多把。大鼓是用汽油桶锯成两半、用雨布蒙上当皮制成的,军号的号身是用罐头盒锯成的,号嘴则是用牙膏盖子做成的。1953年夏,他们追悼被美方无理杀害的难友王化义时,就用自制的鼓号奏哀乐。
  快板、金钱板、说唱是当时大家演唱的主要形式。不少人结合文化学习,学会了写快板,以写作快板词来代替语文写作。四号营场600多人在1953年4月到6月的3个月里,写了近百个快板词,有的发表在壁报上,有的利用每天吃饭的时间向大家“广播”。
  歌声抒发了大家对祖国的情感,更坚定了争取回国的信心。他们决心利用被囚禁的空闲时间进行学习,变集中营为革命大学校,提高文化知识,以便将来回国后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作为总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学习的具体任务就落在张城垣的肩上。为了搞好学习,每个营场(大队)都配备了教育委员,人员大部分是原部队的宣教干事或营教导员担任,各中队设置了教育副队长和文化教员,成立了以大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1952年8月1日还出版了战俘营的第一份报纸《消息报》,张城垣担任主编,唐耀任编辑,到1953年8月3日共出版了145期。《消息报》每期1000字左右,登载3条到10条简短新闻,有战斗故事、国际消息和谈判动态。消息来源是设法弄到敌人的报纸,主要是美军《星条报》译成中文后,经过分析改编的。如上甘岭战役后,敌人把上甘岭叫做“伤心岭”,经过分析表明当时美军伤亡惨重。由于敌方新闻报道口径宽,比较随便,一般新闻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这极大鼓舞了战友们的信心和斗志。
  
  歌声是炸弹和旗帜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写道:“无论是歌,无论是诗,这都是炸弹和旗帜。”在釜山、巨济岛和济州岛的回国战俘集中营,赤手空拳的难友们用慷慨激昂的歌声,与敌人的皮鞭、剌刀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1952年7月16日,济州岛7号营场500多人因齐唱《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美军当局就向人群施放毒气弹和喷射硫酸,致使112人受伤,但大家仍然继续用歌声来对抗敌人。为支持朝鲜战友纪念独立日,8月15日济州岛10个营场进行歌咏比赛,敌人出动10辆坦克包围了营场,并用广播威胁“唱歌就杀”。8号营场值班中队长李风基站出来高喊:“敌人越害怕唱歌,我们就越要唱!”在他的指挥下,600多名战友自豪地挺起胸膛,唱起自己创作的歌曲:“可爱的中国,是我们的家园,坚决回去,死也不变,不给仇敌当奴隶,不背叛自己的祖先。”穷凶极恶的敌人投掷大量毒气弹和震荡手榴弹,浓烟裹着毒雾,但歌声仍在继续。其他9个营场的5000名战友站起来声援,也都齐声高唱起来。
  有一次,敌人打了毒气弹。难友们就写到:“遇毒气,要胆大,千万不要心惊怕。应当学习刘金弟,沉着大胆有骨气,毒气弹投来刚落地,他冒险抓起向敌人扔回去。应当学习王小金,自己忍熏不言语,用手去护战友眼,自己忍薰不言语,还给大家鼓勇气。阶级友爱最要紧,毒气只能加仇气。”
  1952年8月,美国特务机关利用营场的喇叭进行反动宣传时,九号营场文工队队长吴春生和导演高孑合作谱写了《造谣筒不听它》的歌曲,通过秘密通讯的方法很快传给10个营场,6000多位难友全部唱起来,后来釜山集中营的战友也都学会了这支歌:
  电杆上有个大喇叭,
  阴阳怪气,说呀说鬼话,咳,说呀说鬼话。
  黄色滥词,洋呀洋霉气,呀,洋呀霉气,
  低级色情,真呀真肉麻,真呀真肉麻,
  象粪坑苍蝇嗡嗡叫,咱们谁也不听它,咳,谁也不听它。
  VSA特务到处爬,阴险凶狠真呀真毒辣,
  引诱诬蔑心呀心毒化,心呀心毒化,
  造谣欺骗最呀最拿手,最呀最拿手。
  阴谋诡计早揭穿,咱们坚决反对它,坚决反对它!
  1952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周年国庆日。602战俘营准备升旗纪念,而美军当局出尔反尔,提前严令不准升旗。美军看守人员故意制造事端,连续3次打伤62名难友,威胁被俘人员不许升旗。敌人的残暴激怒了大家,6000多名被俘人员无比愤慨,纷纷表示不向敌人低头,坚决升挂国旗纪念国庆节,以维护祖国尊严。
  张城垣执笔起草了总党委《关于坚决升国旗纪念建国三周年的号召书》。各个营场都在紧张地制做国旗。在与世隔绝的铁丝网内,大家的艰苦创造精神是奇特的,难友们用雨布放在烧热的汽油桶上,烘烤后脱去胶就是白色尼龙绸布,用鲜血或红药水染成红色,再用奎宁药片泡成黄水染成黄布做成五星,就这样做成了一面五星红旗。再用帐篷杆连接成4丈高的旗杆就可以升旗了。
  10月1日7点半,6000多名难友集合在各自的营场上,面对西北向祖国北京,奏起了自己做的各种乐器,吹起了升旗号。在国歌声中,第一面五星红旗在7号营场上空出现,紧接着3分钟内其余9面五星红旗也迎着海风飘扬在高空。
  敌人也早已做好准备,11辆坦克和带有防毒面具的一个步兵营,很快出现在营场铁丝网外的通道上。美军上尉布鲁克斯带着一连步兵和两辆坦克,冲到7号营场的大门口,挺着肚子举着手枪大喊:“降旗!降旗!”没有人答理,数千人雄壮的《国际歌》歌声压倒了广播车的喧嚣。10个营场的战友全都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手挽手地在铁丝网内游行。
  布鲁克斯又恼又羞,坦克隆隆开动了。7号营场上的战友都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大队长李维文、分委代表赵国玺、突击队长张玉堂带领52名突击队员进入了阵地,准备用石头等来作战。
  敌人首先动用了火焰喷射器,紧接着,端着冲锋枪的步兵向营场逼近,第一梯队部分战友已经中弹倒下,第二梯队前赴后继地又踏上了阵地。
  战斗进行了20多分钟,敌军再没敢前进,只是放枪。7号营场战友们的英勇行动鼓舞着其他营场的战友们,大家高唱《国际歌》,呼喊着“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支援正在战斗中的7号营场的战友。
  这时,战俘总管杜威亚上校气急败坏地从吉普车里钻出来,亲自指挥第三次进攻。坦克的履带飞快地辗压过第一道铁丝网,飞机也出动了,开始向15米高的旗杆射击,100多名美军士兵排着队向铁丝网冲来。
  突击队员马如龙喊着:“夺枪啊,不能让敌人进来!”他冲向铁丝网,夺了一支卡宾枪,却在弹雨里倒下。四周岗楼上的机枪居高临下对准7号营场射击,第二梯队的同志伤亡过半,石头也不多了,大家只得一面还击,一面向后撤退。坦克已经进来,向营场纵深前进。当肆无忌惮的敌人经过伙房时,突然跳出10多名突击队员,用开水向敌兵头上泼去,拿起木棒与敌人肉搏。罗定松拾起一块石头朝一名少尉头上砸去,17岁的文工队员陈建华去夺敌人枪时,被子弹射中了腹部。文工队长耿基增是1938年参军的老医生,往返在弹雨中抢救伤员。陈建华紧紧抱着他的队长,什么话也没说,就永远离开了人世。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美军士兵终于冲到国旗下。“保卫国旗,绝不能让敌人夺走!”马何清一面喊叫,一面带着他的护旗组10多人,在旗杆周围组成一道人墙。嗷嗷叫的美国兵见红旗更疯了,用刺刀向人墙连连扎去,马何清当场被扎死。
  美国兵开着枪向红旗扑来,护旗组邓洪斌的肠子被打了出来,他忍着痛把肠子塞回去迅速配合另一战友,立即降下红旗,并泼上汽油,不让敌人抢走国旗。一名美军中尉气急败坏地去夺那团火,丁世奎一把抱住他不放,在烈火与中尉同归于尽。
  升旗战斗进行了约1个小时,护旗队65位难友为保卫国旗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有300多人负伤,其中129名重伤。1个小时的升旗、护旗斗争,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华民族儿女的英雄气概,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美帝国主义的血腥罪状。
  “十·一血案”震惊了全世界。10月2日,板门店我方代表及中朝两国政府向敌方提出了严重抗议。10月3日,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哈夫曼详尽地听取了七号营场代表杜大举的控诉,杜当场将10枚毒气弹壳及各种型号的子弹壳、弹头交给哈夫曼,哈夫曼又一一察看了300多名被美军用毒气蚀伤与糜烂手脸和身躯的伤员。美国侵略者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谴责。
  敌人越残暴,战友们更坚强。6000多名难友没有被敌人的屠杀所征服、所吓倒,每天从早到晚集中在各自的营场上游行,喊口号抗议,向美帝国主义讨还血债。“共产主义团结会”总党委作出决定:追认牺牲的同志为斗争英雄,负伤的同志每人记特等功一次。
  10月7日午后,10个营场在统一的时间,为65名护旗英雄举行了追悼大会。七号营场为烈士布置了灵堂,灵堂的挽联写的是:囚笼内默哀烈士,化无限悲痛为力量;屠刀下昂视敌人,具万分骨气成壮举。战友们还高唱着自己编的《挽歌》:
  在没有太阳的地方,
  在苦难的日子里,
  你(们)的鲜血,
  染红了异国的土地,
  为了追求光明,坚持真理,
  在敌人的刺刀下英勇战斗宁死不屈。
  你(们)壮烈牺牲的事迹,
  我们永远不忘记,
  血债要用血来偿还,
  仇恨要我们来清洗,
  今天,我们定誓言:
  誓死为你(们)复仇,
  踏着你(们)的血迹,
  坚决和敌人斗争到底。
  安息吧!亲爱的战友们,
  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着你们。
  在全世界人民的声援中、在6000多名难友愤怒的抗议下,美方拘留当局不得不答应派代表到65名烈士掩埋地敬献花圈,战俘总管杜威亚上校也规规矩矩地向烈士敬了礼。
  在护旗斗争之后,9号营场分委委员高孑协同文工队的吴春生、藩莫非、谢智奇、林模丛等难友创作了一首名叫《十月一日的红旗高空飘扬》的歌曲,在6000多名难友中反复传唱,一直唱到回国。歌词是:
  十月一日的红旗,高空飘扬
  我们的鲜血,写下了美帝的血腥罪状
  敌人越残暴,我们更坚强
  拳头挡住刺刀,石头抵住机枪
  臂膀靠着臂膀,胸膛筑成铁墙
  保卫了我们的国旗,打击了敌人的疯狂
  仇恨集成力量,血债要有血来偿还
  万恶的敌人,逃不出世界人民的手掌
  十月一日的红旗,高空飘扬
  英勇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上
  这首歌,不只是反映了50多年前那次战俘营国庆节升旗斗争的壮烈场面,也唱出了因战斗失利而不幸被俘的中华儿女对祖国人民的心声,同时揭露了那些高唱“自由”、“人权”者的真正面目。
其他文献
摘 要:《四库全书》收张九成文集《横浦集》二十卷,其提要中对张九成的文集作了高度概括的评价,笔者认为此评价中肯合理,合于事实。但提要中所载:第一,陆游《老学庵笔记》谓九成对策有“桂子飘香”语,李易安作“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之句以嘲之。李清照对张九成对策的评价,实在是带有个人之偏见,实难服众,有失公允;第二,洪迈《容斋随笔》对张九成为洪皓所撰之祭文评价道:“其情旨倍觉哀怆乃过于词,前人未
<正>反腐是当今社会舆论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寄予厚望的热点话题,也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与此相关,涉及反腐败问题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受欢迎,出现了像《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