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从一张老照片说起。这张老照片从左至右为赖石昂(在新四军时叫石昂)、陈惠、陈宜。他们都是泰国归侨、潮汕同乡,当年又都在新四军军部工作。这张照片是他们于皖南事变前夕,在新四军军部(云岭)的后山上照的,3位战友以略带自信的神态亲密地拥在一起,生动地映入我们的眼帘。但在不久之后的皖南事变中,他们天各一方,乃至阴阳两隔。
赖石昂是这张照片中唯一的幸存者。皖南事变突围时,赖石昂任军部特务团组织股长兼总支书记,并代理政治处主任工作。他英勇坚毅、机智过人,带领前卫部队两次往返江南江北,带出突围人员310人,为保存我军战斗力做出了贡献,受到七师政委曾希圣的赞赏。
陈惠,原名陈立惠,笔名铜马,原籍广东省普宁县流沙镇赤水村。1919年出生于泰国叻丕府一户侨商之家,7岁起先后在培德小学和佛统府高小就读,1934年升入曼谷中华中学。
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的“一二·九”救亡运动迅速发展到海外各地,陈惠勇敢地站在斗争第一线。罢课学潮被强行平息后,陈惠与胞弟陈新(即陈立旺,现名陈一星)及20多名同学被迫退学,之后转入树人中学简易师范班学习。陈惠仍积极投入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7月10日,陈惠毕业。时值七七事变,他即刻与同学筹备行装,奔回祖国参战。他们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汕头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8月陈新也从泰国归来,在陈惠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秋,陈惠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陈惠率领12名泰国侨生到福建龙岩参加新四军。他被编入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并任班长。4月调到军部政治部宣传科《抗日报》社工作,他经常深入部队采访,收集材料,满腔热情地为报纸写稿。同年秋任军部直属队总俱乐部主任。年底,他又调到军组织部青年科当干事。在此期间,他积极找各部队的青年干事研究加强连队中的青年工作。1939年,他被提升为青年科长,还被推选为新四军军部的中共七大代表,那时他刚20岁,是我党最年轻的代表之一。
1941年元旦,皖南事变前夕,新四军军部奉命准备北撤。陈惠到三支队检查工作,顺便去看望女友许可。两人曾是中华中学时的同学,在陈惠的鼓舞下,她也回国参加了新四军。谁料这次会面竟成永诀。
陈宜是广东省澄海县人,1921年生于曼谷。在新民学校毕业后,转入中华中学学习。酷爱文学的他和陈惠等同学组织了“南哨”读书社和“巨浪”读书社。他还经常在报上发表诗歌,抨击当时的中国当局反共亲日的反动政策。祖国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后,他也加入了暹罗华侨学生救国联合会,举行罢课,声援祖国学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他刚从初中毕业,即响应华侨革命组织的号召,回国参加抗战,并与陈惠一起到福建龙岩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在军政治部秘书处文书科做缮写工作。他责任心很强,所缮写的文件字迹工整清秀,毫无差错。他还帮助油印直到全部文件发走。在这平凡的工作中,凝聚着他热爱祖国的全部心血。1939年8月,陈宜调组织部任组织干事。
1941年1月,蒋介石背信弃义,调动大军围歼新四军,皖南事变爆发。陈惠和陈宜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保护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突围。当时李子芳刚做完盲肠切除手术,军部本来是安排他经上海转移到苏北去看病。但李子芳坚持要和战友们一起行动。所以,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特意挑选陈宜和陈惠等人负责保护。
在突围中,陈惠、陈宜抬着李子芳的担架,爬山越岭,一面作战,一面保护李的安全。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紧,陈惠等撤退到石井坑时,李子芳要求大家不要管他,分头突围。在这个紧要关头,陈惠挺身而出坚决地说:“部长由我负责护送,你们走吧!”在军直属队被冲散后,一部分同志已跟随部队突出重围,可是陈惠和陈宜等人,仍然抬着担架,护卫着李子芳。直到12日晚,敌人把陈惠、陈宜等人围困在茂林石井坑峡谷里。当时的形势已非常险恶,李子芳下了死命令,要陈惠带领大家突围。陈惠只好忍着极大的悲痛,高举左轮手枪,大声呼喊:“不怕死的共产党员站出来,冲出去!”大家跟着陈惠冲到石井坑山口时,遭到守在山上的国民党一○八师的猛烈射击,陈宜等人中弹壮烈牺牲。陈惠誓死不当俘虏,拔枪自戕,头负重伤,昏迷过去,不幸落入敌手。他身上穿着的米黄色风衣和球鞋,全被抢走。他光着脚,头上包扎着纱布,被押解到国民党军五十二师,被敌人认出他是新四军的篮球队长,便软硬兼施要他投降,陈惠坚决拒绝。残暴的敌人,不但不给他医治,反而把包在他头上的纱布药棉扯掉,任其血流如注。面对敌人的摧残,陈惠在昏倒前还不停地呼喊:“我是新四军的人,我要回新四军去!”最终,1941年1月14日,陈惠于皖南泾县茂林大王坑饮恨壮烈殉难,年仅22岁。
作为幸存者的赖石昂, 1933年回国时就抱着寻找抗日队伍的决心。年仅15岁的他先后在厦门集美中学、汕头友联中学读书,由于参加进步读书会,遭到通缉,被迫转到香港。终于在香港找到了党,于1936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香港学生党支部委员、内部交通员,出生入死,传递情报,护送领导同志往来于港、穗、沪之间。他还负责接待大陆和东南亚国家来港工作的同志。在与老领导方方、苏惠和张云逸的接触中,受到许多教育。1937年12月,赖石昂随方方到闽西南龙岩参加了红军游击大队(后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之后,他被分配在新四军军部组织部工作,1943年被赖传珠参谋长选送到重要机关——军部调查研究室工作,从此进入隐蔽战线。虽然立过战功无数,但是默默无闻全心奉献,已深入到他的骨髓里。在他工作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为了培养技侦队伍人才,他服从组织安排,先后调任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副政委,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校长、院长,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军中桃李遍布全国。每当遇到危险和困难时,他总是想起牺牲的战友陈惠和陈宜,想起烈士的遗志还担在自己身上。这张老照片是他唯一留存的战争年代的珍贵藏品,是鼓励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责编 王燕萍)
赖石昂是这张照片中唯一的幸存者。皖南事变突围时,赖石昂任军部特务团组织股长兼总支书记,并代理政治处主任工作。他英勇坚毅、机智过人,带领前卫部队两次往返江南江北,带出突围人员310人,为保存我军战斗力做出了贡献,受到七师政委曾希圣的赞赏。
陈惠,原名陈立惠,笔名铜马,原籍广东省普宁县流沙镇赤水村。1919年出生于泰国叻丕府一户侨商之家,7岁起先后在培德小学和佛统府高小就读,1934年升入曼谷中华中学。
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的“一二·九”救亡运动迅速发展到海外各地,陈惠勇敢地站在斗争第一线。罢课学潮被强行平息后,陈惠与胞弟陈新(即陈立旺,现名陈一星)及20多名同学被迫退学,之后转入树人中学简易师范班学习。陈惠仍积极投入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7月10日,陈惠毕业。时值七七事变,他即刻与同学筹备行装,奔回祖国参战。他们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汕头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8月陈新也从泰国归来,在陈惠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秋,陈惠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陈惠率领12名泰国侨生到福建龙岩参加新四军。他被编入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并任班长。4月调到军部政治部宣传科《抗日报》社工作,他经常深入部队采访,收集材料,满腔热情地为报纸写稿。同年秋任军部直属队总俱乐部主任。年底,他又调到军组织部青年科当干事。在此期间,他积极找各部队的青年干事研究加强连队中的青年工作。1939年,他被提升为青年科长,还被推选为新四军军部的中共七大代表,那时他刚20岁,是我党最年轻的代表之一。
1941年元旦,皖南事变前夕,新四军军部奉命准备北撤。陈惠到三支队检查工作,顺便去看望女友许可。两人曾是中华中学时的同学,在陈惠的鼓舞下,她也回国参加了新四军。谁料这次会面竟成永诀。
陈宜是广东省澄海县人,1921年生于曼谷。在新民学校毕业后,转入中华中学学习。酷爱文学的他和陈惠等同学组织了“南哨”读书社和“巨浪”读书社。他还经常在报上发表诗歌,抨击当时的中国当局反共亲日的反动政策。祖国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后,他也加入了暹罗华侨学生救国联合会,举行罢课,声援祖国学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他刚从初中毕业,即响应华侨革命组织的号召,回国参加抗战,并与陈惠一起到福建龙岩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在军政治部秘书处文书科做缮写工作。他责任心很强,所缮写的文件字迹工整清秀,毫无差错。他还帮助油印直到全部文件发走。在这平凡的工作中,凝聚着他热爱祖国的全部心血。1939年8月,陈宜调组织部任组织干事。
1941年1月,蒋介石背信弃义,调动大军围歼新四军,皖南事变爆发。陈惠和陈宜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保护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突围。当时李子芳刚做完盲肠切除手术,军部本来是安排他经上海转移到苏北去看病。但李子芳坚持要和战友们一起行动。所以,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特意挑选陈宜和陈惠等人负责保护。
在突围中,陈惠、陈宜抬着李子芳的担架,爬山越岭,一面作战,一面保护李的安全。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紧,陈惠等撤退到石井坑时,李子芳要求大家不要管他,分头突围。在这个紧要关头,陈惠挺身而出坚决地说:“部长由我负责护送,你们走吧!”在军直属队被冲散后,一部分同志已跟随部队突出重围,可是陈惠和陈宜等人,仍然抬着担架,护卫着李子芳。直到12日晚,敌人把陈惠、陈宜等人围困在茂林石井坑峡谷里。当时的形势已非常险恶,李子芳下了死命令,要陈惠带领大家突围。陈惠只好忍着极大的悲痛,高举左轮手枪,大声呼喊:“不怕死的共产党员站出来,冲出去!”大家跟着陈惠冲到石井坑山口时,遭到守在山上的国民党一○八师的猛烈射击,陈宜等人中弹壮烈牺牲。陈惠誓死不当俘虏,拔枪自戕,头负重伤,昏迷过去,不幸落入敌手。他身上穿着的米黄色风衣和球鞋,全被抢走。他光着脚,头上包扎着纱布,被押解到国民党军五十二师,被敌人认出他是新四军的篮球队长,便软硬兼施要他投降,陈惠坚决拒绝。残暴的敌人,不但不给他医治,反而把包在他头上的纱布药棉扯掉,任其血流如注。面对敌人的摧残,陈惠在昏倒前还不停地呼喊:“我是新四军的人,我要回新四军去!”最终,1941年1月14日,陈惠于皖南泾县茂林大王坑饮恨壮烈殉难,年仅22岁。
作为幸存者的赖石昂, 1933年回国时就抱着寻找抗日队伍的决心。年仅15岁的他先后在厦门集美中学、汕头友联中学读书,由于参加进步读书会,遭到通缉,被迫转到香港。终于在香港找到了党,于1936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香港学生党支部委员、内部交通员,出生入死,传递情报,护送领导同志往来于港、穗、沪之间。他还负责接待大陆和东南亚国家来港工作的同志。在与老领导方方、苏惠和张云逸的接触中,受到许多教育。1937年12月,赖石昂随方方到闽西南龙岩参加了红军游击大队(后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之后,他被分配在新四军军部组织部工作,1943年被赖传珠参谋长选送到重要机关——军部调查研究室工作,从此进入隐蔽战线。虽然立过战功无数,但是默默无闻全心奉献,已深入到他的骨髓里。在他工作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为了培养技侦队伍人才,他服从组织安排,先后调任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副政委,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校长、院长,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军中桃李遍布全国。每当遇到危险和困难时,他总是想起牺牲的战友陈惠和陈宜,想起烈士的遗志还担在自己身上。这张老照片是他唯一留存的战争年代的珍贵藏品,是鼓励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