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世界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引起小说家特蕾西·雪佛兰的创作灵感,由此诞生了风靡畅销书排行榜的同名作品。小说呈现了画作背后画家和少女的一段凄美迷离的情感。而作为认知科学的重要分支的关联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它强大的解释力,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翻译等众多领域。本文试把关联理论与文学作品解读相结合,从关联的角度,以及隐喻、伏笔、隐含之意三个方面来赏析解读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作家预设的明示行为。
关键词:关联理论 明示行为 隐喻 伏笔 隐含之意
17世纪欧洲艺术界风靡盛行“巴洛克”之风,涌现大批声名远播,作品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与梵高、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的绘画大师杨-维梅尔就是其中佼佼者,他的三十五幅真迹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盛赞为“北方的蒙娜丽莎”,引起无所观赏者的追捧。神秘的豆蔻少女,似是有情却无情的眼神如羔羊般清澈纯真;微微开启的朱唇,欲语还休,似笑还嗔;棕色的外衣,蓝色的头巾,简朴单一的黑色背景,光影鲜明对比,映衬出耳旁的珍珠,似在流光溢彩,灼灼生辉;侧身凝眸的少女呼之欲出。这幅画作打动无数观者的心田——少女的神秘身份,她眼睛里表情里蕴含的飘渺情意,似乎都在倾诉画作背后的故事,引起人们的遐思。
一 小说概述
20世纪美国小说家特蕾西·雪佛兰被维梅尔的作品深深吸引,她从画家三幅作品出发,喷发灵感,想象勾勒画作后面的故事,创作出三部畅销小说(Cibelli,2004)。其中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于1999年一经出版,就风靡美国,在畅销书榜居高不下。维梅尔传记及史料的缺失给了作家充裕的想象空间,让她可以肆意畅想,以画家为原型,诉诸细腻的笔触,还原17世纪荷兰的社会风情,讲诉了一个伤感唯美的动人故事。
16岁的少女葛丽叶是个瓷砖画匠的女儿,深受父亲艺术熏陶,不料其父突遭变故以致身残,家中无以为续,只能到画家维梅尔家中为女佣。葛丽叶倾心于男主人的艺术造诣,她的聪慧和对绘画的敏感和天赋也引起了男主人的关注。葛丽叶的美貌引起了购买维梅尔画作的画商的垂涎,要求维梅尔以葛丽叶为模特替他作画。一次次近距离的接触中,两人情愫暗生。扑朔朦胧,似有似无的情感在这个如禁地一般的画室中慢慢酝酿发酵,引起了善妒的妻子,专横敏感的岳母等人的不安、愤怒和陷害;在多方的合力绞杀和周围市民的流言蜚语中,为身处不同社会阶层巨大的鸿沟所迫,葛丽叶最终伤心绝望,离开这个家庭,嫁给了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屠夫的儿子,空留余恨无绝期。
二 关联理论与小说的明示行为
“从本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何自然,冉永平,1998)而其中影响力最大,最有代表的一支就是Sperber与Wilson于1986年在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关联理论:它指出明示行为的交际双方通过寻求最佳关联达到交际目的。明示行为指的是:让某个信息明示的意图明示;是人类的一种含有交际意图的交流。即交际的发出者不但具有告知意图:向对方传递某个信息,并具有交流意图:即让对方知道自己要传递该信息的意图。这种互明性是明示交际行为的重要特征。
小说是种文学创作,也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不同于日常交流中的言语交际,作家通过故事情节的构思,人物言行的描绘,性格的塑造,场景与画面的勾勒,矛盾的酝酿发展高潮与平息等种种创作手段传递信息,传达作者的见解与思想,进而影响并同化读者,因此有信息意图。而读者的认知任务是通过捕捉小说中作家预先陈设的线索和暗示来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推断出作家的意图,破解小说的意旨所在。作家也期冀读者能够洞察到他的每一处铺成,每一点匠心,在读者洞晓他传达信息的意图的瞬间,作家的用意达到互明,作品的韵意为众人所知并接受,这时才真正实现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因此小说的描写是一种明示行为。而本文将从关联角度解析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明示行为的三种主要实现途径:隐喻、伏笔与隐含之意。
三 小说中的隐喻
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1990)将隐喻定义为:通过一个或多个其他思想或形象来加强某一思想或形象的言语关系。小说中作家通过某一具体的物体或思想来隐喻代表更抽象更深层次的物体或思想的用法比比皆是。
小说伊始,葛丽叶因父亲受伤,家中生活无以为继,被迫到维梅尔家中为佣。小说强调了葛丽叶在广场中心的圆圈处的踌躇,圆圈的八个角指向不同的街区,也隐喻了不同的人生方向,映射着葛丽叶来到人生的路口,生活将由此开始转折。一边是她所熟稔的父母的呵护,弟妹的相伴依偎;另一边是不可预知的女仆生活。她终于跨过了桥,跨入了从未涉足的领地,也跨向了不可知的命运——敌对的孩子,情绪糟糕粗俗的年长女仆,言辞犀利老太太,对她有天然敌意的女主人,繁重劳累的家务,她只能步步谨慎,处处小心。
画家的画室是孩子甚至女主人的禁地,关上门,外界的一切喧闹嘈杂、窥视审查都闭之门外,这是一个独立而隐蔽的世界,一如维梅尔与葛丽叶感情禁地,正因其与外界隔绝,才静静地不为人所知地开出了有违禁忌的感情之花。
葛丽叶对于屠夫肉铺上的血迹,苍蝇的本能的厌恶也隐喻着她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对自己归宿的不服与挣扎,但正如彼特老爹所说,她终究要习惯屠夫指甲里的血迹与萦绕展板不去的苍蝇,而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葛丽叶的头发是文中的另一隐喻之处:它代表着一个狂野不羁,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自己,代表着她真实而又隐蔽的另一面;因此当屠夫儿子好奇葛丽叶头发的颜色长短,想看她的头发时,葛丽叶坚决拒绝了;但之后维梅尔为了作画,无意中看到如秋天原野般的深棕色波浪时,维梅尔失神而震惊,这是对少女隐私的窥视,是爱人的专利与专属品。因此葛丽叶认为既然他看过了她的头发,就如看过了赤裸的她,她不再觉得自己有什么珍贵的需要隐藏起来的东西。对她而言,头发的隐私性更胜过贞洁;如今她已经把最隐私的部分献给了维梅尔,而她也就随后毫无顾虑地把贞洁给了小彼特。 耳环作为画作的灵魂,在小说中则隐喻着上层社会;维梅尔坚持让葛丽叶佩戴耳环,用耳环的流光映衬画中人物之美;而在当时的丹麦社会,女仆虽不像妓女被人轻视,但地位也远不如普通市侩的妻子;耳环作为阶层与地位的象征,更是不容出现在女仆的耳畔,这为后来妻子因为葛丽叶在绘画中佩戴了她的耳环而醋意大发,把葛丽叶扫地出门埋下了伏笔。
葛丽叶穿耳洞一段,作家也是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此处隐喻少女的初夜,葛丽叶忍痛刺穿自己的耳洞,是她对爱的牺牲和奉献,对这个不伦之恋的无奈和心酸,对所爱之人的信任和托付;而维梅尔帮她佩戴耳环时似是无情却有情的轻柔的抚触,更是让葛丽叶的情感达到了顶峰,旷世名作只有此刻方能形成。此时的少女,含情亦含嗔,千言万语都在侧身凝眸中;此刻的她正是画家所希望绘制的满含深情,对爱渴望不可得的少女的形象。
小说的结束,葛丽叶又站在了来时广场的中心,来到了瓷砖铺陈的八角星形状的圆圈,隐喻着她兜兜装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她将再次面临命运的选择,何去何从,将影响着她的下半生。一切都已过往,正如“那两个耳洞如今早已愈合,留下来的只是两个小小硬硬的肉块,除非我用指头用力捏我的耳垂,不然几乎感觉不到。”(特蕾西,2007,p205)所隐喻的那样,十年过去,这段已经模模糊糊如果不去凭吊就被深埋的经历,都已随风而去。
四 小说中的伏笔和隐含之意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发出方的交际目的是为了传达交际行为的最佳关联;而接收方的认知本能则驱动着他去寻求所接受的交际行为的最佳关联,以推断发出方的交际意图。最佳关联是个相对的概念,即用最少的处理努力去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作为交际发出方的作家运用背景介绍,细节勾画,信息的凸显与隐藏等种种技巧,通过埋设伏笔,设置隐含之意来协助读者这一交际的接收方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取得最多的阅读享受,达到最大程度的感悟。按照关联理论,读者在赏析伏笔、隐喻、隐含等技巧时要比理解直白的对话、动作描写等付出更多的心神努力,但这些所带来的隐含之意越是微妙,读者所获取的认知回报就越是丰厚,往往读毕良久,仍在心头缭绕数日,越品越有味,越想越深刻,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小说中这种伏笔与隐含之意比比皆是。
故事开始,维梅尔与妻子来到葛丽叶家中挑选女佣,正在切菜的葛丽叶把不同颜色的蔬菜组合排放,并注意哪些颜色放一起会有冲突;葛丽叶与父亲回忆见过的维梅尔的画作,葛丽叶评述说画家用颜料中混合沙子以带来粗糙感。为之后维梅尔发现葛丽叶的艺术天赋,而对她青睐有加,进而迸发情感埋下伏笔。
作家更是在葛丽叶与维梅尔交往的过程中,设置了很多蕴含隐含之意的细节:从葛丽叶第一次陡然摆脱维梅尔握着教她研磨颜料的手;维梅尔借年长女仆要求睡地窖的契机,让妻子同意让葛丽叶睡在画室,帮他研磨颜料,两人的隐秘越来越多,这种禁忌下的分享更使两人之间的距离急速拉近;葛丽叶被诬陷偷了龟壳梳时,向维梅尔求助,从不管家务的维梅尔下楼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不严,还了葛丽叶清白,以他的方式显示了对她的呵护与偏爱;葛丽叶与屠夫儿子约会时,每次想起维梅尔才会情动则隐含了在葛丽叶的心中,对维梅尔的情感已经无法自控,占了上峰;到被画商凡路易文胁迫,维梅尔终于开始给葛丽叶作画,小说迅速升温到高潮。画到底画的怎样?作家一直隐而不发,但处处设有伏笔,通过看到画的老夫人每次脸上都是古怪的表情;正直的药剂师凡李维欧看了画后对她的善意提醒——让她不要迷失在他的世界里,可以推测出画中女孩必定情意满溢,不能自控;作画时,维梅尔要求葛丽叶张开嘴巴,是违背荷兰当时对妇女仪态的要求,是不庄重的甚至诱惑的:“贞洁的女人在画里是不会张开嘴巴的”(特蕾西,2007,p182);当维梅尔要求葛丽叶再三舔舐嘴唇时,此时作家的隐含之意呼之欲出,维梅尔对葛丽叶同样的渴盼,欲望和难以启齿之情通过这几个明示的场景跃然纸上。
知晓了秘密画作的女主人,终于冲上楼来,要毁掉画作,并把葛丽叶赶出家门;而维梅尔却怯懦地没有挺身而出,替她争辩。葛丽叶嫁给了屠夫之子小彼特,回到了属于她的阶级,顺从了命运的安排。而她将维梅尔遗嘱里赠给她的耳环当掉充当了维梅尔一家对肉铺的欠款,也隐含从此两不相欠,并偿还了对小彼特的良心债。
五 结语
画作上的女孩如此纯真深情地朝世人微笑着,一曲已终,余音缭绕。特蕾西展开作家所特有的丰富想象,巧妙构思,细细描绘,为读者编织了这巨作背后的故事。隐喻、伏笔、隐含之意,每一个技巧的使用都诱邀读者对小说所承载的意图和韵味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品味。
参考文献:
[1] Cibelli,Deborah H.“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Painting,Reality,Fiction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2004,Vol.37(4),pp.583-592.
[2] Preminger,A.(ed.)1990.The Princeton Encyclopa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Sperber,D and Wilson,D.(1986)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现代外语》,1998年第3期。
[5] 特蕾西·雪佛兰,李佳珊译:《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
(杨志霞,上海杉达学院讲师)
关键词:关联理论 明示行为 隐喻 伏笔 隐含之意
17世纪欧洲艺术界风靡盛行“巴洛克”之风,涌现大批声名远播,作品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与梵高、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的绘画大师杨-维梅尔就是其中佼佼者,他的三十五幅真迹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盛赞为“北方的蒙娜丽莎”,引起无所观赏者的追捧。神秘的豆蔻少女,似是有情却无情的眼神如羔羊般清澈纯真;微微开启的朱唇,欲语还休,似笑还嗔;棕色的外衣,蓝色的头巾,简朴单一的黑色背景,光影鲜明对比,映衬出耳旁的珍珠,似在流光溢彩,灼灼生辉;侧身凝眸的少女呼之欲出。这幅画作打动无数观者的心田——少女的神秘身份,她眼睛里表情里蕴含的飘渺情意,似乎都在倾诉画作背后的故事,引起人们的遐思。
一 小说概述
20世纪美国小说家特蕾西·雪佛兰被维梅尔的作品深深吸引,她从画家三幅作品出发,喷发灵感,想象勾勒画作后面的故事,创作出三部畅销小说(Cibelli,2004)。其中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于1999年一经出版,就风靡美国,在畅销书榜居高不下。维梅尔传记及史料的缺失给了作家充裕的想象空间,让她可以肆意畅想,以画家为原型,诉诸细腻的笔触,还原17世纪荷兰的社会风情,讲诉了一个伤感唯美的动人故事。
16岁的少女葛丽叶是个瓷砖画匠的女儿,深受父亲艺术熏陶,不料其父突遭变故以致身残,家中无以为续,只能到画家维梅尔家中为女佣。葛丽叶倾心于男主人的艺术造诣,她的聪慧和对绘画的敏感和天赋也引起了男主人的关注。葛丽叶的美貌引起了购买维梅尔画作的画商的垂涎,要求维梅尔以葛丽叶为模特替他作画。一次次近距离的接触中,两人情愫暗生。扑朔朦胧,似有似无的情感在这个如禁地一般的画室中慢慢酝酿发酵,引起了善妒的妻子,专横敏感的岳母等人的不安、愤怒和陷害;在多方的合力绞杀和周围市民的流言蜚语中,为身处不同社会阶层巨大的鸿沟所迫,葛丽叶最终伤心绝望,离开这个家庭,嫁给了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屠夫的儿子,空留余恨无绝期。
二 关联理论与小说的明示行为
“从本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何自然,冉永平,1998)而其中影响力最大,最有代表的一支就是Sperber与Wilson于1986年在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关联理论:它指出明示行为的交际双方通过寻求最佳关联达到交际目的。明示行为指的是:让某个信息明示的意图明示;是人类的一种含有交际意图的交流。即交际的发出者不但具有告知意图:向对方传递某个信息,并具有交流意图:即让对方知道自己要传递该信息的意图。这种互明性是明示交际行为的重要特征。
小说是种文学创作,也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不同于日常交流中的言语交际,作家通过故事情节的构思,人物言行的描绘,性格的塑造,场景与画面的勾勒,矛盾的酝酿发展高潮与平息等种种创作手段传递信息,传达作者的见解与思想,进而影响并同化读者,因此有信息意图。而读者的认知任务是通过捕捉小说中作家预先陈设的线索和暗示来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推断出作家的意图,破解小说的意旨所在。作家也期冀读者能够洞察到他的每一处铺成,每一点匠心,在读者洞晓他传达信息的意图的瞬间,作家的用意达到互明,作品的韵意为众人所知并接受,这时才真正实现这个文学作品的价值,因此小说的描写是一种明示行为。而本文将从关联角度解析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明示行为的三种主要实现途径:隐喻、伏笔与隐含之意。
三 小说中的隐喻
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1990)将隐喻定义为:通过一个或多个其他思想或形象来加强某一思想或形象的言语关系。小说中作家通过某一具体的物体或思想来隐喻代表更抽象更深层次的物体或思想的用法比比皆是。
小说伊始,葛丽叶因父亲受伤,家中生活无以为继,被迫到维梅尔家中为佣。小说强调了葛丽叶在广场中心的圆圈处的踌躇,圆圈的八个角指向不同的街区,也隐喻了不同的人生方向,映射着葛丽叶来到人生的路口,生活将由此开始转折。一边是她所熟稔的父母的呵护,弟妹的相伴依偎;另一边是不可预知的女仆生活。她终于跨过了桥,跨入了从未涉足的领地,也跨向了不可知的命运——敌对的孩子,情绪糟糕粗俗的年长女仆,言辞犀利老太太,对她有天然敌意的女主人,繁重劳累的家务,她只能步步谨慎,处处小心。
画家的画室是孩子甚至女主人的禁地,关上门,外界的一切喧闹嘈杂、窥视审查都闭之门外,这是一个独立而隐蔽的世界,一如维梅尔与葛丽叶感情禁地,正因其与外界隔绝,才静静地不为人所知地开出了有违禁忌的感情之花。
葛丽叶对于屠夫肉铺上的血迹,苍蝇的本能的厌恶也隐喻着她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对自己归宿的不服与挣扎,但正如彼特老爹所说,她终究要习惯屠夫指甲里的血迹与萦绕展板不去的苍蝇,而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葛丽叶的头发是文中的另一隐喻之处:它代表着一个狂野不羁,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自己,代表着她真实而又隐蔽的另一面;因此当屠夫儿子好奇葛丽叶头发的颜色长短,想看她的头发时,葛丽叶坚决拒绝了;但之后维梅尔为了作画,无意中看到如秋天原野般的深棕色波浪时,维梅尔失神而震惊,这是对少女隐私的窥视,是爱人的专利与专属品。因此葛丽叶认为既然他看过了她的头发,就如看过了赤裸的她,她不再觉得自己有什么珍贵的需要隐藏起来的东西。对她而言,头发的隐私性更胜过贞洁;如今她已经把最隐私的部分献给了维梅尔,而她也就随后毫无顾虑地把贞洁给了小彼特。 耳环作为画作的灵魂,在小说中则隐喻着上层社会;维梅尔坚持让葛丽叶佩戴耳环,用耳环的流光映衬画中人物之美;而在当时的丹麦社会,女仆虽不像妓女被人轻视,但地位也远不如普通市侩的妻子;耳环作为阶层与地位的象征,更是不容出现在女仆的耳畔,这为后来妻子因为葛丽叶在绘画中佩戴了她的耳环而醋意大发,把葛丽叶扫地出门埋下了伏笔。
葛丽叶穿耳洞一段,作家也是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此处隐喻少女的初夜,葛丽叶忍痛刺穿自己的耳洞,是她对爱的牺牲和奉献,对这个不伦之恋的无奈和心酸,对所爱之人的信任和托付;而维梅尔帮她佩戴耳环时似是无情却有情的轻柔的抚触,更是让葛丽叶的情感达到了顶峰,旷世名作只有此刻方能形成。此时的少女,含情亦含嗔,千言万语都在侧身凝眸中;此刻的她正是画家所希望绘制的满含深情,对爱渴望不可得的少女的形象。
小说的结束,葛丽叶又站在了来时广场的中心,来到了瓷砖铺陈的八角星形状的圆圈,隐喻着她兜兜装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她将再次面临命运的选择,何去何从,将影响着她的下半生。一切都已过往,正如“那两个耳洞如今早已愈合,留下来的只是两个小小硬硬的肉块,除非我用指头用力捏我的耳垂,不然几乎感觉不到。”(特蕾西,2007,p205)所隐喻的那样,十年过去,这段已经模模糊糊如果不去凭吊就被深埋的经历,都已随风而去。
四 小说中的伏笔和隐含之意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发出方的交际目的是为了传达交际行为的最佳关联;而接收方的认知本能则驱动着他去寻求所接受的交际行为的最佳关联,以推断发出方的交际意图。最佳关联是个相对的概念,即用最少的处理努力去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作为交际发出方的作家运用背景介绍,细节勾画,信息的凸显与隐藏等种种技巧,通过埋设伏笔,设置隐含之意来协助读者这一交际的接收方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取得最多的阅读享受,达到最大程度的感悟。按照关联理论,读者在赏析伏笔、隐喻、隐含等技巧时要比理解直白的对话、动作描写等付出更多的心神努力,但这些所带来的隐含之意越是微妙,读者所获取的认知回报就越是丰厚,往往读毕良久,仍在心头缭绕数日,越品越有味,越想越深刻,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小说中这种伏笔与隐含之意比比皆是。
故事开始,维梅尔与妻子来到葛丽叶家中挑选女佣,正在切菜的葛丽叶把不同颜色的蔬菜组合排放,并注意哪些颜色放一起会有冲突;葛丽叶与父亲回忆见过的维梅尔的画作,葛丽叶评述说画家用颜料中混合沙子以带来粗糙感。为之后维梅尔发现葛丽叶的艺术天赋,而对她青睐有加,进而迸发情感埋下伏笔。
作家更是在葛丽叶与维梅尔交往的过程中,设置了很多蕴含隐含之意的细节:从葛丽叶第一次陡然摆脱维梅尔握着教她研磨颜料的手;维梅尔借年长女仆要求睡地窖的契机,让妻子同意让葛丽叶睡在画室,帮他研磨颜料,两人的隐秘越来越多,这种禁忌下的分享更使两人之间的距离急速拉近;葛丽叶被诬陷偷了龟壳梳时,向维梅尔求助,从不管家务的维梅尔下楼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不严,还了葛丽叶清白,以他的方式显示了对她的呵护与偏爱;葛丽叶与屠夫儿子约会时,每次想起维梅尔才会情动则隐含了在葛丽叶的心中,对维梅尔的情感已经无法自控,占了上峰;到被画商凡路易文胁迫,维梅尔终于开始给葛丽叶作画,小说迅速升温到高潮。画到底画的怎样?作家一直隐而不发,但处处设有伏笔,通过看到画的老夫人每次脸上都是古怪的表情;正直的药剂师凡李维欧看了画后对她的善意提醒——让她不要迷失在他的世界里,可以推测出画中女孩必定情意满溢,不能自控;作画时,维梅尔要求葛丽叶张开嘴巴,是违背荷兰当时对妇女仪态的要求,是不庄重的甚至诱惑的:“贞洁的女人在画里是不会张开嘴巴的”(特蕾西,2007,p182);当维梅尔要求葛丽叶再三舔舐嘴唇时,此时作家的隐含之意呼之欲出,维梅尔对葛丽叶同样的渴盼,欲望和难以启齿之情通过这几个明示的场景跃然纸上。
知晓了秘密画作的女主人,终于冲上楼来,要毁掉画作,并把葛丽叶赶出家门;而维梅尔却怯懦地没有挺身而出,替她争辩。葛丽叶嫁给了屠夫之子小彼特,回到了属于她的阶级,顺从了命运的安排。而她将维梅尔遗嘱里赠给她的耳环当掉充当了维梅尔一家对肉铺的欠款,也隐含从此两不相欠,并偿还了对小彼特的良心债。
五 结语
画作上的女孩如此纯真深情地朝世人微笑着,一曲已终,余音缭绕。特蕾西展开作家所特有的丰富想象,巧妙构思,细细描绘,为读者编织了这巨作背后的故事。隐喻、伏笔、隐含之意,每一个技巧的使用都诱邀读者对小说所承载的意图和韵味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品味。
参考文献:
[1] Cibelli,Deborah H.“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Painting,Reality,Fiction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2004,Vol.37(4),pp.583-592.
[2] Preminger,A.(ed.)1990.The Princeton Encyclopa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Sperber,D and Wilson,D.(1986)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现代外语》,1998年第3期。
[5] 特蕾西·雪佛兰,李佳珊译:《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
(杨志霞,上海杉达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