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来源 :新校园·学习(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ture_007_007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 言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现时期,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缺失使学校承担过多的教育任务与职能,不仅学校与老师不堪重负,教育也未收到实效。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关注投入也越来越多。但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给当前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把握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推进其不断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子女升学就是一切,他们只看分数,只重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而把子女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学习至上”成了孩子的生活格言。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孩子在学习上是佼佼者,而在生活上却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的孩子长期沉沦于书本之中,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极为低下,思想道德素质也因此被忽视。
   2.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不少家庭教育的内容往往是单调、枯燥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家长在给子女的人生定位是“学好课本知识,做白领阶层”,因而对其教育的内容常常是单方面的。有的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请家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或是给孩子报辅导班,利用假期给孩子“充电”,其教育宗旨是通过超强度的训练使孩子不断进步并早日成才。而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其他教育内容却弃之不顾。
   3.教育方式简单
   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放纵型、专制型和溺爱型。放纵型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疏于教育,而对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无暇顾及,使子女的生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专制型家庭则恰恰相反,家庭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是严加管制,强迫就范,使孩子整天在恐慌中度日;溺爱型家庭则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惜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助长了孩子的贪欲,使其缺少理想,缺少爱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4.教育环境不优
   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至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力度不够。特别是下岗失业家庭大多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引导有所放松,甚至使其缀学回家或是过早地流入社会。社会弱势群体家庭以及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恶化也客观地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好坏。此外,不少家庭长辈自身素质不高,打牌、闲游等不良行径也是家庭环境不优的重要表现。
   二、改善家庭教育的几点措施
   我们建议在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加强教育引导力度,不断地更新观念、充实内容、改进教育方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引导、认真组织,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和家庭委员会使广大家长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并不断充实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结合其身心发展和实际需求,结合新时期家庭教育的要求进行。
   2.要重视家庭教育实践的育人功能
   教育实践活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家庭长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思想得以感化。实践活动要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立足于家庭背景,广泛建立起家庭长辈与孩子的亲切联系,使孩子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道德品质得以提升。并积极带领孩子参加家庭以外的各类有利于其成长的活动,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
   3.要狠抓家庭环境建设
   要积极营造其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给未成年人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各级行政部门要特别关心贫困家庭的教育情况,重视和支持下岗职工、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教育。家庭长辈要提高自身素质,尽力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环境,并着力营造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使广大未成年人在“恋家”的同时享受美好的教育境界。
   4.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作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各级中小学校要通过了解学生家庭具体情况,与学生家长一道开展教育活动,并对家庭教育予以积极指导。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家庭教育,如通过社区组织来开展教育活动,并对条件较差的家庭给予物质等多方面的支持。各类家庭要密切配合学校、社会的教育活动,共同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从根本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生力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