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生涯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o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被运用到了教学活动中。其中,体验式生涯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都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全面增强地理教学活动效率,教师要全面理解体验式生涯教育概念,并制定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方案,促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加高效。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对体验式生涯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体验式生涯教育;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体验式生涯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优化课堂活动质量。在对相关教学策略进行阐述前,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体验式生涯教育理念、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体验式生涯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授课活动中应用的必要性。
   1.运用微课教学,增强学生自主体验机会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运用微课教学,能够更好地把握重难点知识,并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增强对相关学习内容的自主体验机会。为了高效运用体验式生涯教育理念,教师将微课模式引入课堂,并根据学习目标,录制微视频,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观看学习,并深入感受相关知识内容。
   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水圈的构成和特点、陆地水相互补给的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和具体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促使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自主观看,通过视频中的生动讲解和画面展示,能够帮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高中地理知识的丰富,从而激发出对于相关知识内容的深入探究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地理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吸收知识和深入理解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在选择教学情境类型前,教师要对相关知识内容和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加以了解,以便提高教学情境的实效性。
   以《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备课,并搜集相关教学视频,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观看一些发生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灾害。比如:洪涝、地震、泥石流等等。通过具有震撼性的视频传达,促使学生加深对于自然灾害的体验度和认知,从而有效增强其学习探究的动力。又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分区、世界地理分区及其概况等内容时,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相关地理区位的认知,可以通过引入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形式,为学生们创设一个丰富有趣的课堂情境,同时使学生们感受到知识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彩性,从而加强对于自身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发展。不同的知识类型和知识概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增强地理学科的魅力。
   3.加强课堂互动,构建地理合作学习小组
   在传统地理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缺乏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来说,是低效甚至负效的。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体验感,切实提高教师对于体验式生涯教育理念的运用效率,教师可以及时转变教学形式,并通过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學习探究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效率。
   比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出示具体思考问题,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比如: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大约占全国面积的多少?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说明西北地区的植被、土壤、地貌、水文有什么特点?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是怎样变化的?体现了什么规律?原因是什么?在问题引导下,学生们可以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把握,同时还可以提升师生间的互动效率,促使学生增加对问题的思考机会和参与课堂的机会,进而有效获得对地理学习的良好体验。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难以点燃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热情,难以促使教学氛围变得热情高涨,也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体验式生涯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更加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合作教学等方法,增强学生们对于地理知识的体验,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体验式生涯教育理念开展授课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教师的授课水平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海,薛勇民.什么是“生涯教育”——对“生涯教育”概念的认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3)
   [2]张宁辉.“体验式教学”在高校生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6
   [3]张竹梅.如何应用体验式教学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8(09)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和前C区突变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166例(对照),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158例和非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57例,采用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BCP和前C区突变,同时确定基因型.数据采用x2检验及Logi
2009年,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在世界范围内暴发[1],临床上发现的合并肺炎的重症病例亦逐渐增加.现将泰兴市人民医院传染科收治的5例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过总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HBcAg在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1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穿刺,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内HBcAg的分布情况.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4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36例肝细胞内HBcAg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7.8%,其中23例肝功能中度异常,10例肝功能轻度异常,3例肝
目的 观察AIDS患儿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存在的临床问题,为提高我国现行儿童AIDS规范治疗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我国现行儿童AIDS治疗方案,为德宏州符合条件的AIDS患儿提供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并定期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截至2009年3月底,共有70例AIDS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采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方案的共60例。治疗3、6
期刊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建立肝纤维化分级无创模型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确认的CHB患者148例,同步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血清CP及生物化学指标检查.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CP水平与肝脏病理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的
巴贝虫病是由RBC内寄生的巴贝虫属(Babesia)通过硬蜱叮咬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通过输血和母婴途径传播.人巴贝虫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从亚临床感染、轻度流行性感冒样症状直至危及生命等,高龄、脾脏切除者和免疫功能缺陷者易重症化.自1957年发现首例人巴贝虫病以来,全球已发现几百例感染者,而实际感染数量更高.我国硬蜱种类较多,随着人们户外活动增加,与蜱虫接触的机会加大,蜱传播疾病增加趋势
期刊
【摘 要】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几乎都针对不同内容编排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在交际时的胆怯心理。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在课外拓展中奠定口语交际的基础,在实践演练中巩固交际能力,并且给予学生多元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部编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
目的 探讨新疆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期间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肌损害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各地收治的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 258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普通型164例.重症型94例,其临床特点以发热、咳嗽、咳痰、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咽痛等为主.94例重症型表现为高热、呼
目的 观察AIDS患儿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存在的临床问题,为提高我国现行儿童AIDS规范治疗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我国现行儿童AIDS治疗方案,为德宏州符合条件的AIDS患儿提供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并定期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 截至2009年3月底,共有70例AIDS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采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方案的共60例.治疗3
本索引仅收录第一作者姓名,并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安纪红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临床分析(11):699安勇异烟肼诱导HepG2细胞损伤及其Fas/Fas配体的表达(7):402白志军广州市2010年1、2、3型登革病毒E基因进化分析(3):152鲍毅深圳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l不同亚型分布与传播途径的关联性分析(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