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山区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近几年来在教学中深感农村初中数学学习上的“学困生”问题较大. 这些数学知识底子薄、欠账多、听课吃力、作业难以完成的所谓“学困生”,差不多占到人数的20%~30%,成了每个教师在教学上最难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就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 数学学习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从教育系统内部看,各中学之间“残酷”的生源争夺战,使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竞相流向县办中学等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而“九年义务教育”的直通车,则将筛选剩下的生源一个也不少地直送普通农村初中.
2. 从社会原因看,一些相对贫困的农村家庭一是难以抵抗“打工潮”的冲击和诱惑,加之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管教和关爱;二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也会挫伤不少农家子弟求学深造的热情.
3. 从学生自身看,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一是科目大量增加,二是知识难度也加大,再加上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等因素,进而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以上所述,数学“学困生”这个问题便日益显现出来,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而转化这部分学生的工作,则是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必须正视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做了一些研究.
二、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主要特征
1. 思维能力的发展跟不上知识内容的扩展
从教材内容上看,初中、 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度差距还是较大的,特别是上了初中后,数学知识由具体的数扩展到用字母来代替数. 加之数的范围有两次扩大,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很长时间适应不过来,特别是对一些运算公式不能灵活应用,一些几何题目的证明不知道如何推理等. 加之大多数学生都想考重点,升学压力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学“学困生”人数的扩大.
2.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法和教法一样,有法但无定法. 数学“学困生”在上述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以背诵为主, 不能掌握其实质,更不能准确地掌握其功能, 导致不能准确地应用于解题之中. ② 思维呆滞、缺乏联想,前后知识割裂,不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③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对同样一道题,老师讲了之后再做,可个别学生还不知所云. ④ 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审题马虎,错看、漏看文字数据,死搬硬套.
3.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并把它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靠学生本身的积极思维来完成,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 实际上,数学“学困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风是有问题的,他们在纪律上不够严格,学习上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没有心理准备,致使这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屡遭挫折之后,自信心受到挫伤,产生恐惧心理.
三、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针对数学“学困生”的客观存在,要普遍提高一个班的数学教学质量,主要就是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依据“学困生”的主要特点,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 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这一部分学生如果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很多,例如,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2. 教会学生学习
这一部分学生在数学上费不少工夫,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这一部分学生我们应从初一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 初中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识某学科重要而去学习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学困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恰当的方法和具体有效的措施,缩小“学困生”数量,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完全可能的.
一、 数学学习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从教育系统内部看,各中学之间“残酷”的生源争夺战,使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竞相流向县办中学等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而“九年义务教育”的直通车,则将筛选剩下的生源一个也不少地直送普通农村初中.
2. 从社会原因看,一些相对贫困的农村家庭一是难以抵抗“打工潮”的冲击和诱惑,加之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管教和关爱;二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也会挫伤不少农家子弟求学深造的热情.
3. 从学生自身看,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一是科目大量增加,二是知识难度也加大,再加上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等因素,进而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以上所述,数学“学困生”这个问题便日益显现出来,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而转化这部分学生的工作,则是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必须正视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做了一些研究.
二、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主要特征
1. 思维能力的发展跟不上知识内容的扩展
从教材内容上看,初中、 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度差距还是较大的,特别是上了初中后,数学知识由具体的数扩展到用字母来代替数. 加之数的范围有两次扩大,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很长时间适应不过来,特别是对一些运算公式不能灵活应用,一些几何题目的证明不知道如何推理等. 加之大多数学生都想考重点,升学压力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学“学困生”人数的扩大.
2.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法和教法一样,有法但无定法. 数学“学困生”在上述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以背诵为主, 不能掌握其实质,更不能准确地掌握其功能, 导致不能准确地应用于解题之中. ② 思维呆滞、缺乏联想,前后知识割裂,不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③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对同样一道题,老师讲了之后再做,可个别学生还不知所云. ④ 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审题马虎,错看、漏看文字数据,死搬硬套.
3.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并把它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靠学生本身的积极思维来完成,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 实际上,数学“学困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风是有问题的,他们在纪律上不够严格,学习上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没有心理准备,致使这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屡遭挫折之后,自信心受到挫伤,产生恐惧心理.
三、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针对数学“学困生”的客观存在,要普遍提高一个班的数学教学质量,主要就是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依据“学困生”的主要特点,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 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这一部分学生如果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很多,例如,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2. 教会学生学习
这一部分学生在数学上费不少工夫,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这一部分学生我们应从初一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 初中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识某学科重要而去学习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学困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恰当的方法和具体有效的措施,缩小“学困生”数量,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