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着重阐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过程。通过试验寻求一条适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案导学;课堂教;自主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以往在教学中本人主要采用广播演示教学,有“电灌”的感觉。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要想办法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学生自主探究的自我潜能激发出来,这就需要我转变教学观念与策略。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它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为前提条件,以学生的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实现自主性发展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
“学案导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自我意识的能学、学习动机上想学、学习策略上会学、意志努力上懂学提供有效支持。
从去年秋季开始我选择在七年级部分班级进行“学案导学”的试验工作。希望通过试验能找到一条适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的新路子。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次试验的最重要的研究部分之一。将学案设计好之后,我就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进行试验的开展工作了。
首先,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文稿统一下发到学生的电脑的“桌面”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节省时间,教师不用去复印学案,下发一个Word文档几秒钟就可完成,比发纸质的学案要快很多。二是方便改进,前面一堂课下来之后发现的问题,马上在其它同年级的班级里就可及时的更改,下一个班级来上课就是一份经过改进的新学案了。三是操作方便,学生只需双击桌面上的学案就可进行阅读,不用一会看纸一会看屏幕。四是重点、难点可以用红颜色的字的进行突出。五是既为学校节省资源又环保。当然这些优势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这也是本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所在。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可要充分的发挥这一学科优势啊!
其次,是加强学习引导,“学案导学”模式的“导”除了利用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外,本人认为还应该包括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第一阶段由于过分的强调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只停留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这是很不够的。我的做法是初步引导、相互指导。例如在学习《图像的处理》这一小节时我就这样做。由于是一开始学习新知识,学生是有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好,让学生能“入门”。而当他们有了一些经验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去尝试,“动动手做做看,遇到问题再求助课本学案”,这样做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得快学得慢的学生,我大力引导他们进行互帮互助,快进生带慢进生,大家一起进步。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咱牵出来溜溜”。“学案导学”的效果怎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没有转变?能力有没有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没有上来?这是我们大家比较关注的。下面我就通过一些数据做一个效果统计。
以我校七年级共6个班为例,我分别在七(1)、七(2)、七(4)共149人进行了试验,而另外三个班共145人仍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第4单元第3节 图表的建立与编辑》用“学案导学”学习与不用“学案导学”学习学生喜欢程度比较
在学习《第6单元第2节 图像的处理》用“学案导学”与不用“学案导学”学生学会程度比较
另外在,在利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中认为“学案能帮助我学习”的人数达到了141人,占参加试验学生总人数的94.6%,认为“看了学案我会自己学”的人数也达到了79人,超过了50%,通过上面的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案导学”在促进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它的优势之处,它可以为学生自己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学案导学”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本人可喜地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明显的提高,对学习的目标较为明确,能在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地完成学习的内容,学生互帮互助的氛围正在形成,这些都是我引入学案导学的初衷,也是学案导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很好证明。利用“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们大胆地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学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促进作用初探》作者:赵俊芳
[2]《“学案导学式”教学探究》作者:孙晓红《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7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案导学;课堂教;自主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以往在教学中本人主要采用广播演示教学,有“电灌”的感觉。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要想办法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学生自主探究的自我潜能激发出来,这就需要我转变教学观念与策略。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它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为前提条件,以学生的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实现自主性发展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本质要求。
“学案导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自我意识的能学、学习动机上想学、学习策略上会学、意志努力上懂学提供有效支持。
从去年秋季开始我选择在七年级部分班级进行“学案导学”的试验工作。希望通过试验能找到一条适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的新路子。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次试验的最重要的研究部分之一。将学案设计好之后,我就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进行试验的开展工作了。
首先,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文稿统一下发到学生的电脑的“桌面”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节省时间,教师不用去复印学案,下发一个Word文档几秒钟就可完成,比发纸质的学案要快很多。二是方便改进,前面一堂课下来之后发现的问题,马上在其它同年级的班级里就可及时的更改,下一个班级来上课就是一份经过改进的新学案了。三是操作方便,学生只需双击桌面上的学案就可进行阅读,不用一会看纸一会看屏幕。四是重点、难点可以用红颜色的字的进行突出。五是既为学校节省资源又环保。当然这些优势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这也是本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所在。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可要充分的发挥这一学科优势啊!
其次,是加强学习引导,“学案导学”模式的“导”除了利用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外,本人认为还应该包括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第一阶段由于过分的强调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只停留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这是很不够的。我的做法是初步引导、相互指导。例如在学习《图像的处理》这一小节时我就这样做。由于是一开始学习新知识,学生是有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好,让学生能“入门”。而当他们有了一些经验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去尝试,“动动手做做看,遇到问题再求助课本学案”,这样做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得快学得慢的学生,我大力引导他们进行互帮互助,快进生带慢进生,大家一起进步。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咱牵出来溜溜”。“学案导学”的效果怎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没有转变?能力有没有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没有上来?这是我们大家比较关注的。下面我就通过一些数据做一个效果统计。
以我校七年级共6个班为例,我分别在七(1)、七(2)、七(4)共149人进行了试验,而另外三个班共145人仍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第4单元第3节 图表的建立与编辑》用“学案导学”学习与不用“学案导学”学习学生喜欢程度比较
在学习《第6单元第2节 图像的处理》用“学案导学”与不用“学案导学”学生学会程度比较
另外在,在利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中认为“学案能帮助我学习”的人数达到了141人,占参加试验学生总人数的94.6%,认为“看了学案我会自己学”的人数也达到了79人,超过了50%,通过上面的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案导学”在促进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它的优势之处,它可以为学生自己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学案导学”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本人可喜地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明显的提高,对学习的目标较为明确,能在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地完成学习的内容,学生互帮互助的氛围正在形成,这些都是我引入学案导学的初衷,也是学案导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很好证明。利用“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们大胆地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学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促进作用初探》作者:赵俊芳
[2]《“学案导学式”教学探究》作者:孙晓红《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7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