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作用浅析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1848668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为新课学习作好心理准备,从而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堂上学生通过与老师、同伴的对话,就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质疑与创新,从而营造轻松愉悦有效的数学课堂。现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浅析如下。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角”,这为学生的学习感知,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空间。学生提前认识和接触量角器,对此已有了模糊的感性认识,这为他们直观地观察、实践与探索作了一定的准备。
  《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预习、操作和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角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欲望,使学生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2.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动手能力,促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摆放量角器的位置,学会正确看度数。
  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18~19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地方。
  1.用三角尺度量这个角有多大,(动手量一量) 120度的角。
  2.观察量角器,你看到些什么?找出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3.( )是1度的角。( )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 )表示,如1度可记作( )。
  4.按照课本P19例题的样子,用量角器量例题中角的度数。你是怎么量的?
  5.我的疑惑
  评析:通过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并尝试用量角器去量角,说出自己的方法。学生的认识也许是粗浅的,量角方法也可能存在错误。但课堂上如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组织教学,将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预习引入,明确目标
  1.交流预习作业1:指名上台演示怎么度量
  生1:我用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去量,比这个角大一些。
  生2:我用最小的角去量,有相当于这样的角4个那么大。(学生一边回答,一边举起三角板上的角,让大家看)
  生3:我用三角板上中等大的那个角量,比两个角大一些。
  学生七嘴八舌,弄不清这个角到底有多大。
  评析:通过探究,大部分学生已充分感受到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时引出度量单位,水到渠成。
  2.揭示课题定目标
  提问:对这样的结果,你们有些什么想法?你觉得计量角的大小需要有什么?
  生:既要有统一的量角工具,又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师(给予肯定):为了准确测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评析:精简的回答,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量角工具”和“计量角单位”上。
  二、展示成果,导学建模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交流预习作业2、3)
  小组交流:要求边说,边在量角器上指认。
  全班交流:观察量角器,你看到些什么?什么是1度的角?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点、0刻度线和内圈刻度、外圈刻度。在量角器上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度、20度、90度、135度、180度。然后,再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
  评析:学生交流预习作业,进一步认识量角器。通过演示量角器,让学生充分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里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接着,介绍1度的角。为让学生在脑海里深深留下对“1度”的感知,可把1度的角,单独抽取出来。在感知1度角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感知10度、20度角的大小,为后面角度的估计,作好铺垫。
  2.掌握量角的方法(交流预习作业4)
  小组交流:要求边用量角器量,边说说是怎么量的,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指名上台度量。
  生: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0在内数内)。
  师:对于反向量。怎么摆量角器?怎么读刻度(0在外数外)。量角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生: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即“两重一看”。
  然后,总结量角的步骤与方法。
  评析:通过深入观察、认识量角器后,可让学生再次阅读书上测量角的范例,带着三个问题开展小组活动。旨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一个适合自己水平的探索平台。学生通过与同伴的平等交流、观察以及自学,解决使用量角器量角的重点问题;通过独立度量课本19页练一练上的3个角,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度量方法。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1.任意画出三个角,量出每个角的度数。从学生自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最后指名上台演示。
  2.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先量一量、填一填,每块三角尺上都有一个角是90度,那么每块三角尺三个角的度数的和是多少?
  3.想想、做做第3题。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估计一下,再用量角器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角的大小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
  评析:练习处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当堂检测
  科学地进行预习,既可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充实和丰满,又可使课堂交流、讨论更加热烈、广泛和深刻。预习能够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产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1.预习,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更高的起点
  全面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是预习后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性问题。通过预习,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有了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生状。因此,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预习成果,展示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起点,这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可让学生把自量方法大胆地呈现出来。交流中,学生思路开阔,个性张扬。从学习心理特性来讲,能在5分钟内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2.预习,让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加深入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但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等问题。预习可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既有思考价值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预习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会对问题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课堂上,就不必在独立思考上花更多的时间,交流进度自然就快了。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自然得到保证。预习还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落实知识技能目标,为巩固和拓展知识赢得更多的时间。这样不但顺利完成巩固练习,还及时完成课堂检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预习,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充满自信
  预习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可提前解决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思考与疑问则可 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来自学生的思考与问题容易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探索经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站出来表现自己,提出自己的发现和疑惑。通过交流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预习给他们“底气”,就不可能呈现出学生争着发言、人人积极参与的场景和局面。
  因此,教师要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有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满足各自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和发现的天地。
其他文献
所谓“自主作业”,我的理解是:学生除了完成老师课内的作业外,自己主动、乐意去做的课外作业。  笔者践行学校2009年第一学期提出的“中、高年级学生实施自主作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反思,并且尝到了一丝甜头。  下面是我在六年级两个班中有关数学“自主作业” 的点滴记录。抛砖引玉,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具备“自主作业”个体的条件    一般指学习个体能具备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既然被推到了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管理孩子、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责任。既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单纯善良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就应更直接、更活泼、更纯粹。可是,教师在繁杂的德育工作中,往往疲于应付,缺少了更多理性的思维。怎样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性、感染力?教育活动中又有哪些误区?让我们通过实例来思考。  一、舍近求远,弱化了教育力量  记得有一次德育活动的主题是“
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玩具、电脑、电视远比文字对学生更有诱惑力,要让学生把书捧起,首先就需要老师在读前“诱惑”,使其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孩子把课外书籍捧起,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执教《螳螂捕蝉》时,为追求有效教学,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和富于创造性的重组,将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进行,这些板块既是相对独立的故事“细件”,又是一个个富于张力的讨论话题。    第一板块:与“螳螂
诗词,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因此,深化古诗词教学研究,使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希冀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成了整篇文章的一个关键词,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体验”作为一种课程取向,体现了阅读中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的本质,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肢解课文过分理性的诟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的情感,挖掘人文内涵。但我们也发现,大多数课堂的体验教学环节,还存在过于肤浅的现象。这让人不觉感叹:体验
活力是大自然赋予每个生命体的密钥,神圣且无法剥夺。它是一种精灵,如果不加引导控制,不仅会浪费生命,还会像一朵黄花般无序疯长,祸害周围。我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提升成长的内驱力,努力培养个性张扬、心态阳光、乐于创造的学生群体。下面结合实际谈谈笔者对此问题的看法。  一、严格课程实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旺盛期,热情无限,精力无穷,对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我们也发现,年级越高,厌学
文本各有特点,学生千差万别,两者要交汇于课堂,教师要完成这神圣的一讲,对文本的准确、深入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教师如何相机适时引导,恰到好处地将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学习的要点紧密结合起来,这一定要建立在课本研读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设计出智慧型的课堂。  
Maria Grazia Chiuri(中)与14套中的6套特别为上海的秀制作的新设计。Coloco工作室创始人之一NicolasBonnenfant,其工作室与Dior携手打造了这场关注物种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春夏秀场。Coloco工作室创始人之一NicolasBonnenfant,其工作室與Dior携手打造了这场关注物种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春夏秀场。  最近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Di
《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创新拓展教材资源,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以及语文园地中的《买椟还珠》等,这些文章故事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