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解释权及其他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已步入“深水区”,随着新的社会利益结构的相对固化,改革的空间越来越小,改革者越来越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为谁而改”、“由谁来改”和“谁来解释”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值得重新思考。
  
  最近学界(特别是法学界)对于改革的思考,集中到了“改革与法治”这类问题。在笔者看来,有关这类问题的争论,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本质特点。“改革”的本意应是在保持制度和事物原有本质的前提下进行的某种改变。从1978年开始,改革就是中国主导性话语,具有极强的道德正当性和合法性。那么,哪些是本质的、需要保持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如何改变,都与改革的解释权有关。
  30年来,民众已越来越多地参与改革,但改革的解释权问题还未解决。民众自发的或底层推行的某些社会改变,若是因为民众的压力过大,又没有触及底线,就有可能被认可,从而上升为法律规范;反之,这种改变就不会被认可。
  当然,底线是会改变的,而某些东西则是刚性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压力的增加,一些刚性原则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加以突破,或有某种程度的改变。现在,改革已步入“深水区”,随着新的社会利益结构的相对固化,某些特殊集团的利益诉求已成为新的法律规则,这使得改革的空间越来越小,改革者越来越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为谁而改”、“由谁来改”和“谁来解释”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值得重新思考。
  谁来掌握改革的解释权?有人认为,可以寄希望于开明且有权威的政治家。这也许会有立竿见影的政治效果,可以很快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平息争论,但并非不存在风险。也有人认为,应该实现解释权的转移,让民众对“什么是改革”拥有更多的解释权。这就要求按民主和宪政的框架来约束权力,让民众有权利和能力参与社会发展,并最终决定制度变革的方向和路径。这也许会影响某些方面的效率,但它终究符合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也能激发民众的创造精神,使社会获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改革既然是为了民众,自然也要由民众来改,什么是改革、怎样改革也要由民众来解释。已进入而立之年的改革,面临一系列问题,若想深入下去,还需追根溯源,从民众中寻获改革的方向和力量。
  当然,任何制度的变革最终都取决于社会力量的对比。改革的解释权到底归谁也是如此。无论现在有多少人在曲解人类已有的政治文明成果,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形成和公共领域的扩展,必将使人们越来越多地突破固有的框架,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普世价值规划行动路线。实际上,这也是如此多的中国人坚守在改革前沿阵地的理由和目标。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百日咳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2000年7月至2007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16株和20世纪70年代的4株百日咳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琼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是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在早产儿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应基于其生理特点,不仅从营养学而且从促进胃肠功能成熟的角度进行喂养,正确选择适合早产儿的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有幸参加四川教育出版社《陶行知全集》的编辑工作,忝任理论卷主编。当时,对于陶行知两篇涉及马克思、列宁的文章是否收入全集,颇有争议。迄今回想起来
目的研究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儿童偏头痛的关系。方法采用ABC-ELISA法检测偏头痛组、偏头痛病情控制组及健康对照组儿童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经颅多普勒(TCD)和外周血血
19、20世纪之交的中华帝国,黑云压城,风雨如磐,似乎看不到半点希望与光明。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失败,唐才常创自立军起兵“勤王”事泄失败,孙中山领导发动的惠州起义失败,八国联军攻陷洗劫北京……除旧布新的时代,本该充满活力与激情,可19世纪的中国民众,却在血雨腥风中惨然跨进20世纪,绝望与死寂如一张大网沉沉地笼罩着中华大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数仁人志士仍在奔走、呐喊。孙中山、黄兴
2007年春天以来,我国新闻媒体掀起了此前少有的舆论监督浪潮:“重庆钉子户”、“厦门PX项目”、“无锡太湖蓝藻”、“山西黑奴工”、“陕西华南虎”……无一不激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这一现象令人刮目相看。  新闻界一向感叹舆论监督难,为什么如今能突破某些条条框框,大刀阔斧地开展舆论监督?原因众多,而党和国家有关舆论监督的新理念、新政策及相应法规在十七大前后的出台,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