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例来介绍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各种活动,通过活动来分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青少年德育中的独特作用。并针对目前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青少年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72-02 一、引言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着眼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设置专题,深入学习、研讨,切实做到通过学习,人人有提高,人人有收获。”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大容量、高速度、多渠道的信息流通和获取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带来较大的影响,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日趋弱化,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着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道德理想观念淡漠、重利轻义的现象严重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德育、智育和身體等方面。在德育方面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中只有自我,没有他人。只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不懂得关心别人。二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三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少孩子讲究吃穿缺乏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怕苦怕累。四是心理脆弱,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五是不了解我国的历史,难以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为推动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工作,1997年以来,中宣部先后四次公布了35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关部门和地方也陆续命名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研究主要在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单个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活动和作用上,或者研究红色文化培训。而在把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和对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笔者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培训工作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察所感而浅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青少年德育的作用。
二、基地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具体表现
针对现阶段青少年德育存在的五大问题,基地把传统教育、素质拓展训练和红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亲身体验和有效灌输相结合的途径,努力在引导青年既具有鲜明时代性、又增强厚重历史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基地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结构,心理特征情趣爱好,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耳濡目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特约一些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专题讲座教育。基地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有以下几种。
1.在别样课堂中重温历史。基地利用井冈山丰富的教育资源,将32处革命遗迹旧址和展示现场转化为教学课堂,一个点突出一个教学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凝练成一个个鲜活生动、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并组织学员观赏实物演示、图片资料、音像制品、文学作品等,帮助青少年直观、形象地了解革命史实,引导他们以亲临现场、亲身体验的方式触摸历史、感悟历史,自觉探寻中国革命传统的丰富内涵。
2.在缅怀先烈中触碰信仰。仪式教育是通过严格和规范的礼仪程式对学员进行精神激励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注重仪式教育的独特作用,举行庄严肃穆的“井冈英烈祭奠仪式”。通过组织学员在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默哀、聆听“为主义”而牺牲的革命故事、重温入党(团)誓词、升国旗唱国歌等方式,让青少年学员们在浓厚的仪式氛围中,零距离地感受到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情怀,使他们得到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和深入灵魂的情感熏陶,实现广大学员与革命先烈的心灵对话,升华对党和国家的情感。
3.在角色体验中传承价值。顺应青少年喜欢置换场景、模拟角色、幻想穿越的特点,创设当年红军生活与战斗的场景,开展“红军的一天”品牌教学活动,强化学员身临其境的身心感受。在角色外形上,要求学员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肩负红军装备;在场景设计上,既有突破敌人军事封锁的障碍行军,也有模仿红军突破经济封锁的重走挑粮、运盐小道;在角色任务中,要求学员学会捆稻草、做担架、包伤口、抬伤员、入户调查和帮老俵干农活、烹饪红军餐等。
4.在互动分享中加深认识。尊重青少年的群体感受与自主学习意愿,科学运用现代朋辈教育理论,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变“灌输式”教学为互动式、参与式教学。
5.在严于律己中锤炼作风。采用基地协调管理与学员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员生活自理、人格独立的意识与能力。制订学员守则,明确参加培训时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设置军事训练课程,采取规定作息、早起晨练、内务整理、集体用餐、集中教学、抽查点阅等方式,克服懈怠、懒散现象,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打造健康向上、严肃活泼的优良学风。
6.在积极挑战中提升自我。根据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时代背景,结合基地特有的自然环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打造参与者良好的团队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以达到提升团队战斗力的目的。
基地还结合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念日定期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针对性强,又易于被教育者接受。比如清明节千名大学生到北山烈士陵园、小井红军烈士墓和曾志墓祭奠仪式,“井冈情中国梦”的大学生寻访井冈英烈活动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基地的红色文化培训成长迅速,在一年之内已初步具备了自身特色和稳步发展势头。目前已培训学员近40期,人数50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基地的这些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学员评价很高。 三、进一步发挥基地在青少年德育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目前,虽然基地在青少年德育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制于:(1)现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道德培养的缺失;(2)学校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表面形式化;(3)严重功利化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4)革命传统教育远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如何让基地成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二课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议如下。
一是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重要性。借鉴国外经验,在博物馆专门设置场所用于教学,学校有专门的联络老师。那么我们基地就是在每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一个或者多个讲课老师负责联络和讲解。
二是重视家长的作用。大部分青少年都还是在父母的监护管理下,所以要培训青少年,就必须先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让家长先接受红色文化培训,搞一个家长体验活动。
三是要改进展览方式。目前,我国有100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被列为爱国主义、科普等方面的教育基地。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制定了教育基地建设规划,采取培训义务讲解员、送展上门、举办冬夏令营、有关征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但是目前有些措施并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博物馆应该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四是开发网络教育,现在我国有些博物馆网站已筹建“教育园地”板块,但仍属于初级阶段,仅局限于为专业人员提供学术资源服务,而服务于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普及性及个性化教育内容则相当薄弱。特别是历史类的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自身完整的网络体系,以便有效地實施对青少年的在线教育。许多著名博物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将博物馆网络体系中的青少年教育板块,建设成其网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台湾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就利用网络的优势,在《不会飞的鸟》展览中,一方面将快孵化的鸵鸟蛋放在博物馆让观众目睹孵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在网上直播,吸引观众持续造访。还在网上发布博物馆的各种信息,策划观众参与的各项互动活动,为他们学习博物馆藏品等相关知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建立了自身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孩子、教师、家长提供系统化的、全面的和细致入微的学习指导。这些,都值得我们效法。
五是发挥“三老”和后代的资源作用。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宝贵财富,是能说会道的鲜活教材极易被青少年接受。目前,井冈山等红色圣地都启动了红军后代进行现场青少年面对面教学,但是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参考文献:
[1]戴颖娟.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8).
关键词: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青少年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72-02 一、引言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着眼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设置专题,深入学习、研讨,切实做到通过学习,人人有提高,人人有收获。”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大容量、高速度、多渠道的信息流通和获取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带来较大的影响,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日趋弱化,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着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道德理想观念淡漠、重利轻义的现象严重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德育、智育和身體等方面。在德育方面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中只有自我,没有他人。只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不懂得关心别人。二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三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少孩子讲究吃穿缺乏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怕苦怕累。四是心理脆弱,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五是不了解我国的历史,难以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为推动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工作,1997年以来,中宣部先后四次公布了35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关部门和地方也陆续命名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研究主要在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单个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活动和作用上,或者研究红色文化培训。而在把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和对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笔者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培训工作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察所感而浅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青少年德育的作用。
二、基地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具体表现
针对现阶段青少年德育存在的五大问题,基地把传统教育、素质拓展训练和红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亲身体验和有效灌输相结合的途径,努力在引导青年既具有鲜明时代性、又增强厚重历史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基地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结构,心理特征情趣爱好,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耳濡目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特约一些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专题讲座教育。基地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有以下几种。
1.在别样课堂中重温历史。基地利用井冈山丰富的教育资源,将32处革命遗迹旧址和展示现场转化为教学课堂,一个点突出一个教学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凝练成一个个鲜活生动、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并组织学员观赏实物演示、图片资料、音像制品、文学作品等,帮助青少年直观、形象地了解革命史实,引导他们以亲临现场、亲身体验的方式触摸历史、感悟历史,自觉探寻中国革命传统的丰富内涵。
2.在缅怀先烈中触碰信仰。仪式教育是通过严格和规范的礼仪程式对学员进行精神激励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注重仪式教育的独特作用,举行庄严肃穆的“井冈英烈祭奠仪式”。通过组织学员在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默哀、聆听“为主义”而牺牲的革命故事、重温入党(团)誓词、升国旗唱国歌等方式,让青少年学员们在浓厚的仪式氛围中,零距离地感受到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情怀,使他们得到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和深入灵魂的情感熏陶,实现广大学员与革命先烈的心灵对话,升华对党和国家的情感。
3.在角色体验中传承价值。顺应青少年喜欢置换场景、模拟角色、幻想穿越的特点,创设当年红军生活与战斗的场景,开展“红军的一天”品牌教学活动,强化学员身临其境的身心感受。在角色外形上,要求学员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肩负红军装备;在场景设计上,既有突破敌人军事封锁的障碍行军,也有模仿红军突破经济封锁的重走挑粮、运盐小道;在角色任务中,要求学员学会捆稻草、做担架、包伤口、抬伤员、入户调查和帮老俵干农活、烹饪红军餐等。
4.在互动分享中加深认识。尊重青少年的群体感受与自主学习意愿,科学运用现代朋辈教育理论,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变“灌输式”教学为互动式、参与式教学。
5.在严于律己中锤炼作风。采用基地协调管理与学员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员生活自理、人格独立的意识与能力。制订学员守则,明确参加培训时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设置军事训练课程,采取规定作息、早起晨练、内务整理、集体用餐、集中教学、抽查点阅等方式,克服懈怠、懒散现象,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打造健康向上、严肃活泼的优良学风。
6.在积极挑战中提升自我。根据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时代背景,结合基地特有的自然环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打造参与者良好的团队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以达到提升团队战斗力的目的。
基地还结合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念日定期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针对性强,又易于被教育者接受。比如清明节千名大学生到北山烈士陵园、小井红军烈士墓和曾志墓祭奠仪式,“井冈情中国梦”的大学生寻访井冈英烈活动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基地的红色文化培训成长迅速,在一年之内已初步具备了自身特色和稳步发展势头。目前已培训学员近40期,人数50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基地的这些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学员评价很高。 三、进一步发挥基地在青少年德育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目前,虽然基地在青少年德育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制于:(1)现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道德培养的缺失;(2)学校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表面形式化;(3)严重功利化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4)革命传统教育远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如何让基地成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二课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议如下。
一是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重要性。借鉴国外经验,在博物馆专门设置场所用于教学,学校有专门的联络老师。那么我们基地就是在每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一个或者多个讲课老师负责联络和讲解。
二是重视家长的作用。大部分青少年都还是在父母的监护管理下,所以要培训青少年,就必须先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让家长先接受红色文化培训,搞一个家长体验活动。
三是要改进展览方式。目前,我国有100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被列为爱国主义、科普等方面的教育基地。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制定了教育基地建设规划,采取培训义务讲解员、送展上门、举办冬夏令营、有关征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但是目前有些措施并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博物馆应该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四是开发网络教育,现在我国有些博物馆网站已筹建“教育园地”板块,但仍属于初级阶段,仅局限于为专业人员提供学术资源服务,而服务于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普及性及个性化教育内容则相当薄弱。特别是历史类的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自身完整的网络体系,以便有效地實施对青少年的在线教育。许多著名博物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将博物馆网络体系中的青少年教育板块,建设成其网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台湾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就利用网络的优势,在《不会飞的鸟》展览中,一方面将快孵化的鸵鸟蛋放在博物馆让观众目睹孵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在网上直播,吸引观众持续造访。还在网上发布博物馆的各种信息,策划观众参与的各项互动活动,为他们学习博物馆藏品等相关知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建立了自身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孩子、教师、家长提供系统化的、全面的和细致入微的学习指导。这些,都值得我们效法。
五是发挥“三老”和后代的资源作用。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宝贵财富,是能说会道的鲜活教材极易被青少年接受。目前,井冈山等红色圣地都启动了红军后代进行现场青少年面对面教学,但是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参考文献:
[1]戴颖娟.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