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滕英,1982年毕业于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95年至97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研修。93年至今,从事油画创作,同时还从事版画艺术及水墨艺术的创作,并活跃在中国和欧洲艺坛。这种跨学院、跨画种、跨国界的艺术历程,凸显着滕英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不断开掘自己,从写形趋向抽象、从状物趋向表现、从叙事趋向抒怀的艺术发展的心路历程,也充分展示了一个女艺术家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易的艺术才华。
在大学期间,滕英认真地打下扎实的绘画基础,同时又积极的吸纳各方面的养料。她的真正的转折点是参加1985年在浙美举办的赵无极讲习班,赵先生的教诲使她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清艺术家与生活、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沉潜到中国文化的基蕴中进行中西艺术融合的研究。93年以来多次赴德交流,使她有机会从异质文化的撞击和对比中回望中国艺术及其精神内涵,并开始了大胆的艺术手法上的迁徙,滕英充分发挥了学院派艺术家的优长,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态,对各种材料的吸收利用说明艺术家超越材料限定的过程中,也超越了自身,进入到一个驾驭自如的境地。滕英在视觉感上虽不十分强烈但内蕴十足。无论是油料、水墨、布面、纸面还是实物,从西方的材料到中国文化的内核,缓慢却又明晰的变化,渐渐开启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表达内在心境的真实胸怀,一个东方女艺术家所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艺术诗境。更明确的说,滕英艺术中的隽智的诗意具有着东方女性的特征。
滕英的艺术具有中国传统中率真用笔的“书写”的意味,融汇中西方绘画之长,用赋予个性的生动清雅的点和线条,勾画出一个充满幻想的印象世界。看似十分相似的笔划铺展与孩童般的偶发线条相重叠、相遭遇,仿佛一个变化万千的瞬息正向着一个永驻其间的恒定发问,充满了一派东方式的机趣。更像卦象万方的视觉诗廊。滕英在关注理念的同时,亦注重画面表达的可解读性和审美性特征。建立了个人的表现方式和叙事技巧。单体的形的不断重复所反映出来的繁殖意味,与天趣盎然的偶发线条所反映出来的朴直意味,以及两者自然的遭遇、自然的浑融,具有女性柔美的天然气质。用笔畅快却内质细腻,放形无序却结构有度,色彩混沌却调性优美,这种整体上的天然的节奏把握,在极简的画面中,更加凸显出女性所特有的成熟的结构倾向和气韵美感。
在今天,现代艺术家们已经把注意力从画面的有形体现转移到艺术的意念上,滕英近年的创作,开始超越了传统架上绘画的概念,进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表达,她不是再现自然,再现客观形象,而是融入个人和时代的元素,通过纯粹绘画语言本身,实现精神的自觉,圆满地体现她的思想和意图。面对滕英的作品,首先注意到她对生命的描述和对生命未来处境的诘问。与其他女性艺术家对生命形态的描述不同的是,滕英不是直接挪用符号,而是以她特有的微妙方式塑造着依托生命的意识背景。
滕英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形式的构想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得越来越明了。她构建了一个诗化的世界,对身在其中的既定文化语境进行了“诗性”的改编,使观众的视觉经验和联想机制在一个特定情景中有效的融合起来并得到引导。情景中的诗意地隐喻所产生的联想效果相当明显。
滕英很好地利用视觉的方式生成种新的语言形态和形式记忆,使之成为当代人精神隐喻的假定形式。后现代全球文化在自身疏离、弥合之间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在相互碰撞和融通时进行着意识形态的编程和解码,以这样或那样的文化形式描绘着意识形态要素,呈现出一种相当真实的虚幻。滕英作品透露出隐匿于现代语境里对于变异可能带来的前景未卜的心悸和渴望,将我们对未来社会的祈望置于新的视觉艺术形态所提供的暗示之中,继续着对人类生命演绎的判断。
2006年10月 写于三窗阁
宜
我的故乡在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之称,那里有宜人四季的温润,断桥、孤山、空谷同声的清冷;雷峰塔夕照的余晖缭绕,水天一色的墨韵绝唱,人与自然浅淡的合鸣;那里有温婉、雅致的丝绸、锦缎,最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有祖母、外婆们怡然织得的素布。无论我经理几多时光,无论我现在身处何方,都无法抹去这些记忆,他们时常潜入我的内心,融入我的意识,牵我入梦,他们和新的生活记忆重合、叠置、间隔在一起,编织了心结的平静与悠远,使我的绘画浸润了水色的朴真与清疏,铺陈了墨迹的冲淡与旷达。
我从《裂锦》中寻找新的言说方式,在对材料的解构后,重组《秘密花园》,编织《游戏》,直至今天走到《维·度》。总在追寻绘画中感性与理性、激越与平静、直白与委婉的相生相宜。对编织的若即若离,对经纬的时隐时现,对痕迹恣意的放纵和控制,对生命丰沛的眷恋与缠绵,都是源于对“宜”的无声的执着。
“天降雨,湖上轻风,烟气从湖心漾起,墨色映照恬淡的心。”我在想,画中体味人生最应该我行我“宜”。
维·度
数字化世界仿佛一夜之间覆盖了我们的生活,在莫名的兴奋与无奈之中,自然进入了一个新的界面。多维的时空变换使我们处在了现实与梦想的边缘,即便如此,我依然坚守着对生命原点的留恋。我编织色彩、编织结构、也编织抽象的意念,在观念兑现成画面的编织缠绕,来去经纬之间,我感受着生命的秩序和理性的平凡,寻找着消解冲突通达平衡的灵感一现。体会了理性和感性的相依相伴。艺术如此,人生亦如此。
腾英
2007年秋
在大学期间,滕英认真地打下扎实的绘画基础,同时又积极的吸纳各方面的养料。她的真正的转折点是参加1985年在浙美举办的赵无极讲习班,赵先生的教诲使她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清艺术家与生活、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沉潜到中国文化的基蕴中进行中西艺术融合的研究。93年以来多次赴德交流,使她有机会从异质文化的撞击和对比中回望中国艺术及其精神内涵,并开始了大胆的艺术手法上的迁徙,滕英充分发挥了学院派艺术家的优长,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态,对各种材料的吸收利用说明艺术家超越材料限定的过程中,也超越了自身,进入到一个驾驭自如的境地。滕英在视觉感上虽不十分强烈但内蕴十足。无论是油料、水墨、布面、纸面还是实物,从西方的材料到中国文化的内核,缓慢却又明晰的变化,渐渐开启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表达内在心境的真实胸怀,一个东方女艺术家所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艺术诗境。更明确的说,滕英艺术中的隽智的诗意具有着东方女性的特征。
滕英的艺术具有中国传统中率真用笔的“书写”的意味,融汇中西方绘画之长,用赋予个性的生动清雅的点和线条,勾画出一个充满幻想的印象世界。看似十分相似的笔划铺展与孩童般的偶发线条相重叠、相遭遇,仿佛一个变化万千的瞬息正向着一个永驻其间的恒定发问,充满了一派东方式的机趣。更像卦象万方的视觉诗廊。滕英在关注理念的同时,亦注重画面表达的可解读性和审美性特征。建立了个人的表现方式和叙事技巧。单体的形的不断重复所反映出来的繁殖意味,与天趣盎然的偶发线条所反映出来的朴直意味,以及两者自然的遭遇、自然的浑融,具有女性柔美的天然气质。用笔畅快却内质细腻,放形无序却结构有度,色彩混沌却调性优美,这种整体上的天然的节奏把握,在极简的画面中,更加凸显出女性所特有的成熟的结构倾向和气韵美感。
在今天,现代艺术家们已经把注意力从画面的有形体现转移到艺术的意念上,滕英近年的创作,开始超越了传统架上绘画的概念,进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表达,她不是再现自然,再现客观形象,而是融入个人和时代的元素,通过纯粹绘画语言本身,实现精神的自觉,圆满地体现她的思想和意图。面对滕英的作品,首先注意到她对生命的描述和对生命未来处境的诘问。与其他女性艺术家对生命形态的描述不同的是,滕英不是直接挪用符号,而是以她特有的微妙方式塑造着依托生命的意识背景。
滕英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形式的构想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得越来越明了。她构建了一个诗化的世界,对身在其中的既定文化语境进行了“诗性”的改编,使观众的视觉经验和联想机制在一个特定情景中有效的融合起来并得到引导。情景中的诗意地隐喻所产生的联想效果相当明显。
滕英很好地利用视觉的方式生成种新的语言形态和形式记忆,使之成为当代人精神隐喻的假定形式。后现代全球文化在自身疏离、弥合之间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在相互碰撞和融通时进行着意识形态的编程和解码,以这样或那样的文化形式描绘着意识形态要素,呈现出一种相当真实的虚幻。滕英作品透露出隐匿于现代语境里对于变异可能带来的前景未卜的心悸和渴望,将我们对未来社会的祈望置于新的视觉艺术形态所提供的暗示之中,继续着对人类生命演绎的判断。
2006年10月 写于三窗阁
宜
我的故乡在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之称,那里有宜人四季的温润,断桥、孤山、空谷同声的清冷;雷峰塔夕照的余晖缭绕,水天一色的墨韵绝唱,人与自然浅淡的合鸣;那里有温婉、雅致的丝绸、锦缎,最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有祖母、外婆们怡然织得的素布。无论我经理几多时光,无论我现在身处何方,都无法抹去这些记忆,他们时常潜入我的内心,融入我的意识,牵我入梦,他们和新的生活记忆重合、叠置、间隔在一起,编织了心结的平静与悠远,使我的绘画浸润了水色的朴真与清疏,铺陈了墨迹的冲淡与旷达。
我从《裂锦》中寻找新的言说方式,在对材料的解构后,重组《秘密花园》,编织《游戏》,直至今天走到《维·度》。总在追寻绘画中感性与理性、激越与平静、直白与委婉的相生相宜。对编织的若即若离,对经纬的时隐时现,对痕迹恣意的放纵和控制,对生命丰沛的眷恋与缠绵,都是源于对“宜”的无声的执着。
“天降雨,湖上轻风,烟气从湖心漾起,墨色映照恬淡的心。”我在想,画中体味人生最应该我行我“宜”。
维·度
数字化世界仿佛一夜之间覆盖了我们的生活,在莫名的兴奋与无奈之中,自然进入了一个新的界面。多维的时空变换使我们处在了现实与梦想的边缘,即便如此,我依然坚守着对生命原点的留恋。我编织色彩、编织结构、也编织抽象的意念,在观念兑现成画面的编织缠绕,来去经纬之间,我感受着生命的秩序和理性的平凡,寻找着消解冲突通达平衡的灵感一现。体会了理性和感性的相依相伴。艺术如此,人生亦如此。
腾英
2007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