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给“永要班”孩子们的礼物
每每谈到教育,大家总会以严肃、认真、肃然起敬的态度来面对,因为它太过于重要,承载着的是人的成长和未来,是生命和国家,不容小觑。然而,到刘永要这里,他却换了一种形式,用一种快乐到近乎有些可爱的方式,用不徐不疾的心态和智慧,展现着教育的另外的通幽之境。
刘永要一直强调:“在应试教育下,我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可是,能胆敢这样开拓创新,戴着镣铐跳舞的人却能出色地带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永要班”。
在应试教育下,在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刘永要竟能出色地搞出这么多成功而富有个性的活动。如《雷雨》阅读和戏剧表演活动,自主编印班刊,策划家长会,运动会,一次次的班会……曾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书中知道雷夫(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和“全美最佳教师奖”的老师),知道第56号教室的学生之所以被称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是因为,每年本班学生除了进行各项计划和学习,还会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士比亚剧。没想到,在刘永要这里,有了一个中国版的“第56号教室”——这个“永要班”的孩子们出色地策划了一项项活动,而且每一项活动都能如此高效、富有个性、完整系统地一气呵成。
这些演出不是为了得到掌声或喝彩,自导自演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关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他们从中学习到的经验和建立的友谊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这也是刘永要老师送给“永要班”孩子们的礼物!
单凭情怀能够走多远?
“做工作室之后,感觉自己更有活力更有能量了。以积极的态度处事,以包容的姿态悦纳,以开放的态度坚持。”刘永要说,这是工作室带给他的改变。
但走任何路,都没有平坦的大道等着你。万事开头难,一步一步,伴随着磕磕碰碰的脚步。工作室成立之初,遇到的困难很多很多,也让刘永要感到很焦虑。工作室的制度如何确立,工作室的成员学员如何招收,工作室的研修如何进行,工作室发展的方向等等问题,都曾经给刘永要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焦虑。但是,刘永要坚信,只要去做,焦虑就会逐渐减少。
比如,成员、学员的招收问题,一开始,工作室默默无闻,如何招收到有水平的愿意追求进步的老师呢?刘永要除了向三水区教育局申请发文,从正规的渠道让各个学校推荐之外,还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挖掘优秀的老師,跟踪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参与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遇到合适的老师,刘永要就主动向他们伸出橄榄枝。
经过努力,进入工作室的老师,大部分乐于参与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这也为工作室运行之后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工作室的网络研修活动如果没有人参加怎么办?主持人抛出一个话题,却没有人回应怎么办?这些问题刘永要都遇到过。如何解决?刘永要说:首先要做好榜样。想别人去做什么,自己要首先做好。所以刘永要会积极参与研讨,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工作室的老师,给他们以示范。其次,要加强沟通,让老师们知道参与研讨对自己的影响,参与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既是自我的积累总结,也是帮助别人的有效路径,何乐而不为呢?
“老师们也会有懈怠的时候,单凭情怀能够走多远?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还要给老师们描绘适当的发展愿景,让老师们找到不断参与的动力和目标。”
用研修活动推进成长
工作室除了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比如阅读活动,班会课活动,集中培训活动,专家指引活动和引领辐射活动等外,还长期坚持组织以下的一些活动:
首先,开展研修成果可视化活动。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11月29日。时至今日,一年的时间,工作室老师已经撰写了超过70万字的研修文章和德育案例、教育故事等。工作室老师已经在工作室公众号上发表了超过240篇原创文章,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其次,工作室开展持久而深入的网络研修活动。工作室每星期开展两期主题研讨活动,每一期研讨,依循“设立主持—拟写主题—共同研讨—整理文稿—发布推广—收集反馈”的程序,有计划有行动,围绕着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围绕着班主任们的困惑、思考和案例等展开有质量的研讨。每一期的研讨,都能够吸引很多的老师参与其中,有时候三天的研讨,老师们发表的言论就有两三万字之多,整理出来的文稿往往也超过一万字。这样高质量的网络研修活动,让刘永要工作室的声名得以远播。“永要德育联盟”的研修群,也获得了盟友们的夸奖。
教育是“慢”的艺术
刘永要主张所有的教育都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给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他说:这个社会很功利,而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
刘永要提倡“阅读·活动·素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阅读是船,活动作桨,素养为标”,以阅读和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
但是,提倡阅读这条路一点也不好走。学生们会反对,部分老师也会反对,最坏的情况是领导也反对。因为高考的任务压得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因此,大部分的人都盯住分数而不放。当刘永要提出班级要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和班级活动时,同学们一片哗然,“阅读和活动有用吗?倒不如刷题来得实在!”学生们一致认为这在高中阶段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质疑,不理解,不接受,他们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任凭刘永要苦口婆心,他们也无动于衷。
一次,刘永要高二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他的1号种子学生就公开表示:“从小学到高一结束,我看过的课外书,用10个手指头都能够数完!”言下之意很明显:我们不需要阅读!
这个时候,刘永要才真切地意识到,学生们已经中毒太深,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危害并且难以自拔。这更加促使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学生不阅读、不参与班级活动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度过开心愉快的高中生活。
从那时开始,刘永要便竭力去培养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逐渐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除此之外,刘永要还和学生们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每年大概组织30多项活动,让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提升他们的发展核心能力,让他们有面对未来的能力。
坚持下来,同学们从开始时的质疑、反对,到接受,到逐渐喜欢,再到很喜欢最后到无言感激。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和班级活动的引领。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滋润学生的心灵,用活动来调节学生的身心,用考试来护送学生到达更高的平台去深造。如果说仅仅只有阅读和活动,但是成绩很差,这不是我提倡的。如果仅仅只有成绩而没有充实愉悦的生活,那么我们更加不乐意。戴着镣铐跳舞,是我们现阶段对应试教育的改良。这种改良,是可以影响一批人,影响孩子的未来的。”
“教育教学要不断突破旧有的框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还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自我策划,自我成长,让未来的他们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优秀公民。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愿景。如果高中教育仅仅是培养出一批批只懂得应试的人,那么它的意义将会大大降低。”
每每谈到教育,大家总会以严肃、认真、肃然起敬的态度来面对,因为它太过于重要,承载着的是人的成长和未来,是生命和国家,不容小觑。然而,到刘永要这里,他却换了一种形式,用一种快乐到近乎有些可爱的方式,用不徐不疾的心态和智慧,展现着教育的另外的通幽之境。
刘永要一直强调:“在应试教育下,我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可是,能胆敢这样开拓创新,戴着镣铐跳舞的人却能出色地带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永要班”。
在应试教育下,在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刘永要竟能出色地搞出这么多成功而富有个性的活动。如《雷雨》阅读和戏剧表演活动,自主编印班刊,策划家长会,运动会,一次次的班会……曾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书中知道雷夫(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和“全美最佳教师奖”的老师),知道第56号教室的学生之所以被称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是因为,每年本班学生除了进行各项计划和学习,还会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士比亚剧。没想到,在刘永要这里,有了一个中国版的“第56号教室”——这个“永要班”的孩子们出色地策划了一项项活动,而且每一项活动都能如此高效、富有个性、完整系统地一气呵成。
这些演出不是为了得到掌声或喝彩,自导自演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关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他们从中学习到的经验和建立的友谊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这也是刘永要老师送给“永要班”孩子们的礼物!
单凭情怀能够走多远?
“做工作室之后,感觉自己更有活力更有能量了。以积极的态度处事,以包容的姿态悦纳,以开放的态度坚持。”刘永要说,这是工作室带给他的改变。
但走任何路,都没有平坦的大道等着你。万事开头难,一步一步,伴随着磕磕碰碰的脚步。工作室成立之初,遇到的困难很多很多,也让刘永要感到很焦虑。工作室的制度如何确立,工作室的成员学员如何招收,工作室的研修如何进行,工作室发展的方向等等问题,都曾经给刘永要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焦虑。但是,刘永要坚信,只要去做,焦虑就会逐渐减少。
比如,成员、学员的招收问题,一开始,工作室默默无闻,如何招收到有水平的愿意追求进步的老师呢?刘永要除了向三水区教育局申请发文,从正规的渠道让各个学校推荐之外,还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挖掘优秀的老師,跟踪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参与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遇到合适的老师,刘永要就主动向他们伸出橄榄枝。
经过努力,进入工作室的老师,大部分乐于参与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这也为工作室运行之后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工作室的网络研修活动如果没有人参加怎么办?主持人抛出一个话题,却没有人回应怎么办?这些问题刘永要都遇到过。如何解决?刘永要说:首先要做好榜样。想别人去做什么,自己要首先做好。所以刘永要会积极参与研讨,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工作室的老师,给他们以示范。其次,要加强沟通,让老师们知道参与研讨对自己的影响,参与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既是自我的积累总结,也是帮助别人的有效路径,何乐而不为呢?
“老师们也会有懈怠的时候,单凭情怀能够走多远?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还要给老师们描绘适当的发展愿景,让老师们找到不断参与的动力和目标。”
用研修活动推进成长
工作室除了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比如阅读活动,班会课活动,集中培训活动,专家指引活动和引领辐射活动等外,还长期坚持组织以下的一些活动:
首先,开展研修成果可视化活动。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11月29日。时至今日,一年的时间,工作室老师已经撰写了超过70万字的研修文章和德育案例、教育故事等。工作室老师已经在工作室公众号上发表了超过240篇原创文章,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其次,工作室开展持久而深入的网络研修活动。工作室每星期开展两期主题研讨活动,每一期研讨,依循“设立主持—拟写主题—共同研讨—整理文稿—发布推广—收集反馈”的程序,有计划有行动,围绕着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围绕着班主任们的困惑、思考和案例等展开有质量的研讨。每一期的研讨,都能够吸引很多的老师参与其中,有时候三天的研讨,老师们发表的言论就有两三万字之多,整理出来的文稿往往也超过一万字。这样高质量的网络研修活动,让刘永要工作室的声名得以远播。“永要德育联盟”的研修群,也获得了盟友们的夸奖。
教育是“慢”的艺术
刘永要主张所有的教育都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给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他说:这个社会很功利,而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
刘永要提倡“阅读·活动·素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阅读是船,活动作桨,素养为标”,以阅读和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
但是,提倡阅读这条路一点也不好走。学生们会反对,部分老师也会反对,最坏的情况是领导也反对。因为高考的任务压得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因此,大部分的人都盯住分数而不放。当刘永要提出班级要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和班级活动时,同学们一片哗然,“阅读和活动有用吗?倒不如刷题来得实在!”学生们一致认为这在高中阶段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质疑,不理解,不接受,他们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任凭刘永要苦口婆心,他们也无动于衷。
一次,刘永要高二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他的1号种子学生就公开表示:“从小学到高一结束,我看过的课外书,用10个手指头都能够数完!”言下之意很明显:我们不需要阅读!
这个时候,刘永要才真切地意识到,学生们已经中毒太深,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危害并且难以自拔。这更加促使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学生不阅读、不参与班级活动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度过开心愉快的高中生活。
从那时开始,刘永要便竭力去培养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逐渐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除此之外,刘永要还和学生们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每年大概组织30多项活动,让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提升他们的发展核心能力,让他们有面对未来的能力。
坚持下来,同学们从开始时的质疑、反对,到接受,到逐渐喜欢,再到很喜欢最后到无言感激。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和班级活动的引领。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滋润学生的心灵,用活动来调节学生的身心,用考试来护送学生到达更高的平台去深造。如果说仅仅只有阅读和活动,但是成绩很差,这不是我提倡的。如果仅仅只有成绩而没有充实愉悦的生活,那么我们更加不乐意。戴着镣铐跳舞,是我们现阶段对应试教育的改良。这种改良,是可以影响一批人,影响孩子的未来的。”
“教育教学要不断突破旧有的框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还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自我策划,自我成长,让未来的他们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优秀公民。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愿景。如果高中教育仅仅是培养出一批批只懂得应试的人,那么它的意义将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