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载体。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遵循四个原则: 根据写作动机提问原则,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自主探究;比较提问原则,以问题撩拨学生的好奇之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训练思维的提问原则,深层次地思考问题,能开发学生潜能,;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原则,突现师生互为主体化、提问设计个性化。
  【关键词】比较提问写作动机训练思维全体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中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唤醒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对问题的探究。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课堂提问,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紧扣写作动机提问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要揭示的语言信息。提问时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探究,全方位、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笔者在讲《故乡》时就这样提出了一些问题: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然后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②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③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时准确地把握住了作者写作的动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凋敝的现实。这样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便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二、比较提问原则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提问,在比较中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从而会学,爱学,乐学。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其他材料进行比较。如《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写家庭亲情的,不同的是《背影》的作者是怀着一种歉疚之情来述说的,而《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则是怀着一种崇敬来叙写的。先找到不同,再想想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但文章有没有相同之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相同之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能了解到两篇文章中都流露出了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相同情感.
   三、训练思维提问原则
  课堂中的提问,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上哪些人也具有"莲"的精神品质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两弹”元勋邓稼先》中邓稼先对祖国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提问,同一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提问角度和思维广度。例:在讲析《犟龟》一课时,围绕小乌龟的“犟”可以有如下不同的问题:(1)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问:“犟”龟的“犟”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能答对一个就给予表扬。(2)对基础较好的同学提问:你对小乌龟性格如何理解?考察其综合能力。(3)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提问:结尾部分小乌龟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一句话给你什么启示?以此问题鼓励学生深信“坚持就是胜利”。(4)对性格开朗但学习不努力的同学提问:蜘蛛的腿比乌龟灵巧,为什么没能参加庆典呢?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对其产生教育作用。(5)对具有极强学习能力的同学提问:请你结合课文谈谈对“坚定的信心”的看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热情……这些问题指向某一学生,但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达到了共同教学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只有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把学生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加以搜集、整理,提供给大家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为了突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提问时尽量采用“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有不同意见吗?”“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等语气,让学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坎"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云南省商务厅近日发布消息说,截至2011年末,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22210个,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超出全国平均水平lO个百分点以上。以连锁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但如何“读”效果才好,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更新教学思想。  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唯考是从的非正常局面。其次,必须目中有人,阅读教学必须要发现人的价值和潜能,要创造条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实施多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层出不穷,这既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又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亲历着新课改的发展过程,体会着它为教学工作带来的可喜的变化。我深切地感到,与新课改同行,既是我学习反思的过程,更是我成长发展的过程。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新课改带给我的思考。   一、在阅读教学中陶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帮助更好的理解其他学科,同时也是教与学双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抓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时就必须考虑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不仅要备好课,还要了解学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备教材。   教材是无限的空间,是可以挖掘的,为我所用的资源。  成为我们创新课堂的宝藏,成为我们学生开拓视野的媒介。教师要深入教材,走进教材
期刊
经过三年的初中写作实践,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提高呢?就此问题本人展开一下讨论。  一、培养主题意识,让主题对于全篇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主题(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是统帅文章的纲。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可见主题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索;强调学生参与、操作、实践、交流、探究、经历。依据这一思想,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确,要倡导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依然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放,得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要真正做到以上要求,就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抓”与“放”。   小学语文课堂的“抓”主要有下面两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