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硅油取出术后黄斑区灌注参数的变化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07124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硅油取出术后短期内黄斑区灌注参数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1至12月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32例(3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6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并在硅油取出术前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观察视网膜浅层、深层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区无血管区面积及视力。

结果

术前1周、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分别为(31.41±3.20)%、(35.31±3.45)%、(36.64±3.38)%及(37.11±2.24)%;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分别为(23.67±3.10)%、(27.10±4.13)%、(28.09±4.32)%及(28.64±3.88)%;黄斑中心区无血管区面积分别为(0.39±0.04)mm2、(0.35±0.14)mm2、(0.33±0.73)mm2及(0.34±0.25)mm2。所有患者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及黄斑中心区无血管区面积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视力(BCVA,logMAR)1.18±0.65,与术前的0.86±0.5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硅油取出术后短期内,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黄斑区血管密度逐渐增加、无血管区面积逐渐缩小,但并非影响术后视力的决定性因素。

其他文献
贴片瓷介电容以其优异的电性能被广泛使用,其内在可靠性十分优良,但是若电容焊接出现问题导致电容失效,会影响整个产品的生产质量。针对贴片瓷介电容在回流焊接中出现的端头脱裂问题,分析其关联因素建立故障树模型,具体分析了回流焊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的裁剪应力以及相关物料的变化,并开展了不同物料的回流焊接比对试验,最终确认PCB电路板的板内开孔降低了PCB板的机械强度,这是造成电容回流焊接端头脱裂的根本原因。根据研究结论改进了相应的工艺设计,保证了后续电容回流焊工艺质量的稳定。
热冲压零件已在汽车制造领域广泛应用,热冲压成形技术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热成形模具的水道冷却效果是提高热成形零件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一种喷雾式水道的冷却方式,可以通过直接冷却的方式快速高效地降低板料温度,缩短热成形工艺的保压时间。该研究阐明了喷雾式水道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通过试验的方式验证了设计效果。结果表明,该研究提出的设计方法解决了厚板热成形模具保压时间长、生产效率低的难题,使生产效率提高了60%以上,大大缩短了保压时间,节约了生产成本。
● 课程开设的背景  沪科版(2017)必修2第三单元项目七《探究智能花卉养护系统——了解物联网》中对物联网做了简单的介绍,但是对于教学说,并无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只有亲手搭建一个物联网项目,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传感器、执行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物联网的传感和控制的机制及应用。  与面向园林、农田、农业设施等领域的日常灌溉控制和管理系统不同,教材中的智能花卉养护系统主要是从实验的角度,满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IMH 43例(44眼)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7眼),女36例(37眼)。分为内界膜剥除组(20眼)与内界膜填塞组(24眼)。比较两组术后黄斑孔闭合率、视力及椭圆体带缺损直径。所有患者随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