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潜力再造——新常态的理想路径与增长潜力

来源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in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稳增长难度加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日,厦门大学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举办“2015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春季预测发布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会议发言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其他文献
一阶逻辑通过形式刻画揭示语言内含的认知信息以分析刻画推理的演绎必然性,模态逻辑注重分析刻画与概念实质内容相关的内涵特征,扩展的动态模态逻辑则使主体间认知互动过程中交流信息的分析刻画成为可能。探讨现代逻辑由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到扩展模态逻辑的理论进程,分析说明其形式刻画和推理认知表达功能如何使之具有理论模型构建与理论模型结构可靠性分析等多元理论价值,将有助于厘清语言、理论与认知的关联,有助于理解认知能动性与理论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推动哲学理论研究的进步以适应科学技术与理论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特邀主持人语: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六万多件敦煌文献,包含大量历史资料,其中很多是未经后人改编的中古时期原始资料。一百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利用敦煌文献研究历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以往的认识。被誉为国际显学的敦煌学,史学研究始终是其主要内容。与二十世纪初相比,现在的研究条件已经大为改观。各地收藏的敦煌文献图版大部分已经刊布;与历史相关的敦煌文书分类释文也已刊布多种;电脑的使用和研究资料与信息的数字化,更使研究者有如虎添翼之感。这些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对敦煌历史文献的研究,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
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甘肃省陇中地区B合作社产业发展进行考察,发现合作社产业发展是策略行动的过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合作社采取了"跑项目""拉关系""面子压迫""利益诱导"等策略,获得合作社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之所以如此,与农村资源行政化配置、村庄的社会关系结构和村民的价值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农村合作社的产业发展,不完全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政治逻辑、社会逻辑和经济逻辑的统一.
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后,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的议题.共同富裕与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紧密联系,政策努力的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幸福感.理解增进幸福感的决定机理有助于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本文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维度,依次分析了经济收入、社会网络和生态环境对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绝对收入对农户家庭幸福产生倒U型影响,而主观相对收入显著影响农户家庭幸福感.(2)社会网络对农户家庭幸福的影响不确定.
期刊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为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拟于2015年5月在武汉联合召开"2015年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2021年5月29日,"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顺利举行.本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城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承办.
期刊
道教心性学本身是一个思想整体,其基本特征是心性一如的道体论、心性本觉的道性论和反思型的修道论。它与早期道教传统存在巨大差异,却与印度教的吠檀多学表现出本质的亲缘性。通过将道教心性学的上述方面同吠檀多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在事实层面证明这种亲缘性。道教心性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吠檀多思想通过如来藏佛教中介曲折地渗透到中国道学传统中导致的。
有了人就有了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和延续过程。历史的创造问题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涉及人类对自身从何而来、如何存在、向何发展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的重要成果,立足资本主义开启的世界历史新时代,从人类现实的交往活动中揭示人类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特征和规律,解答了这个“历史之谜”,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个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