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崇龙文化心理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龙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荒蛮的上古。关于龙的传说,中国古代文献记载颇多。中国人对龙崇拜已久,故本文主要从中国龙的起源、生活中的龙以及有关于龙的民俗事象等方面探究中国崇龙文化心理。
  关键词:中国 崇龙 文化心理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个特殊而极其重要的文化形象,我们将它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将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对龙的崇拜已成为一种普遍且不可动摇的文化现象。然而,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有历史成因的,那么中国人崇龙是出于何种文化心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龙的产生原因和民俗事象及它所体现的精神内涵。
  一、龙族传说的起源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十分发达,关于龙的起源,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族群,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族群,如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麟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何新认为,龙是由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组成的。胡昌建认为,虹是龙的最直接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化形象。
  二、中国人生活中的龙
  在中国文化中,龙简直无处不在,龙文化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几乎每个省都有龙江、龙湖、龙山、龙洞、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建筑有龙宫、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端午节要赛龙舟。
  在中国文化中,一切与龙沾上关系的事物似乎都是吉祥的象征:得意的女婿称为乘龙快婿,男女成亲叫龙凤配,新生儿女叫龙子龙女。还有关于龙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龙飞凤舞、画龙点睛、龙争虎斗、攀龙附凤、望子成龙等。可见,龙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
  三、龙文化中的民俗事象
  龙在古代被封为水神,其担负的职能,最首要的便是司雨降水。雨水是农业丰歉的决定力量,因此,成云致雨的龙被原始先民崇奉是自然而然的,人们希望龙能带来风调雨顺。所以龙的这一职能完全是由古代中国特殊的农业社会形态决定的。
  自佛教进入中国后,中国的龙有了一个具体的形象,即龙王,人们开始设立龙王庙进行更加正式隆重的祈祷活动。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除炎热的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
  过去上海松江民间,就颇兴“草龙求雨”。活动时间为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和当地的关帝庙会。草龙形象比较简单,仅用稻草连接扎成结实的龙体,舞龙人数少则二三人,最多五人,演出时一般出龙两条、四条,常在庙堂和田野演出。草龙求雨除序幕结尾处,出现信女若干人手捧香案、跪地求神等舞蹈动作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求雨”“取水”等内容,整个过程分为“祷告”“行云”“求雨”“滚龙”“翻尾”“取水”“返宫”等七个小段。草龙求雨的舞蹈和表演风格深沉、动作迟缓。
  古人对龙的崇拜本来是属于自然崇拜的一项内容。后来龙演变为神,变成龙王被隆重祭祀,其内涵远远超出自然神灵崇拜的范围。随着龙崇拜内涵的丰富,再加上道教宣扬的通天能力,从秦汉开始,龙就被帝王所垄断。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以龙来神化自己的出身。这种状态下的龙,已经沦为皇权的奴隶,这恰是集权政治在思想意识领域的表现,也体现出人们对这种权力崇拜的臣服心态。
  四、崇龙文化心理所体现的精神内涵
  从龙的起源和生活中的龙以及有关于龙的民俗事象来看,中国人崇龙先后经历了图腾崇拜、水神崇拜、王权崇拜、民族情感维系四个主要阶段。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延续至今,如今的龙已褪去封建色彩转而成为维系四海之内中国人情感的精神纽带。这其中折射出的文化心理,也由最初的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向维护封建统治再向维系民族情感过渡,这种过渡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而形成的,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在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这一系列心理演变成为龙在中华大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神秘的龙传说造就了中华民族瑰丽的神话故事。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神秘现象既好奇又畏惧。因此,他们用心目中的龙神解释这一现象。老百姓们崇拜龙,所以总是将龙编织在故事中。中国人对龙的种种想象,成为民族文化的不息动力。中国人还常常将虎与龙并提,代表着永不疲倦、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龙的精神,代表着勇气、毅力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来源。
  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情感的纽带,是文化的动力,是精神的寄托。龙,是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共同文化始祖。华夏民族,因为龙的存在而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龙的神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神圣无比,它教会了中华儿女如何去把握世界,驾驭人生。
  参考文献:
  [1]屈川.浅议龙崇拜的起源[J].宜宾师专学报,1993.
  [2]何星亮.中国龙文化的发展阶段[J].云南社会科学,1999.
  [3]吉成名.论龙崇拜的性质[J].湖南社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刘鹏宇,女,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固始花挑舞,是江淮流域典型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显著的表演特色及市井文化特征。然而在其传承保护过程中却突出了表演形式而忽略了相应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花挑舞 传承 保护  固始花挑舞,又叫花挑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广泛流传于江淮流域,是豫南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精品,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新时期人们在
摘要:同三维动画和二维动画相比,定格动画的表现更具亲切感和温暖感,正是基于此,定格动画教学在动画相关专业教学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对定格动画在表现方面的材料分析、材料内涵与表现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材料运用的建议,希望可以对定格动画教学材料运用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思考作用。  关键词:定格动画 肌理形态 材料 造型形式  一、材料的内涵  在动画艺术作品中,材料的不同,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策略,针对性地提出了从调整课程结构、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科交叉培养、提升授课教师素养以及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园校合作等对策,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美术技能 培养策略  美术技能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作为
摘要:色彩语言的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抱一”,在工笔人物画的设色中,意象蕴含于构图、造型、情感、装饰审美之中,传递情与意。赋予工笔人物画葆有意象的审美体验,关键在于坚守随类赋彩、以色寓意、情景交融、气韵生动、雅俗共赏等审美原则。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 色彩语言 意象 形式 审美原则  一、工笔人物画色彩语言之意象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便强调“意象”一词,其蕴含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往
摘要:舞蹈技巧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舞蹈表演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舞蹈表演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中国舞作品中舞蹈技巧的运用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取得良好的表演效果。本文首先对中国舞的舞蹈技巧特点进行简单介绍,接下来重点对中国舞作品中的舞蹈技巧应用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国舞 作品 舞蹈技巧 应用  一、中国舞的舞蹈技
摘要:舒曼,19世纪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评论家、钢琴家,其音乐创作非常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情,他还经常描写一些浪漫梦幻的世界,使其在创作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钢琴套曲《狂欢节》是他钢琴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部套曲由二十一首小曲组成,每首小曲都带有标题标示出作品的主要内容,使听者和演奏者能更快地理解作品。本文通过对舒曼《狂欢节》曲式结构的分析,让听者和弹奏者对此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