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运金”真相揭秘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介石“窃取”、“偷运”大量黄金到台湾,都是一个未解之谜。蒋介石的“总账房”吴嵩庆之子吴兴镛,在父亲逝世多年后无意发现了其留下的绝密“军费密记”。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吴兴镛写成了《黄金秘档——1949年大陆黄金运台始末》一书,交给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唯一一本全纪实披露黄金运台的著作。
  
  1948年-1949年,在军事较量中节节败退的蒋介石,一直秘密在做迁移台湾的准备,而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转移黄金。
  吴兴镛介绍,他从父亲的军费密记入手,十余年来在海峡两岸和国内外的档案馆、报章杂志及网上搜集资料,并寻访与运金有关的亲历者和目击证人,得出的最新结论是:一共有6批,在此期间运抵台湾。
  有意思的是,台湾最新发现了蒋介石的5件亲笔信,据最后一封,即在1949年5月23日(上海解放前几天)写的,蒋介石最后告诉中央银行的人,要留2万两给“共匪”。可最后,汤恩伯只留了6千。“说留100万块银元,最后汤留了30万。”吴兴镛笑着说,或许,汤恩伯要用这件事表示他对老蒋的“忠诚”,又或者他意图在里面“中饱私囊”。
  吴兴镛介绍,根据他多年的研究,第一批的260万两黄金,是作为金圆券储备金转移储藏地点,而不是军费。原来就在上海的中央银行,分三个地方储存。但第二批和第三批的160多万两黄金,来源颇不“光彩”了,而且事关蒋介石下野,最后还部分用作了军费,耗在了内战的最后一年。
  来源不“光彩”,是因为这批黄金主要由兑换金圆券所得。吴兴镛介绍,发行金圆券的本意,是为了挽救财政经济危机。但事与愿违,此方式之下,大量黄金被收归国有,人民得到的金圆券却继续贬值。根据他的测算,有档记录的大致为收兑147万两黄金(没记录的无从考证),那么这批深染人民血泪的黄金最终用在了哪儿呢?吴兴镛告诉记者,经过多番查证,他无比愕然地获悉,这笔钱早就被蒋介石当作军费预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且后来,有80万两真的用作了军费,剩余的最后一并运往台湾。
  “1949年1月,蔣介石在中央的军事进攻和桂系逼宫的困境中下野。下野前10天,为了避免‘代总统’李宗仁和立法院、财政部的‘干扰’,继续指挥军队,蒋介石密令吴嵩庆与财政部及中央银行订立‘军费草约’,将原来继续作为金圆券准备金的国库资金,全部转运到财务署,以‘预支军费’的名义‘保管’。”吴兴镛说,而保管人,不是黄埔的嫡系,正是自己的父亲——一位有抱负、有操守的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生、时任中将财务署署长的吴嵩庆。
  吴兴镛坦言,经过十多年的调查研究,他越来越感觉运台的金银外汇,原是1948年、1949年“金圆券”的准备金,属于全中国人民,大部分运到台湾后,奠定了“新台币”初发行时的币信,稳定了当时的台湾金融。“当年这笔现金约相当于当时台湾地区800万军民每人平均分到一英两黄金或50美元。因此,必须得给两岸人民一个交代。”他强调,写作此书,就是要将这段事实真相公之于众。
  吴兴镛表示,尽管之前有些账目不清,但网上讲,蒋介石把黄金全弄到自己口袋,这种说法也是不符合史实的。“迄今,运台黄金,大致还有100万两左右,留在台湾的‘文园国库’。”他向记者指出,这部分黄金,必须发挥回馈作用。
  怎样把这件民怨很大的事情圆满解决?这是个重要议题。吴兴镛提议,这部分黄金的利息,可以用来成立促进海峡两岸教育的“中华世纪黄金教育基金”。
  他测算,100万两黄金,本金价值10亿美金,算1分利,每年利息也有7000万人民币。可以做两岸交换学生的教育基金。“用于教育,而且不动用本金,这是解决最好的办法。”年过七旬的吴兴镛,谈到这一点,充满了期待:“现在两岸的一些大学,都已经互认学历了,未来将有更多合作发展空间。”(摘自《扬子晚报》09.12.12)B⑨
其他文献
案例    学生张Z,高一入学时成绩、各方面表现都还不错。遗憾的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他的成绩直线下滑,整个人萎靡不振,行为散漫,有时从早读开始就昏睡不醒……这个学生到底怎么啦?原来,他和班上一名女生产生感情问题了,两个人经常晚上打电话、发短信到很晚,而且他的情绪也是时好时坏,根本无法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来……    对策    了解到情况后,我很焦虑,也觉得特别棘手,该怎么办呢?在稳定了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