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故事的艺术世界(节译)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回族民间散文作品出版得很少,对这方面作品的研究又很薄弱,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在从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对回族口头创作进行一番介绍。中亚回族的民间故事作品在本书中已基本上介绍出来了。中亚回族将口头叙事作品分为两类,二类叫“古今”,一类叫“书”。“古今”相当于我们民间文学中本义上的“故事”,从篇幅上看是一种小型的故事性作品。“古今”这个词的词源还没有完全被弄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西北的甘
其他文献
<正> 西德波恩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教授、突厥语民族史诗研究专家莱切尔(Reichl)先生,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邀请,于一九八五半十月来北京,同我国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莱切尔在关于西欧中世纪史诗流传情况及西欧中世纪史诗与现今突厥语民族史诗比较研究的报告中认为:西欧中世纪(公元十二
<正> 建国三十五年来,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走过了一条光辉然而并非平坦的道路。当新中国的阳光照耀云南边疆的时候,云南的民族新文学,便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萌芽、生长,并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云南的民族新文学,出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黄金时代”。一向被人认为是蒙昧与落后的边疆民
<正>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民间文艺研究分会副主席、辽宁大学蒙古族教授乌丙安同志,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理事长冈村总吾博士的邀请,已于五月四日赴日本进行为期九十五天的学术访问。根据该学会为此次访问安排的日程,乌教授将于五月份在东京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访问国学院大学、东京大学、东京都立大学、庆应大学、国立音乐大学及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日本民艺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并在日本歌谣学会及上述大学做学
【正】 我喜欢东乡族青年诗人舍&#183;尤素夫(马自祥)的诗,因为他的诗带有诱人的魅力。舍&#183;尤素夫对生活有热情的追求,对祖国有诚挚的痴情,对大西北有热忱的思慕,因此他
<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多部族居住的地方。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中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秦汉以后,汉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文化也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文化”,而其它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文化,在封建统治者们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异族文化”或“庶出文化”而已。这些“异族文化”或“庶出文化”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所以,“直到现在为止,所有的中国文学史都实际不过是中国汉语文学史,不过是汉族文学再加上
<正> 我们的伟大祖国已经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民族的生活随着国家的昌盛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物质文明方面,尽管有过曲折,甚至有过倒退,但是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总的说来是前进了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了民族政策和农村政策之后,这种变化就更加显著。
<正> 在今天的报告中,我打算主要讲四点:第一点,我自己的研究情况,第二点,以日本翻译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单行本为中心,谈谈日本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介绍、研究情况;第三点,有关少数民族当代作家文学的介绍、研究情况;第四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诸问题。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况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情况。以前,在少数民族研究中我主要关心的有三个领域:一,《白蛇传》等汉族民间传说,徭族等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二,少
<正> 编写《侗族文学史》起步较晚,各章节最近才写完草稿。在编写中有些问题已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还要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也许是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这里简要介绍出来,和从事编写民族文学史的各位同志交流,并期指教。一、分期问题分期问题,一直是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遇到的一个难题。对侗族文学史曾考虑过按社会形态分:1.原始氏族社会的文学;2.封
<正> 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在社会历史的变革时期,总是促使新的文学运动和新的一代作家作品的诞生。欧洲的文艺复兴是这样,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这样,今天,在我们国家新的变革时期,表现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上尤为突出。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作者,在新变革时期,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创作出很多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作品。这些作者生活在本民族人民之中,和我们祖国一道经历过十年浩劫的痛苦、磨难,又和各族人民共同为党的政策带来的新生活
本刊这一期以研究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他们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中心。《少数民族改革题材小说刍议》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少数民族作家改革题材的小说作了综合性评介和中肯的分析。文章没有“经院气”,写得颇有文采和新意。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短短七年时间里,取得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伟大成就,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新”在哪里,有些什么新的特色,又面临着什么新的问题,以及怎样才能不断创新、出新,使之走向更大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