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01~2020-01收治的106例行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分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及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
【机 构】
: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苏常熟2155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01~2020-01收治的106例行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分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及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前,两组的ODI评分、VAS评分、ADL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ODI评分及VA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ADL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评估于盆腔炎护理期间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纳选对象共计96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匀划分为两组,设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人性化护理,对比分析护理应用价值.结果: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对比分析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所得数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盆腔炎护理期间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患者认可,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肝患者HBV-DNA转阴率及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10~2020-10于医院治疗的110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55例患者为研究组,55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总胆红素(TBIL)、门冬氨酸氨基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05~2020-10我院收治的89例老年EH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4)、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高于
目的:探讨孕期健康教育对产妇分娩方式和母乳喂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8-12~2019-02我院登记并系统管理的126例产妇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研究组实施孕期健康教育,包括: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心理疏导,自我监护,超声检查指导,生活方式,运动指导,孕期运动的适应证以及环境和持续时间,分娩以及母乳喂养的指导以及产后康复指导等,对照组未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母乳喂养状况.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率66.67%高于对照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责任制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MHD)的重症急性肾衰竭(ARF)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重症ARF患者94例,依照入院时间分为责任制组47例、常规组47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责任制组于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责任制分组管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结果:责任制组干预3个月后液体和离子的限制行为、饮食量管理行为、躯体和社会心理活动、一般状态的管理和社会心理行为评分较常规组高(P<0.05);与常规组19.15%(9/47)比较,责任制组并发症发生率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