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般认为小学三年级学生才开始“正规”的命题作文,虽然一二年级已进行了大量的作文基础训练——看图写话(或口语交际),但从命题作文的形式上来讲,三年级的确属于作文起始阶段。四年级也仅仅只是初步掌握了作文的一些基本形式。因此,三、四年级习作课指导是否有效,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此谈一些不成熟的建议,诚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习作教学
一、选材构思的有效指导
对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来说,进入作文的实际操作时,最让他们感到困难的就是选材与构思了。因为它是在一个人头脑内部进行的“暗箱操作”,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常常让他们觉得神秘莫测,无从下手。所谓选材与构思,其实就是在人的大脑内部,根据表达需要,对已经存储于脑海中的那些相似性的信息组块,进行搜索、提取、加工的过程。例如:四年级七册习作2“介绍自己的长处或本领”,就是要在大脑中搜索“自己长处”“本领”的信息组块;四年级习作3写书信,介绍自己家乡一两个有特色的内容,这就要让学生搜索自己已经了解的有关家乡的风土人情,特色物产,乡俗文化,或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使学生把这些相关信息组块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重组,相似匹配”。而这些过程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
二、习作起草的有效指导
1.言之有物。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因此要指导学生把已经勾画出轮廓的东西,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想说的话语。在表达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努力用书面文字符号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使大脑中的“轮廓图像”越清晰,说明语言表达就越准确恰当,也就基本做到了“言之有物”。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指导学生明确习作目的和具体要求等。二是要指导学生细致的观察。
2.言之有序。就是要学生把已经想好的话,怎样有顺序的写出来,哪些地方要写具体一些,哪些地方要写简略一些;哪些内容需要“润色”,利用修辞手法把它写的更具体、生动、感人;哪些地方要采用“白描”手法,简单明了。这样写出的文章大家才读得懂,否则,什么文章也毫无意义和作用。
3.言之有情。古人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作文更是如此,怎样才能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表达出真情实感来呢?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尽量让学生写贴近儿童生活的事物;二是要尽量让学生写他们熟悉的事物;三是要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感受。
三、修改加工的有效指导
修改和加工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习作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突破写作障碍的“杀手锏”。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就加工和修改的内容来看,一是看所写作文是不是明确具体;二是看是不是文从字顺;三是看是不是与常规的表达方式相似。一句话,就是看看这篇习作,别人(或者自己)是否看得懂,读得顺。如果看不懂,读不顺,就要改一改。怎么改呢?我认为朱家珑教授的“分步到位修改法”很好。具体方法是:
第一步:用自读方式。去发现自己文章中的毛病或需要完善的地方。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自己放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草稿,看看是不是读起来通顺,是不是有条理。这一步对于小学三、四年级初学写作来说尤其重要。
第二步: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或交流,合作修改或互评互改。这里的小组要由老师编组,要把优中差学生分组搭配编组,做到以优帮差促中等。
第三步:“发表”出去,在更大的范围内征求别人的意见。这是通过合作与交流,达到加工修改习作值得提倡的好做法。
四、课内外训练的有效措施
1.鼓励学生说真话。学生在习作中不说真话,满篇空话、套话,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通病,这主要是学生没有留意生活中所经历的人和事,对某些事物没有细致地观察在大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关键在于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并要养成敢于说真话的习惯,让他们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过的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要怕。如是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习作的质量才能逐步提高。
2.注意读写相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在读中不仅能积累一些好词佳句,而且能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作文指导课上,有时光凭分析、讲解一个命题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去解决写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读”与“写”相结合,不等于把读到的内容简单地照抄照搬,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学“法”,在“写”中用“法”。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不要只局限在“读”中学到的方法,要结合自己的想法,有发现,有创新。
3.注意课内外相结合。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因此,在习作指导课时,我们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书本上,要注意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总之,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教学既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内指导,又要把课内外训练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才能突出实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南郑县教研室)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习作教学
一、选材构思的有效指导
对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来说,进入作文的实际操作时,最让他们感到困难的就是选材与构思了。因为它是在一个人头脑内部进行的“暗箱操作”,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常常让他们觉得神秘莫测,无从下手。所谓选材与构思,其实就是在人的大脑内部,根据表达需要,对已经存储于脑海中的那些相似性的信息组块,进行搜索、提取、加工的过程。例如:四年级七册习作2“介绍自己的长处或本领”,就是要在大脑中搜索“自己长处”“本领”的信息组块;四年级习作3写书信,介绍自己家乡一两个有特色的内容,这就要让学生搜索自己已经了解的有关家乡的风土人情,特色物产,乡俗文化,或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使学生把这些相关信息组块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重组,相似匹配”。而这些过程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
二、习作起草的有效指导
1.言之有物。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因此要指导学生把已经勾画出轮廓的东西,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想说的话语。在表达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努力用书面文字符号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使大脑中的“轮廓图像”越清晰,说明语言表达就越准确恰当,也就基本做到了“言之有物”。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指导学生明确习作目的和具体要求等。二是要指导学生细致的观察。
2.言之有序。就是要学生把已经想好的话,怎样有顺序的写出来,哪些地方要写具体一些,哪些地方要写简略一些;哪些内容需要“润色”,利用修辞手法把它写的更具体、生动、感人;哪些地方要采用“白描”手法,简单明了。这样写出的文章大家才读得懂,否则,什么文章也毫无意义和作用。
3.言之有情。古人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作文更是如此,怎样才能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表达出真情实感来呢?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尽量让学生写贴近儿童生活的事物;二是要尽量让学生写他们熟悉的事物;三是要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感受。
三、修改加工的有效指导
修改和加工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习作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突破写作障碍的“杀手锏”。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就加工和修改的内容来看,一是看所写作文是不是明确具体;二是看是不是文从字顺;三是看是不是与常规的表达方式相似。一句话,就是看看这篇习作,别人(或者自己)是否看得懂,读得顺。如果看不懂,读不顺,就要改一改。怎么改呢?我认为朱家珑教授的“分步到位修改法”很好。具体方法是:
第一步:用自读方式。去发现自己文章中的毛病或需要完善的地方。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自己放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草稿,看看是不是读起来通顺,是不是有条理。这一步对于小学三、四年级初学写作来说尤其重要。
第二步: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或交流,合作修改或互评互改。这里的小组要由老师编组,要把优中差学生分组搭配编组,做到以优帮差促中等。
第三步:“发表”出去,在更大的范围内征求别人的意见。这是通过合作与交流,达到加工修改习作值得提倡的好做法。
四、课内外训练的有效措施
1.鼓励学生说真话。学生在习作中不说真话,满篇空话、套话,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通病,这主要是学生没有留意生活中所经历的人和事,对某些事物没有细致地观察在大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关键在于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并要养成敢于说真话的习惯,让他们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过的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要怕。如是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习作的质量才能逐步提高。
2.注意读写相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在读中不仅能积累一些好词佳句,而且能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作文指导课上,有时光凭分析、讲解一个命题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去解决写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读”与“写”相结合,不等于把读到的内容简单地照抄照搬,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学“法”,在“写”中用“法”。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不要只局限在“读”中学到的方法,要结合自己的想法,有发现,有创新。
3.注意课内外相结合。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因此,在习作指导课时,我们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书本上,要注意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总之,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教学既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内指导,又要把课内外训练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才能突出实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南郑县教研室)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