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气囊小肠镜对不同年龄人群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eme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人群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和胃肠外科因OGIB行DBE检查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小于或等于40岁)86例,中年组(41~59岁)81例,老年组(大于或等于60岁)49例,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DBE的病变检出情况.结果 青年组憩室-小肠重复畸形和克罗恩病的检出率分别为37.2%(32/86)和15.1%(13/86),明显高于中年组[16.0%(13/81)和9.9%(8/81),均P<0.01]和老年组[10.2%(5/49)和0/49,均P<0.01];但其肿瘤检出率(12.8%,11/86)则明显低于中年组(30.9%,25/81)和老年组(22.4%,11/49)(均P<0.01).3组患者DBE检查的诊断率分别为83.7%(72/86)、87.7%(71/81)和81.6%(4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1/86)、2.5%(2/81)和2.0%(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OGIB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各年龄人群.不同年龄人群OGIB病因具有各自特点,应根据这些特点制订有效的诊治策略。

其他文献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LRRC)是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影像学技术、新辅助治疗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直肠癌术后仍有高达10%的局部复发率.对于LRRC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只能延长约1年的生存时间.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盆腔重建和手术并发症的处理不断完善,LRRC再次手术的治愈率也得到提高.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LRRC的治疗关键,本文将对LRRC的手术治疗进展
肛门坠胀是肛肠科的常见病,由于其病因复杂,包括盆底疝、直肠炎、子宫后位、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证、前列腺炎、腰椎间盘突出甚至内分泌紊乱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坠胀不适,因此,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难度.在所有的病因之中,盆底疝与其关系十分密切,也是临床上经常容易忽视的问题。
期刊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各项新的诊断技术的开展,胃肠道肿瘤的发现率逐年提高,但内镜治疗整体水平和地区差异仍然较大。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胃肠道肿瘤的内镜治疗水平、促进内镜切除新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开展。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的2013上海国际消化内镜研讨会暨第六届中日ESD高峰论坛于4月5—7日在上海如期举行。会议
期刊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前瞻性入组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金双歧组、畅美组和联合组(金双歧联合畅美),每组各20例.分别予以金双歧2.0 g口服、2次/d,畅美1.0 g口服、3次/d,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疗程为24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内镜分级评
目的 分析评价《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载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方法 以“万方数据库”为依据,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引文分析法对《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2011年所刊载的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载文数、被引论文数、被引频次、被引年代分布及被引时差、被引作者及引证作者、引证期刊分布等.结果 在1442篇刊载论文中,共有392篇论文被引用,平均被引率为27.18%,共被引998次.单篇平均被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间质瘤(GIST)完全切除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48例完全切除术后的GIST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组织芯片为载体,检测Ki-67、E-cadherin、MMP7、CD44、nm23、P53、Survivin、Cyclin D1、COX-2和VEGF共10个生物指标,研究其表达与GIST完全切除术后复
患者男,55岁.因"左上腹部隐痛1月余"于2010年5月13日入院,胃镜活检诊断"胃窦部黏膜内癌".AFP25.29)、CEA和肝肾功能检测正常,全腹CT和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于6月9日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探查:肝胆胰脾无异常;胃窦部可触及直径约1.5 cm结节,未突破浆膜层;横结肠中段可触及4 cm×3 cm×3 cm孤立结节,未突破浆膜,致肠腔轻度狭窄,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
期刊
骶前大出血是直肠癌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0%~9.4%[1].出血量在300~7800 ml之间[2].可分为骶前静脉丛和骶椎椎体静脉丛出血两种类型,具有发生突然、进程凶险、处理困难、后果严重等特点,死亡率可达4.3%[3].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止血方法往往效果甚微.因此,骶前大出血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期刊
随着吻合器的广泛应用,手工缝合在胃肠道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已明显减少.但由于存在意外出血、组织水肿、吻合器吻合失败、吻合口出血、吻合口张力过大等情况,仍有不少患者需在手术过程中采用手工缝合[1].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在近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8种胃肠肿瘤手术过程中的特殊缝合方法,有效解决了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缝合困难情况,现介绍如下。
期刊
本研究采用NimbleGen启动子区域CpG岛芯片.对9株胃癌细胞株和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的DNA进行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检测,筛选出胃癌高甲基化基因作为候选的胃癌诊断和预警标志物。然后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分别在58例胃癌患者(术前和术后)、46例胃癌癌前病变(不典型性增生、肠化生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30名健康人的血清标本中验证,并对候选标志物分子做临床病理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