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我国建筑产业中应用较为广泛,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混凝土生产和施工已经成为建筑行业技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建筑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也是施工质量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阐述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可控性。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可控制分析
Abstract: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China is more extensive, the building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ion project. At present, the concret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subject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y technology building concern. Quality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is a complex dynamic process, is also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ical quality contro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problem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ontrollability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ncrete; contro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4
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各环节中较為重要的一环,也是比较的特殊的施工环节。与其它建筑材料不同的是,混凝土的生产场地就是建筑施工现场,由于施工现场复杂性及多变性的特点,影响了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施工技术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建筑工程质量作为工程项目的核心,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运行。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工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及混凝土的使用成本,使建筑企业实现工程质量和利润的双重收益。
一、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中,混凝土施工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较为特殊的环节之一,混凝土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进行的。施工现场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混凝土质量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增大了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对于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由于配合比例不当、搅拌不均匀、原材料计量不准等原因造成混凝土局部结构疏松,形成蜂窝状空隙。
(2)由于拆模是混凝土表面遭到破坏、模板拼接不严、混凝土失水过多、局部漏浆、振捣不实等原因所造成的混凝土表面缺浆及部分麻点、凹坑,形成粗糙面。
(3)由于混凝土砂浆分离、离析、严重跑浆、振捣不实等原因造成混凝土内部结构形成较大空隙和钢筋外露。
(4)由于收缩、沉降、温度应力、施工技术等因素导致混凝土内部形成垂直或水平的松散夹层。
二、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2、1混凝土的配合比例
混凝土的配合比例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第一要素,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应该满足施工技术的要求,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强度。在科学部门所配出来的配合比例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施工的现况,当施工现场的运输设备、气温等发生了变化之时,应该根据变化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例。
2、2混凝土的和易性
和易性,指的是混凝土在搅拌时的粘聚性、流动性、保水性等性能的综合。如果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就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或者振捣不实。只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才便于振实,不会发生离析的现象。
2、、3振捣过程
混凝土在浇筑时有没有经过充分的振捣,是影响混凝土最终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浇筑时振捣不良引起混凝土内部出现蜂窝、孔洞等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施工单位要重视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时应该由专业的人员,采取专业的操作来进行。
2、4施工人员
作为施工的操作者和指挥者,施工人员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和质量管理体系。为了问题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还应该从技术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来约束有关的部门和人员,最终用人员的素质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混凝土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漏筋
混凝土中的一些钢筋裸露在外面甚至全部钢筋赤裸裸地外露,这是混凝土质量问题的一个表现,它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浇筑构件在设计时,设计得不恰当使钢筋过密,而在浇筑混凝土时又缺乏足够的保护层,使得钢筋只能紧靠住模,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当的基础之上捣振不恰当,人为地造成的钢筋移位、变形等从而产生了钢筋的外漏。
3.2 麻面和蜂窝
混凝土的另一个质量问题表现为混凝土的局部出现砂浆少、酥松、石子多、石子与石子之间形成空隙好像蜂窝状的窟窿,并且局部表面出现缺浆、麻点和许多小凹坑、形成租糙的表面但没有钢筋裸露在外等现象。根据一些调研发现,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混凝土在搅拌的过程中不均匀或者是时间不充分,使得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2)混凝土的各原材料之间配合比例不恰当,使得砂子和石子等的比例不均,砂子不足而石子较多。(3)在下料超过两米的时候,没有及时地串筒甚至没有串筒,从而使得砂浆和石子之间离析。
3.3 混凝土的强度欠缺,均质性差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同一批次的混凝土的强度没有预期的强度或者设计时的强度强,它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混凝土的配比度不准,而在操作中随意地乱加水,使得比灰度增高。(2)在终凝后的养护不够充分,再加之混凝土的制作本身就存在问题。(3)原材料中水泥存放的时间太长或者存放的地点太过潮湿,从而使得水泥的粘凝功能受损,而在掺和量中,使用的比例不当。
3.4 出现孔和洞
在混凝土终凝后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体积较大的空隙,从而出现孔洞的情形,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砂浆分离、石子堆积成堆、严重的跑浆却未及时地进行捣振。(2)在一些钢筋的预埋处或者较密集的地方,混凝土的下料被搁住了而未发现或者发现了却视而不见,却在未捣振的情况下继续地往上层浇筑混凝土。
四、混凝土施工技术可控性分析
1.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混凝土浇筑技术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施工环节,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浇筑按照自然流淌、水平封层、持续推移、斜向分段、一次到顶等施工流程进行。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应将原材料进行充分搅拌,浇筑过程中杜绝向混凝土中添加水分,如混凝土的质量不符合施工要求,应立即组织重新搅拌。混凝土浇筑施工应在初凝前进行,若浇筑过程中出现初凝现象,须将混凝土进行再次的强力搅拌,使混凝土恢复适宜施工作业的流动性。若浇筑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需严格控制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通常控制在2米以内。为防止混凝土裂縫的产生,应准确把握混凝土施工的分层厚度,上下分层的浇筑时间间隔须控制在初凝时间内。由于混凝土施工是施工现场作业,因此要注意气象温度及天气变化对混凝土施工的影响,避免在气温变化较大情况下进行混凝土浇筑。
2.混凝土振捣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为保证混凝土振捣施工的全面性和安全性,应在混凝土坡顶、坡中和坡角进行三道振捣。保证振捣器插入点的均匀,可采用行列式进行振捣器的均匀移动,避免漏振捣。混凝土拌合物振捣施工的方式主要有斜向振捣和垂直振捣两种。斜向振捣是指混凝土坡面与振捣器成40~50度斜角进行振捣;垂直振捣是指混凝土坡面与振捣器呈直角进行振捣。为实现理想的振捣效果,振捣棒插入混凝土表面应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并严格控制振捣器插入混凝土表面的深度和振捣器移动的间距,通常振捣器插入混凝土表面的深度应控制在50 mm内,振捣器移动的间距则应控制在400mm左右。混凝土振捣结束后须在终凝前对其表面进行抹平。
3.混凝土养护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的水化反应,会使混凝土凝结、硬化。为避免混凝土凝结,缩短其硬化时间,需采取一定的养护措施使水泥充分水化。进行混凝土养护的方法通常为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定期洒水处理,使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避免因风干、暴晒、干燥、寒冷等因素造成混凝土裂缝。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为保证如期交工,通常忽略混凝土养护这一重要环节,影响了混凝土施工整体质量。在混凝土施工时,气候温度的不同决定了养护起始时间的不同。若施工时最高气温大于25摄氏度,须在浇筑施工完成后6h进行洒水养护处理;若施工时最高气温小于25℃,须在浇筑施工完成后12 h进行洒水养护处理;对于干硬性混凝土材料,须在浇筑结束后立即进行洒水养护。不同水泥材料所需要的洒水时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普通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搅拌制成的混凝土要求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d,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要求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 d。
4.混凝土强度质量控制策略
混凝土强度是影响建筑整体强度、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是建筑工程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检验标准的必检指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其强度指标,通过质量实验,合理确定材料配合比,保证所拌制的混凝土符合质量要求、施工要求及技术指标。相关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或地方的混凝土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作业,如发现错配、少配或漏配的混凝土材料应进行立即重新配置。因砂石含水量对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有一定影响,在混凝土实际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对砂石含水量进行预先测定,并根据数据结果进行材料用量的调整,提出符合施工要求、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置方案。同时,现场施工人员应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强度和质量控制,若发现材料不符合混凝土生产及施工要求,应及时制定调整方案,确保对混凝土强度的控制和质量保障。
5混凝土钢筋的把握
当浇灌混凝土时,要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和位置正确,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适当减小石子的粒径,从而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而对浇灌高度超过2m时,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控制,以防止离析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
总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是影响建筑主体质量的关键因素,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施工,应严格遵循施工规范中明确的各项规定进行质量控制,混凝土的养护应按照施工作业标准执行,确保工程质量,使建筑企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争取更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章兴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8).
[2]徐伟强.试析建筑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0(30).
[3] 周宇红.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 民营科技. 2011(08)
[4] 魏娜,王锐.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4)
[5] 高海峰.浅谈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的功能及施工技术[J]. 民营科技. 2011(04)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可控制分析
Abstract: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China is more extensive, the building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ion project. At present, the concret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subject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y technology building concern. Quality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is a complex dynamic process, is also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ical quality contro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problem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ontrollability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ncrete; contro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4
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各环节中较為重要的一环,也是比较的特殊的施工环节。与其它建筑材料不同的是,混凝土的生产场地就是建筑施工现场,由于施工现场复杂性及多变性的特点,影响了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施工技术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建筑工程质量作为工程项目的核心,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运行。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工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及混凝土的使用成本,使建筑企业实现工程质量和利润的双重收益。
一、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中,混凝土施工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较为特殊的环节之一,混凝土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进行的。施工现场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混凝土质量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增大了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对于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由于配合比例不当、搅拌不均匀、原材料计量不准等原因造成混凝土局部结构疏松,形成蜂窝状空隙。
(2)由于拆模是混凝土表面遭到破坏、模板拼接不严、混凝土失水过多、局部漏浆、振捣不实等原因所造成的混凝土表面缺浆及部分麻点、凹坑,形成粗糙面。
(3)由于混凝土砂浆分离、离析、严重跑浆、振捣不实等原因造成混凝土内部结构形成较大空隙和钢筋外露。
(4)由于收缩、沉降、温度应力、施工技术等因素导致混凝土内部形成垂直或水平的松散夹层。
二、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2、1混凝土的配合比例
混凝土的配合比例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第一要素,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应该满足施工技术的要求,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强度。在科学部门所配出来的配合比例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施工的现况,当施工现场的运输设备、气温等发生了变化之时,应该根据变化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例。
2、2混凝土的和易性
和易性,指的是混凝土在搅拌时的粘聚性、流动性、保水性等性能的综合。如果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就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或者振捣不实。只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才便于振实,不会发生离析的现象。
2、、3振捣过程
混凝土在浇筑时有没有经过充分的振捣,是影响混凝土最终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浇筑时振捣不良引起混凝土内部出现蜂窝、孔洞等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施工单位要重视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时应该由专业的人员,采取专业的操作来进行。
2、4施工人员
作为施工的操作者和指挥者,施工人员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和质量管理体系。为了问题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还应该从技术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来约束有关的部门和人员,最终用人员的素质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混凝土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漏筋
混凝土中的一些钢筋裸露在外面甚至全部钢筋赤裸裸地外露,这是混凝土质量问题的一个表现,它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浇筑构件在设计时,设计得不恰当使钢筋过密,而在浇筑混凝土时又缺乏足够的保护层,使得钢筋只能紧靠住模,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当的基础之上捣振不恰当,人为地造成的钢筋移位、变形等从而产生了钢筋的外漏。
3.2 麻面和蜂窝
混凝土的另一个质量问题表现为混凝土的局部出现砂浆少、酥松、石子多、石子与石子之间形成空隙好像蜂窝状的窟窿,并且局部表面出现缺浆、麻点和许多小凹坑、形成租糙的表面但没有钢筋裸露在外等现象。根据一些调研发现,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混凝土在搅拌的过程中不均匀或者是时间不充分,使得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2)混凝土的各原材料之间配合比例不恰当,使得砂子和石子等的比例不均,砂子不足而石子较多。(3)在下料超过两米的时候,没有及时地串筒甚至没有串筒,从而使得砂浆和石子之间离析。
3.3 混凝土的强度欠缺,均质性差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同一批次的混凝土的强度没有预期的强度或者设计时的强度强,它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混凝土的配比度不准,而在操作中随意地乱加水,使得比灰度增高。(2)在终凝后的养护不够充分,再加之混凝土的制作本身就存在问题。(3)原材料中水泥存放的时间太长或者存放的地点太过潮湿,从而使得水泥的粘凝功能受损,而在掺和量中,使用的比例不当。
3.4 出现孔和洞
在混凝土终凝后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体积较大的空隙,从而出现孔洞的情形,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砂浆分离、石子堆积成堆、严重的跑浆却未及时地进行捣振。(2)在一些钢筋的预埋处或者较密集的地方,混凝土的下料被搁住了而未发现或者发现了却视而不见,却在未捣振的情况下继续地往上层浇筑混凝土。
四、混凝土施工技术可控性分析
1.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混凝土浇筑技术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施工环节,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浇筑按照自然流淌、水平封层、持续推移、斜向分段、一次到顶等施工流程进行。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应将原材料进行充分搅拌,浇筑过程中杜绝向混凝土中添加水分,如混凝土的质量不符合施工要求,应立即组织重新搅拌。混凝土浇筑施工应在初凝前进行,若浇筑过程中出现初凝现象,须将混凝土进行再次的强力搅拌,使混凝土恢复适宜施工作业的流动性。若浇筑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需严格控制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通常控制在2米以内。为防止混凝土裂縫的产生,应准确把握混凝土施工的分层厚度,上下分层的浇筑时间间隔须控制在初凝时间内。由于混凝土施工是施工现场作业,因此要注意气象温度及天气变化对混凝土施工的影响,避免在气温变化较大情况下进行混凝土浇筑。
2.混凝土振捣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为保证混凝土振捣施工的全面性和安全性,应在混凝土坡顶、坡中和坡角进行三道振捣。保证振捣器插入点的均匀,可采用行列式进行振捣器的均匀移动,避免漏振捣。混凝土拌合物振捣施工的方式主要有斜向振捣和垂直振捣两种。斜向振捣是指混凝土坡面与振捣器成40~50度斜角进行振捣;垂直振捣是指混凝土坡面与振捣器呈直角进行振捣。为实现理想的振捣效果,振捣棒插入混凝土表面应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并严格控制振捣器插入混凝土表面的深度和振捣器移动的间距,通常振捣器插入混凝土表面的深度应控制在50 mm内,振捣器移动的间距则应控制在400mm左右。混凝土振捣结束后须在终凝前对其表面进行抹平。
3.混凝土养护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的水化反应,会使混凝土凝结、硬化。为避免混凝土凝结,缩短其硬化时间,需采取一定的养护措施使水泥充分水化。进行混凝土养护的方法通常为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定期洒水处理,使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避免因风干、暴晒、干燥、寒冷等因素造成混凝土裂缝。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为保证如期交工,通常忽略混凝土养护这一重要环节,影响了混凝土施工整体质量。在混凝土施工时,气候温度的不同决定了养护起始时间的不同。若施工时最高气温大于25摄氏度,须在浇筑施工完成后6h进行洒水养护处理;若施工时最高气温小于25℃,须在浇筑施工完成后12 h进行洒水养护处理;对于干硬性混凝土材料,须在浇筑结束后立即进行洒水养护。不同水泥材料所需要的洒水时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普通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搅拌制成的混凝土要求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d,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要求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 d。
4.混凝土强度质量控制策略
混凝土强度是影响建筑整体强度、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是建筑工程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检验标准的必检指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其强度指标,通过质量实验,合理确定材料配合比,保证所拌制的混凝土符合质量要求、施工要求及技术指标。相关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或地方的混凝土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作业,如发现错配、少配或漏配的混凝土材料应进行立即重新配置。因砂石含水量对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有一定影响,在混凝土实际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对砂石含水量进行预先测定,并根据数据结果进行材料用量的调整,提出符合施工要求、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置方案。同时,现场施工人员应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强度和质量控制,若发现材料不符合混凝土生产及施工要求,应及时制定调整方案,确保对混凝土强度的控制和质量保障。
5混凝土钢筋的把握
当浇灌混凝土时,要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和位置正确,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适当减小石子的粒径,从而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而对浇灌高度超过2m时,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控制,以防止离析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
总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是影响建筑主体质量的关键因素,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施工,应严格遵循施工规范中明确的各项规定进行质量控制,混凝土的养护应按照施工作业标准执行,确保工程质量,使建筑企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争取更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章兴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8).
[2]徐伟强.试析建筑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0(30).
[3] 周宇红.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 民营科技. 2011(08)
[4] 魏娜,王锐.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4)
[5] 高海峰.浅谈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的功能及施工技术[J]. 民营科技.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