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
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在语文的学习中张扬自我的个性,不断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让语文
教学感受人文的雨露,播下人文的种子,打好学生的人文底色。
关键词:董存瑞 课后 反思
星期一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教室准备我的
第一节课。教学内容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了上好
这节课,我周日下午整整忙乎了半天:准备电影《董存瑞》
的资料;重新设计板书和导语;又在家反复试讲了好几遍,
直到自认为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才“罢口”。
工作第三个年头了。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自己早已由当初那个初次登上讲台紧张得面红耳赤的小姑
娘成长为一名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都较为成熟的青年教师。
我满怀自信地走进教室。没想到,随着“丁铃铃”的
上课铃响,校长和主任走进了教室,她们来听推门课。对
我这个从未教过五年级的青年教师,她们的态度还是比较
谨慎的。我暗自庆幸自己昨天精心备课,但对于上好这节
课实在没有把握,只在心中祈求少两个插嘴和唱反调的,
少两个“个色”的问题。
一节课接近尾声了,总的来说进行得还比较顺利:顺
利完成导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说得头头是道;聚精会
神地观看电影片段……听课的校长和主任脸上也不断露出
满意的笑容。我心中窃喜,正要长舒一口气。忽然,“多多”(因
问题提得多而得名)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小脸涨得通红,
跪在椅子上高喊着:“老师,老师!书上错了!”我心里“咯
噔”一下,心想:还是高兴得太早了。这个小机灵,什么
问题都问得出来,要是他提出一个问题把我问得下不来台
该怎么办?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可转念一想,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
呼声。孩子有不同意见,不正是他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
表现吗?这个冷水可泼不得。想到这,我亲切地对“多多”说:
“你能发现课本中的问题,真好!快把你发现的问题说给
大家听!”“书上说‘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这句话错了。
刚才我看电影,发现董存瑞身材并不高,是个矮个子士兵,
不是‘巨人’,所以我认为书上错了。”他一口气说完,
睁着大眼睛望着我。好问题!我心中暗暗赞叹。我观察了
一下其他同学,有的似乎认为这不是问题,没有提出的必要;
有的试图给他一个答案,可又不知说什么;有的则陷入了
深深的思考。
“书上到底错没错呢?请大家找一找答案。”沉寂了
片刻,教室里开始出现小声议论的声音。忽然,李欣站了
起来,大声说:“老师,书上没错,可能是电影上错了。
也许董存瑞本来身材很高,但演董存瑞的演员个子太矮
了!”多有趣的回答!“我反对!”张子亮大声说,“就
是身材再高也不可能像巨人呀!”教室里有不少同学在点
头表示同意这个看法。这时,一直没有发言的“小博士”
王玉宁站了起来,以他特有的不慌不忙的语调解释说:“老
师,我认为这里所说的‘董存瑞像个巨人一样挺立着’不
是说董存瑞的身材高大,而是形象高大,品格高尚,他为
了胜利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你看,书中还写道‘董
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
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这种为了胜利甘于牺牲自
己的高大形象不就是巨人吗?”他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热烈
的掌声,这掌声足以说明一切。
看到他们能自主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我感到非常欣慰。学生们也在这种主动、自觉的气氛中学
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最后,一节课在同学们有感情的
朗读声中结束了。
在我们小学课本中,描写英雄人物的文章不少。但是,
学生的生活毕竟离那段峥嵘岁月太远了,对于英雄人物的
下转76 页
作者简介:肖保伶,女,(1977年1 月—),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曾获海淀区自主课题案例评选一等奖;全国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三等奖;北师大(版)基础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录像评奖活动一等奖;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园丁奖。
上接71 页
崇拜仅停留在表层。在本节课中,由于有了“多多”的“个
色”问题,我的教学方案不得不随之改变。值得庆幸的是,
在全体师生共同解决这个“个色”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
对于英雄人物的理解层层深入,很好地弥补了对革命历史
知识的匮乏。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但处理得当,一样能达
到历史课所能达到的教育目的。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是艺术家,让学生在有
限的一节课的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探求知识,
哪怕他们对权威的课本说“不”。在这节课中,我最担心
的“个色”问题在一节课临近尾声的时候还是不可避免地
被提出来了。我很庆幸当时没有为了順利完成任务和在校
领导面前不出差错掐断这根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导
火索。
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从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更不是
说教课。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品味能力。
在本课中,学生的问题恰恰涉及到了这一点。董存瑞的“高”
•7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不是高在他的身高,而是高在他的品质的“高贵”“高洁”。
课文借用中国文字中的一字多义现象,巧妙地将董存瑞那
种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大形象呈现在读者面
前,而不是干巴巴地空喊“董存瑞伟大”口号。“先进人
物本身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教科书。”他们的言论、行为、
活动、事迹能促使学生群起模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对英雄人格的赞美。对董存瑞到底“高”还是“不高”
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把探究问题答
案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董存瑞在个
人生命和革命胜利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次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
朝鲜人民永远怀念他。学生们在阅读中深深感受到了董存
瑞的伟大,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儿童的声音。突发事
件处理得当,可以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责任编辑 紫兰)
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在语文的学习中张扬自我的个性,不断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让语文
教学感受人文的雨露,播下人文的种子,打好学生的人文底色。
关键词:董存瑞 课后 反思
星期一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教室准备我的
第一节课。教学内容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了上好
这节课,我周日下午整整忙乎了半天:准备电影《董存瑞》
的资料;重新设计板书和导语;又在家反复试讲了好几遍,
直到自认为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才“罢口”。
工作第三个年头了。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自己早已由当初那个初次登上讲台紧张得面红耳赤的小姑
娘成长为一名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都较为成熟的青年教师。
我满怀自信地走进教室。没想到,随着“丁铃铃”的
上课铃响,校长和主任走进了教室,她们来听推门课。对
我这个从未教过五年级的青年教师,她们的态度还是比较
谨慎的。我暗自庆幸自己昨天精心备课,但对于上好这节
课实在没有把握,只在心中祈求少两个插嘴和唱反调的,
少两个“个色”的问题。
一节课接近尾声了,总的来说进行得还比较顺利:顺
利完成导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说得头头是道;聚精会
神地观看电影片段……听课的校长和主任脸上也不断露出
满意的笑容。我心中窃喜,正要长舒一口气。忽然,“多多”(因
问题提得多而得名)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小脸涨得通红,
跪在椅子上高喊着:“老师,老师!书上错了!”我心里“咯
噔”一下,心想:还是高兴得太早了。这个小机灵,什么
问题都问得出来,要是他提出一个问题把我问得下不来台
该怎么办?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可转念一想,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
呼声。孩子有不同意见,不正是他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
表现吗?这个冷水可泼不得。想到这,我亲切地对“多多”说:
“你能发现课本中的问题,真好!快把你发现的问题说给
大家听!”“书上说‘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这句话错了。
刚才我看电影,发现董存瑞身材并不高,是个矮个子士兵,
不是‘巨人’,所以我认为书上错了。”他一口气说完,
睁着大眼睛望着我。好问题!我心中暗暗赞叹。我观察了
一下其他同学,有的似乎认为这不是问题,没有提出的必要;
有的试图给他一个答案,可又不知说什么;有的则陷入了
深深的思考。
“书上到底错没错呢?请大家找一找答案。”沉寂了
片刻,教室里开始出现小声议论的声音。忽然,李欣站了
起来,大声说:“老师,书上没错,可能是电影上错了。
也许董存瑞本来身材很高,但演董存瑞的演员个子太矮
了!”多有趣的回答!“我反对!”张子亮大声说,“就
是身材再高也不可能像巨人呀!”教室里有不少同学在点
头表示同意这个看法。这时,一直没有发言的“小博士”
王玉宁站了起来,以他特有的不慌不忙的语调解释说:“老
师,我认为这里所说的‘董存瑞像个巨人一样挺立着’不
是说董存瑞的身材高大,而是形象高大,品格高尚,他为
了胜利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你看,书中还写道‘董
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
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这种为了胜利甘于牺牲自
己的高大形象不就是巨人吗?”他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热烈
的掌声,这掌声足以说明一切。
看到他们能自主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我感到非常欣慰。学生们也在这种主动、自觉的气氛中学
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最后,一节课在同学们有感情的
朗读声中结束了。
在我们小学课本中,描写英雄人物的文章不少。但是,
学生的生活毕竟离那段峥嵘岁月太远了,对于英雄人物的
下转76 页
作者简介:肖保伶,女,(1977年1 月—),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曾获海淀区自主课题案例评选一等奖;全国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三等奖;北师大(版)基础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录像评奖活动一等奖;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园丁奖。
上接71 页
崇拜仅停留在表层。在本节课中,由于有了“多多”的“个
色”问题,我的教学方案不得不随之改变。值得庆幸的是,
在全体师生共同解决这个“个色”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
对于英雄人物的理解层层深入,很好地弥补了对革命历史
知识的匮乏。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但处理得当,一样能达
到历史课所能达到的教育目的。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是艺术家,让学生在有
限的一节课的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探求知识,
哪怕他们对权威的课本说“不”。在这节课中,我最担心
的“个色”问题在一节课临近尾声的时候还是不可避免地
被提出来了。我很庆幸当时没有为了順利完成任务和在校
领导面前不出差错掐断这根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导
火索。
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从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更不是
说教课。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品味能力。
在本课中,学生的问题恰恰涉及到了这一点。董存瑞的“高”
•7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不是高在他的身高,而是高在他的品质的“高贵”“高洁”。
课文借用中国文字中的一字多义现象,巧妙地将董存瑞那
种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大形象呈现在读者面
前,而不是干巴巴地空喊“董存瑞伟大”口号。“先进人
物本身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教科书。”他们的言论、行为、
活动、事迹能促使学生群起模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对英雄人格的赞美。对董存瑞到底“高”还是“不高”
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把探究问题答
案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董存瑞在个
人生命和革命胜利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次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
朝鲜人民永远怀念他。学生们在阅读中深深感受到了董存
瑞的伟大,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儿童的声音。突发事
件处理得当,可以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责任编辑 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