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与救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524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欲望与救赎—影像修辞学视角下的金基德电影研究》(201401016)的研究成果。
  摘 要:作为韩国电影导演中的异数金基德,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春夏秋冬又一春》、《雏妓》、《坏小子》、《漂流欲室》等,在电影中运用富含意蕴的长镜头、黑灰色调、丰富的镜头隐喻传达出金基德导演对社会边缘人始终如一的关注与同情。把金基德的电影放在影像修辞视角下,通过剖析金基德电影中的技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对比修辞、色彩的偏重修辞、画面的喻意修辞等方面探寻其电影中欲望与救赎的主题内涵。本文从金基德电影中的基本修辞艺术特色的聚焦表达入手,通过单一镜头的直观表达与组合镜头的极致呈现聚焦边缘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从而总结出如何通过镜头的调动与艺术层面的展现深刻传达出导演的电影情怀。其电影中传达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寓言性质的故事主体,主要就是通过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的。同时,这些意象构建能够体现出欲望与救赎的主题。通过研究电影修辞,一方面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创作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好电影,给我国正在转型的电影市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影修辞;金基德;意象
  作者简介:孟晓晴,(1988-),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2013级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
  一、基本修辞艺术特色的聚焦表达
  电影基本修辞艺术的研究建立在对电影技术层面的探讨,通过对镜头的调度、画面色调的掌握等探讨出影片的主题与意义。尤其对像金基德这样展现人物心境的导演来说,更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单一镜头的直观表达
  电影是运动的镜头组合而成,而单一镜头则是画面的暂时停止,从而刻意关注单一镜头的直观表达。金基德电影中无处不在的长镜头与特写镜头从细微之处表露导演的人文情怀。
  在《坏小子》中,社会小混混亨吉爱慕美丽的大学生森华,亨吉感觉自己配不上森华,浴室就设计陷害森华卖淫还债。虽然最后亨吉与森华平等地在一起了,但却以开流动的“服务站”为生,当森华与工人在车上做爱时,亨吉坐在海边的木头上抽烟,从亨吉开始点上烟一直吸到剩有烟蒂,导演用这样的一个特写长镜头,把亨吉那种心疼森华但却无能为力的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凸出人物内心矛盾纠结同时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还有精神的麻木与心理上的随波逐流。而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亨吉与森华的“流动服务站”驶向远方的长镜头,正是用这种开放式的画面结束影片,传达出导演对边缘人物命运的担忧与同情。长镜头不仅有刻意问询的内涵,同时也具有诗意流动的东方色彩。《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对水中的寺庙进行了很多长镜头的刻画,尤其春夏到来之时,水漫过寺门,春水的流动,加上画面中柳枝、春花的点缀,整个画面呈现出春意盎然与生机勃勃之态,象征着万物生命的开始,也是小和尚种下命运轮回的恶果的开始。这样诗意流动的长镜头,已经脱离叙事的模式,更多的展示是一种情感意蕴的表达。
  2、组合镜头的极致呈现
  除了单一镜头的直观表达外,组合镜头的对比呈现都是为了影片的主旨服务。尤其是镜头之间的对比组合,声音与色彩的偏重,黑色光影的极致呈现。
  《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小和尚春天对动物的虐待,以及冬天他成长为中年和尚时回到寺庙,虔心修佛,又收养了被遗弃的男婴。这些相似的生命轮回的镜头对比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电影主题—欲望与救赎的因果轮回。
  在金基德电影中,人物的对白稀少,尤其是女性人物几乎很少开口说话。甚至有时候金基德会直接剥夺人物的说话权利。《坏小子》中声带有损的亨吉,《漂流欲室》中哑女等,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不仅没有削弱欲望与救赎的这一主题,甚至更凸出了人物在尊严践踏之时的心境和与世隔绝的灵魂救赎。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受到社会等级秩序的压迫和非人的虐待之后,通过反抗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决绝报复,从而达到欲望的张扬与精神的救赎。
  二、寓意修辞艺术特色的多重表达
  在《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中,李显杰说到,在“单镜语”中,其表现形态多是镜头语言,主要探讨的是修辞功能与镜头技术上的关联性。而“喻意”“幻构”等修辞格却没有明显的电影技术性,而更多是对影片的整体意象的揭示和建构。
  1、人与动物的寓意建构
  电影修辞是直观影像的呈现,它的“比喻”更多是借助画面中出现的相似物引发的具体联想而不是词语意义上的想象性联想。例如,通过水包裹的水中沙渚隐喻人物想通过物理的隔绝达到内心的安全感,就像回到母亲的子宫里一样。“喻意”修辞是电影中最自由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通过单一镜头探寻其象征意义,還可以通过组合镜头和对比镜头的多种方式寻找其整体的意象建构,更可以通过贯穿影片始终的动植物意象进行阐释。
  1.1鱼:欲望载体
  金基德的电影中随处可见鱼的状态或是关于鱼的图腾。这些鱼的形态不仅仅是本身所表达的构建意义,更多的是与主人公的命运密切,尤其是不能自主命运的女性群体,她们与鱼的寓意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漂流欲室》中的哑女,在水边经营供游客垂钓的生意,因为自身的身体缺陷,再加上经常受到无良游客的猥亵。内心受到很大的心理创伤。哑女看到水缸里的金鱼自由自在的样子,内心的不平衡使得她电死了这些鱼。《雏妓》中贞花养的金鱼,其实是贞花的精神象征,而当贞花被野狗大叔强奸时,浴缸里的鱼也倾倒在地上,奄奄一息。这些鱼的生存状态能够映射出女性被束缚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同时把女性通过无言反抗来达到的情感救赎通过鱼的象征意义表达出来。
  不仅仅是真实的鱼的形态能够成为欲望载体,关于的鱼的图形或是图腾同样揭示出潜在人性背后的欲望,《收件人不详中》昌古与母亲生活在一辆废弃的汽车上,汽车的顶上绘着的大片绚丽的鱼群图形,这种好像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把控着昌古的悲剧命运。这个黑人的儿子在自己灰暗的人生最后终于像鱼群一样死的炫彩夺目。   1.2狗:困顿人生
  昌古的一生就是如狗的一生,金基德导演很巧妙的通过母亲情人是屠狗人的职业角色引出昌古如狗的人生。母亲情人对昌古的身体虐待与精神上的讽刺挖苦以及多次出现惨绝人寰的屠狗场景,将人物的命运与狗的境地放在同一空间下,反衬出昌古悲惨的命运。同时,在收狗时,昌古都是钻进狗笼子里,狗笼子的狭小空间使得人必须蜷缩到狗笼子里,在影片中,人也如同狗一样没有尊严的生活,不能自主自己的命运。揭示出边缘人物受到的社会压迫与精神压抑,这种想要反抗的欲望最终导致肉体的消亡,精神的毁灭。边缘人物这种必然的悲剧命运正是影片中所要传达出的人生反抗精神。
  1.3蛇:解脱精神
  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蛇的形象多次出现。青年和尚在迎接女孩的路上,看到两条蛇在交合,这时的蛇是欲望的化身,蛇的交合为青年和尚与女孩跨越理智肆意纠缠在一起的前兆,同时也是青年和尚心底渐起的尘世欲念。这种情感欲念在青年和尚回归佛寺时得到暂时安宁。老和尚在送走青年和尚后选择坐化,在一个唯美锋利的长镜头下展现出老和尚坐化的场景,一条灵蛇从水中飘然游过。当中年和尚重回寺庙,推开寺庙门时,一条灵蛇盘桓在佛寺一角,这条灵蛇就像是老和尚的精神化身,一直守护着心中的佛性,直到中年和尚归来,这条灵蛇才安心离去。如果说,老和尚的肉体消亡,那灵蛇就象征老和尚的灵魂继续守护着佛寺。蛇不仅仅是欲望载体,也是具有解脱精神的救赎化身。
  2、自然景物的意象表达
  电影中除了对动物与人的寓意建构做了一定的关联性的解读,同时电影中对于“水”意象、“船”意象、封闭空间的隐喻意义都有细致入微的意象表达。
  2.1水:生命隔离
  金基德擅长用水制造安全感,通过水域的物理性隔离,让边缘人物与尘世保持一定的距离,水提供给边缘人物安定的住所,也是其内心进行心理防卫的坚固堡垒。《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寺庙修建在水中央,寺庙还会跟随水流移动。这里的水域除了有隔绝的效果,还有欲念泛滥的象征。《漂流欲室》中犯罪的男人来到哑女经营的水上小屋,水域隔绝的陆地与小屋,给男人的内心提供心理意义的安全感,是男人为保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用水域形成的包围空间,一方面隔绝边缘人物与其他人交流的欲望,一方面为了凸显出在封闭空间挤压下迸发的扭曲人性。
  2.2船:容身之所
  除了水这一意象的隐喻意义外,船也有一定的寓意表达。《弓》中,老人与少女寄居在水域上的船上,女孩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船上。这里的船不仅仅是他们居住的场所,更是边缘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一旦有人想闯进他们的精神领地,老人就会用弓箭给予游客警告。《春夏秋冬又一春》中,老和尚用意念控制船的进退,以及最后老和尚在船上坐化。如果说水有隔离保护的作用,那船则是边缘人物的精神归宿。
  船不仅仅是居住的狭小领域,也是人物与外界沟通的唯一交通工具。《漂流欲室》中哑女必须用船才能把游客送到水上钓鱼台,《春夏秋冬又一春》中,老和尚和小和尚用船渡水通过寺庙与寺们的湖水。这种用船渡水的行为其实也是这些人物运动轨迹的安全输送,人物在与外界沟通时,也必然采取自己认为安全的方式。小船这种古朴简单的交通工具自然成為这些社会底层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唯一工具。
  三、金基德电影的主题表达及影像修辞学文化意义
  从影像修辞学在电影中的实践运用来看,优秀的电影中,具有创新性与趣味性的修辞格能够显示出其成熟与优势所在。好莱坞电影看似是以追求票房为主的商业电影,其实电影的镜头画面中已经渗透着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民主价值观念的思想准则。不仅仅是迎合观众的观影心理,也在加大财力物力精雕细刻的创作电影,重视镜头语言的精巧与主题意义的深化。真正优秀的电影不仅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也能传达出导演所要表达的社会主题与精神内涵。
  金基德的电影属于一定意义上的“小众电影”,其电影中的修辞运用极其深刻,但是金基德电影在韩国上映却没有引起强烈反响,甚至称金基德的电影为“情色电影”。黑色光影、长镜头、对边缘人物的刻画与表达是金基德始终如一表达的电影内容,通过对电影中影像修辞方面的研究,或许能够提高“小众电影”“文艺电影”的观众认可与接受。
  在当今的全球文化与大众文化中,要求每部电影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似乎不大可能,但是可以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拍摄具有一定内涵的“小众电影”则更为实际。但从影像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要求电影修辞的理论实践,在关注电影市场、注重接受需求的基础上追求艺术创新,则是完全必要,也是必须坚持的。
  参考文献:
  [1]蔡卫,游飞.《雕刻时光的诗人—当代亚洲电影导演艺术细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
  [3]郑殿辉.谈金基德电影的边缘镜像[J].电影文学,2011年第24期.
  [4]崔睿.金基德电影中女性形象的非宿命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其他文献
摘 要:元代著名诗歌僧楚石自小即在浙江生活,在这期间曾经在杭州、湖州、海盐生活,活动范围仅限于浙江一省,个人活动范围较小。纵观楚石一生,第一次走出浙江省,就是从他二十八岁时受英宗诏书缮写《大藏经》离开浙江北上开始的。对于楚石来讲,佛理上的通达该是最此番北游最大的收获。楚石对佛法的理解与认知,在北游过程中得到了极大加强,成功摆脱了名相的束缚,楚石从一名普通的僧人变成元叟的弟子,成为了“妙喜五世”。北
摘 要:《一觉》是鲁迅《野草》整部散文诗篇的收束,文章中青年猛士无畏牺牲、奋起反抗的战斗精神所引起作者内心的“惊觉”与自我反思,是这篇散文诗的精神所在。作者对这些青年愤怒粗暴魂灵的体认,是他一以贯之对“生”与“死”的价值意义的最好诠释,同时作者也从对现实状况与自我内心的思考中找寻到某种支撑力量和希望。  关键词:一觉;鲁迅;生命强力  作者简介:倪洁(1992.4-),女,新疆喀什人,青岛大学文学
摘 要:《离别辞:节哀》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与妻子分别之际作的诗,劝诫妻子不要悲伤。诗中大胆新颖,突兀别致的奇思妙喻让人感受到了男女之间至真至纯的完美爱情。  关键词:《离别辞:莫伤悲》;奇喻;玄学诗歌  作者简介:绳菊(1981-),女,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项目课题: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课题名称:“从柳美里的作品探究日本女性家庭观的崩溃与救赎”,课题编号:12532185。  摘 要:柳美里作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女性主义作者,其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自身经历以及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围绕家庭中的女性困境以及两性斗争展开了家庭叙事描述,柳美里不仅通过创作获得了自身的救赎,同时也为现代社会中处于家庭困境的女性打开了一扇解放自我意识的大门。柳美里特殊的“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散文历来以情叙事,以情感人,“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对散文最好的概括和诠释。杨绛先生的叙事散文《老王》更是以简洁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十分有幸观看了人大附中王君老师的教学视频,我被她不拘一格的授课方式所折服。课堂上王老师以亲切动情的语言带领着我们感受了文中老王的“活命”、杨绛的“
摘 要:内地和台湾的文化均由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华文化的支脉,而父权作为儒家文化集中表现之一,两岸对于父亲角色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然而,两岸地域自然环境不同,政治经济的差别,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程度的差别,都对文化的导向逐渐显现出相异,父权作文本土文化的核心之一,地位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本文以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和张扬的“父子三部曲” 作为比较文本,分析比较两岸电影中父权构建
47.西北大学  建筑工程系总支书记办公室。秦书记把一张毕业证书放到沈群众面前。  秦书记:祝贺你,沈群众同学,作为我们建筑工程系专业的干培生,学习成绩优良,准予毕业。这是毕业业证书。  沈群众双手接过毕业证,郑重地敬了个军礼。  秦书记笑道:还有一个好消息。我这个书记,脸上有光啊!  他从抽屉里拿出把一份调令,交到沈群众手里,道:这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的调任令。  沈群众看罢,有些吃
作者简介:于海文(1993-),女,汉族,山东威海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你对于我,就如同智慧之于哲学家,上帝之于圣徒那样。你是我最爱的,是鲜花盛开的原野上的白水仙花。我爱你,我爱你,我的心是一只玫瑰,是你的爱促使了她的开放;我的心是一片沙漠,受着你
摘 要:闺阁游戏,是管窥大观园里女性生活状态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折射着闺阁女性的生活图景。大观园内的闺阁游戏,主要囊括了三种,即游艺类、节日类、生辰类。游戏激活并增添了闺阁女性生活的趣味性,客观上生发着文化承继的功能。闺阁女性亦借助于游戏,得以追求价值实现,憧憬自由生命,诗意生活。  关键词:《红楼梦》;闺阁游戏;诗意生活;文化承继  作者简介:王燕子(1989.3-),女,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
摘 要:卞之琳的诗歌意象的或多或少都与中外诗歌或文献有内容上的关联,这里以《鱼化石》中的几个意象为例来做分析,认为该诗不论是初级意象,还是中级意象以及高级意象,都是在互动中完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卞之琳;《鱼化石》;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鱼化石》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它把含蓄的鱼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