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职业中专数学教师大都面临同一困惑:现在的中职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时常出现“一人独唱,全班齐喑”的局面,学生对数学课学习兴趣不高,甚至部分学生极度厌学,以致教学越来越难以开展,效果也越来越差,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本文中,笔者从学生自身和老师两方面,分析职业中专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的原因,然后提出将兴趣教学法引入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中专;数学教学;兴趣教学;原因;措施
一、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第一,初中至职中衔接不好,刚进入职中读书,学习、生活的环境都变了,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同学都是新的,部分学生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另外新课程职中数学一个学年要讲完四本书,教学内容较多而且进度较快,要比旧教材更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效果不好,由于中职生底子薄,学习主动性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船力,更缺少课前预习和阅读参考书的习惯,大多数学生的感觉是上课老师讲的听懂了,但是课下做练习或作业时却不知从何入手,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没有把教师所讲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仅仅是照搬照抄,机械记忆,没有对概念公式理解透彻,另外,部分学生的听课方法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是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师写板书的时候学生相应地做笔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第一,对学生的初中基础了解不够,部分初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应付升学考试,在初三年级压缩课时,赶进度,最后关头过多地进行机械的题型训练,而初三阶段被压缩的二次函数、解不等式等恰好又是学习中一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一些中职老师不了解学生初中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初中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再由于中考结束到中职开学两个多月的暑假时间,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掌握的所剩无几,教师在上课时如果没有及时巩固初中的知识,直接影响中职阶段的学习,教师没有做好初中至中职教学的衔接工作,并且加深了难度,致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中职数学难学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二,教学重结果而轻知识形成过程,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放在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上,把概念公式教给学生后,关键是通过做题目来理解和运用概念公式,但教师忽略了概念、公式的推导形成过程,学生没有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直接接受单调抽象的概念和公式,没能理解公式的含义和结构特点,只是机械的背公式、套公式,另外由于课时紧,没时间给学生介绍有关_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对问题的引入过于简单或纯数学化,使得不少学生在抽象、枯燥无味、难懂的数学式子中,逐渐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引入兴趣教学法
(一)“意义激活,目标强化”
“意义激活、目标强化”策略是从“目标导向”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学习不但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且要准确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第一,把旧知识进行局部的改造,变更原有数学对象的有关元素,产生新的数学对象,从而由旧知过渡到新知。
第二,发现知识间的共同规律,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的数学对象(要学的数学知识),实现感知。
第三,探求异同,引导学生发掘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研究范围中所具有的相同和差异,通过提问、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异同,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由此感知新知识。
第四,分解化小,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简单且为学生所熟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得出新的数学结论。
第五,穷举扩充,即教师先列举一些与新授内容相关的数学对象,这些相关的对象与新授对象通常应构成某一个整体分类,通过穷举,让学生发现当前分类的不完整性,由此发现新的数学对象的存在。
(二)“搭建阶梯、支持发展”
“搭建阶梯、支持发展”策略是从“过程发展”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含义是每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对这类内容的基础水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分别给学生搭建知识、思维和推理的阶梯。
第一,搭建知识上的阶梯,首先,复习巩固,复习与探究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逐一检查和巩固,可在探究新知前完成这一步骤,也可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阻碍时需要哪些旧知识就给予个别同学旧知识的提示和引导,其次,分散主题,即教师根据平时所掌握的学生情况,把新知识中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再次,改变顺序,即教师把教材中一些知识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作一些调整或更换,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作一些变更,使新知识的解决更能达到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搭建思维阶梯,即教师根据目标要求,或以旧引新,或步步释疑。点拨诱导,或类比启发,或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拾级努力。
第三,搭建推理的阶梯,即教师或介绍或归纳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以及推理步骤和适用范围。
通过兴趣教学法的实施,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还加深了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加强了学生的“数学化”,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得到数学文化素养的熏陶,增强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学生的数学情结、数学兴趣进一步内化和稳定,实施上述这些教学策略,也要求教师掌握的数学知识要广泛,理解要深刻,课前准备要充分。
【关键词】职业中专;数学教学;兴趣教学;原因;措施
一、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第一,初中至职中衔接不好,刚进入职中读书,学习、生活的环境都变了,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同学都是新的,部分学生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另外新课程职中数学一个学年要讲完四本书,教学内容较多而且进度较快,要比旧教材更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效果不好,由于中职生底子薄,学习主动性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船力,更缺少课前预习和阅读参考书的习惯,大多数学生的感觉是上课老师讲的听懂了,但是课下做练习或作业时却不知从何入手,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没有把教师所讲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仅仅是照搬照抄,机械记忆,没有对概念公式理解透彻,另外,部分学生的听课方法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是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师写板书的时候学生相应地做笔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第一,对学生的初中基础了解不够,部分初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应付升学考试,在初三年级压缩课时,赶进度,最后关头过多地进行机械的题型训练,而初三阶段被压缩的二次函数、解不等式等恰好又是学习中一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一些中职老师不了解学生初中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初中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再由于中考结束到中职开学两个多月的暑假时间,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掌握的所剩无几,教师在上课时如果没有及时巩固初中的知识,直接影响中职阶段的学习,教师没有做好初中至中职教学的衔接工作,并且加深了难度,致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中职数学难学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二,教学重结果而轻知识形成过程,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放在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上,把概念公式教给学生后,关键是通过做题目来理解和运用概念公式,但教师忽略了概念、公式的推导形成过程,学生没有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直接接受单调抽象的概念和公式,没能理解公式的含义和结构特点,只是机械的背公式、套公式,另外由于课时紧,没时间给学生介绍有关_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对问题的引入过于简单或纯数学化,使得不少学生在抽象、枯燥无味、难懂的数学式子中,逐渐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引入兴趣教学法
(一)“意义激活,目标强化”
“意义激活、目标强化”策略是从“目标导向”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学习不但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且要准确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第一,把旧知识进行局部的改造,变更原有数学对象的有关元素,产生新的数学对象,从而由旧知过渡到新知。
第二,发现知识间的共同规律,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的数学对象(要学的数学知识),实现感知。
第三,探求异同,引导学生发掘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研究范围中所具有的相同和差异,通过提问、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异同,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由此感知新知识。
第四,分解化小,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简单且为学生所熟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得出新的数学结论。
第五,穷举扩充,即教师先列举一些与新授内容相关的数学对象,这些相关的对象与新授对象通常应构成某一个整体分类,通过穷举,让学生发现当前分类的不完整性,由此发现新的数学对象的存在。
(二)“搭建阶梯、支持发展”
“搭建阶梯、支持发展”策略是从“过程发展”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含义是每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对这类内容的基础水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分别给学生搭建知识、思维和推理的阶梯。
第一,搭建知识上的阶梯,首先,复习巩固,复习与探究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逐一检查和巩固,可在探究新知前完成这一步骤,也可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阻碍时需要哪些旧知识就给予个别同学旧知识的提示和引导,其次,分散主题,即教师根据平时所掌握的学生情况,把新知识中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再次,改变顺序,即教师把教材中一些知识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作一些调整或更换,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作一些变更,使新知识的解决更能达到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搭建思维阶梯,即教师根据目标要求,或以旧引新,或步步释疑。点拨诱导,或类比启发,或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拾级努力。
第三,搭建推理的阶梯,即教师或介绍或归纳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以及推理步骤和适用范围。
通过兴趣教学法的实施,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还加深了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加强了学生的“数学化”,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得到数学文化素养的熏陶,增强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学生的数学情结、数学兴趣进一步内化和稳定,实施上述这些教学策略,也要求教师掌握的数学知识要广泛,理解要深刻,课前准备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