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羌寨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还是不搬,大地震所导致的村落迁徙,对于许多羌族人来说也许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但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几年前,四川茂县牛尾巴沟羌寨从沟里迁到岷江边上。重建的房子,已不是平顶相连的堡垒,而是其他地区常见的人字形船头尖顶房。由于气候改变以及与外界交流的频繁,寨子里说羌语、穿羌族长袍的人越来越少。
  今天,在岷江下游支流龙溪乡的5000余羌民,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汶川大地震导致该乡大多数房屋垮塌,生存环境恶劣。6月中旬,天气预报有暴雨。龙溪乡各村为避免暴雨导致泥石流,从山里临时转移到靠近棉篪镇的板桥村地界。
  近千顶帐篷搭建在岷江和通往都江堰的快速路之间。
  他们将何去何从?
  
  葬礼上的释比
  
  6月30日21时,四川省汶川县城某小区门口。
  
  今年的虫草比往年翻了一番。除了虫草,山上还有贝母、雪莲花和羊肚菌。
  杨俊清的家就在巴夺寨村口。3条溪在他家门口交汇成龙溪。
  回到寨子,杨俊清喝了3两酒。他的父亲和姐夫住在帐篷里。6月17日全乡临时搬迁,两人决定留下来喂猪。
  杨俊清没在帐篷里睡,而是走进自己的房子。老婆带着两个孩子都在安置点的帐篷里。这座房子是2005年他亲手盖的。大地震后,房子裂了口子,已是危房。房顶上逢年过节祭神的祭祀塔垮了。羌族寨子里每家都有这样的祭祀塔。杨俊清说,房子里的情景有些恐怖。
  杨俊清在大堂的沙发睡下,对面的墙上挂着他四处表演释比活动的演出证牌,正中是2006年阿坝州给他的声乐大赛青年组优秀奖荣誉证书。
  在巴夺寨寨口,有一块刻有“释比文化传承地”的碑,是2006年汶川县县政府立的。和龙溪乡其他释比一样,杨俊清也在汶川县萝卜寨表演过。那里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
  杨俊清的外公是释比,姨弟是释比, 舅舅也是释比。
  据杨俊清回忆,小时候,他外公和舅舅去成都演出,带上他。外界对释比的关注,让他感到很自豪。不过,他们姊弟4人,也只有他最关注释比文化。2年前杨俊清的外公去世,他认了朱老释比做老师。
  在萝卜寨表演,杨俊清每月可以拿到800块。2年前他外公没有去世前,就在那里演出。大地震中,萝卜寨几乎彻底震垮。
  当夜2点多,余震将杨俊清从梦中惊醒,只好跑到外面的帐篷去睡。
  
  大地震中的阿尔村
  
  这两年,乡里采虫草的人越来越少。养羊人家把羊赶到海拔高的山上草場,留几个老人照顾,到秋天才赶下来。外出打工的虽不多,但壮劳力会去龙溪沟的小水电站打工,一个月五六百元。
  和汶川其他村庄一样,龙溪乡是成都的蔬菜供应基地。1998年后,乡里就以种菜为主,主要是白菜和莲花白。全年就一个菜季——4月谷雨过后,犁地、打平、打沟、上肥、铺地膜,直到6月底,要忙活3个月。每亩菜运到成都差不多可以卖三四千块。错过了菜季,一年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就没了。
  闲时,大家会聚到太阳比较足的几户人家房顶吹牛,摆龙门阵。秋季丰收,全寨人在房顶晒粮食,一起跳锅庄,对歌。
  大地震前,杨俊清家的白菜已经种上,地震后改种土豆,地膜也没有撤。6月底他回家时,他家的土豆明显比弟弟家的小。那些种莲花白的人家就更惨了。路不通,卖不出去,也没人去收,菜全烂在地里。从进龙溪沟的第一块田开始,村村如是。
  大地震当日,杨俊清正在山里采羊肚菌。这天他收获不错,3小时里就已采到三四斤。这种菌在街上很好卖,七八斤生菌晒成1斤菌干,可以卖到600多块。
  他已经采了近10天。每次都是当天来回。在龙溪乡,采羊肚菌的日子和采虫草相差约半个月。
  大地震发生时,他在山梁上。起初他并没在意。在龙溪乡,地震不算新鲜事,一般都是晃几下就过去。可这次不同,地晃得越来越厉害,大山裂开口子一张一合。
  杨俊清赶紧双腿跪地,手掌合十,向所在山的山神和地神磕头,也被称为“龙神祷告”。山神似乎并不领情。余震小一点时,他停止磕头,坐下来抽烟,直到把带来的一盒烟全部抽完。
  抽完烟,他决定下山。
  下山路上杨俊清遇到来寻他的媳妇。从媳妇那里,他得知自己在阿尔小学上学的两个孩子都没事。走到村口,太阳还没落山。村子里哭闹声一片,烟尘弥漫。很多人躲在龙溪边上叩头求神。
  有人对杨俊清说:你要挺住。他的大哥杨俊峰进沟修阿尔小学的引水池,大地震时山垮了,石头把整个池子都埋了。
  天黑后,杨俊清叫了几个胆大的,和他进沟子去“抢”尸体。几个人刚摸到杨俊峰的尸体,突然余震,山又开始垮,几个人吓得跑回去。第二次,尸体还是“抢”出来了。
  按习俗,杨俊峰属于“凶死”。
  旁边的人对杨俊清说,明晚把尸体烧掉。杨说不行,要避免疫情,要立即烧掉。现场只留下不到7个人,负责焚烧尸体。亲属都不叫来,大姐、三弟一家没有参加,父母也没参加。
  杨俊清找姨弟朱金龙做法事,过程不过5分钟。接下来是烧尸体,这晚雨很大,到凌晨3点多才烧干净。他穿的用的,也在旁边烧了。灰埋起来,用石头堆成坟包。
  折腾一夜,杨俊清从山上带回来的羊肚菌也不知道哪儿去了。
  按阿尔村的习俗,老年人一般分开,各自和一个子女过。一个子女供养两个老人的情况很少。杨俊清的父亲本来和单身的大哥一起,母亲和三弟一起。大地震当晚,父亲就和杨俊清一家住帐篷。
  寨子口那个祭祀塔也垮了,白色的塔尖朝上,落在田里,没有人管。过年时,那本来是全寨人一起祭拜天神的地方。
  雨一直在下。
  大地震过后,村里组织壮劳力,用了3天把到乡里的山路勉强打通,但只能过人,车和拖拉机依然过不去。很快,解放军进村救援,要求各家把狗集中打死,防止疫情。在村里,杨俊清是村团委书记。他带头把家里的狗和亲戚家的狗领去打死。
  杨俊清和周围3家人住在一个帐篷里。
  再过三四天,从乡街上回来的一个小伙子给杨俊清带来通知。通知上说,请他和其他两个释比传承人朱金龙和余正国去北京演出。
  这场演出地震前已安排好。管吃管住,每天还给100块补贴。
  杨俊清决定去,一是为了感恩,二是为了申报羌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月24日,3人徒步3个多小时到乡里,打座机叫县文体局过来接。
  
  帐篷寨落
  
  7月1日,太阳下山,朱亮吉和十几个突击队员一块到烧烤摊吃烤猪肉。
  朱亮吉是杨俊清大姐杨俊珍的孩子,是下一代里最大的孩子。
  烧烤摊就在龙溪乡灾民临时安置点入口处,旁边是油盐酱醋的小摊。安置点在汶川县城往都江堰的道旁,是板桥村的地界。这条路直通龙溪乡政府的临时办公点,由几个蒙古包组成。路两旁都是帐篷,住着龙溪乡5000多名灾民。
  这天中午,突击队清理帐篷村寨前后两条沟的淤泥,尤其是公路那两个厕所旁的沟子。前两天下大雨,沟里有不少淤泥。这些突击队员年龄都不大,也就十七八岁。朱亮吉是他们的头。
  岷江边上的气温比山里热许多。杨俊清的母亲,和村里其他的老人一样,仍旧穿着羌人特有的长袍。
  杨俊清回家时,杨俊珍正在绣第二双鞋垫。她的长发几乎到腰。这里的女人一般都把头发留长,每次梳头会把掉的头发攒起来,到街上去换各种颜色的线。两三个月的头发换的线够做一双鞋垫。朱亮吉刚好一年需要4双鞋垫。
  挑花刺绣是羌族传统手工艺的主要组成部分,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其中,挑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各寨子各有自己的风格。在龙溪乡,每个村子的刺绣样式就不一样。朱亮吉一眼就能分辨出哪双鞋垫或者衣服花边是阿尔村的,可是要说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他妈妈也说不清楚。
  搬迁到安置点后,几乎每家帐篷里的女主人都开始刺绣。杨俊珍是在到安置点第三天才开始的,不过她做得很快。头一双鞋垫给朱亮吉做的,只用了1个星期,格子花纹缝得密密麻麻。
  朱亮吉很快就要走了。7月1日这天有人从街上带话给他,说7月6日威州中学的学生去成都复课。在龙溪乡,他算乡里数一数二的好学生。
  朱亮吉和他的突击队员都是羌族,都能说羌话。龙溪乡的大部分孩子还能说羌语。他们汉话、羌话混着一起说。沟子外能说羌语的地方就不多了。
  朱亮吉的大妹妹也有一件浅蓝色的志愿者背心。她从来不会拿起针线来绣花。
  往年,这是村里女人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喂猪、种地、收拾家务够忙一整天;只能在农休时刺绣,一双鞋垫可能要两三个月才能做出来。可现在,好手只要5天就能完活。
  孩子有去深圳或广东其他地方读书的,家长就让孩子把绣好的鞋垫、拖鞋、袋子拿去做礼物。也有想做好了拿去卖的。这几年一直有背包客到阿尔村旅游,他们都会买。现在还没有人到安置点来收购,但他们相信有人会来买。
  朱亮吉的小妹妹是阿尔小学羌语儿童合唱团的成员,6月1日已经被接到深圳念书去了。大妹妹本来在桑坪中学念初中,现在还没有复课的消息。
  能够继续上学,朱亮吉就踏实了。他给自己的目标是过两年报考四川大学,将来当医生。他对释比文化没什么兴趣。
  
  搬还是不搬?
  
  6月底杨俊清从北京回来,直接进了帐篷。次日他去给家神上了三炷香,告知天神和地神搬家的事情。家里没男人,走时也没有跟家神告别。
  按习俗,寨子里每户人家主事的男人在搬家时要跟家里的主神通告。隔壁垮坡村60岁的老释比杨贵生,搬家时给家神点了9炷香,还祷告道:“祖老先人,因为5·12地震,房子倒塌了,路垮了,我们不能在家住了,我们得离开你们。祖老先人,祖老先人,无论走到哪里,你们都要来保佑我们……”
  敬完神,杨俊清到大哥坟前烧香,说自己地震后去北京表演,没有陪他,很抱歉。
  这次搬家虽是临时避险,但龙溪乡很多百姓不想回去。阿尔村有句老话说,穷不离猪。在这里,人离开猪,就等于没有肉吃,因此猪不用来卖,而是一家人一年的荤菜。但杨俊清和很多村里人把猪卖了。一般家里会养2到4头猪,每年过年时杀掉,挂在房梁上做腊肉。有的家把腊肉也卖了。
  7月4日晚,乡里几千人把龙溪乡政府围了两个小时。原因是村里有人传乡里要村民搬回去搞自救。据说,几天前俄布村有个村干部跟乡里吼道:我把家神都请下来了,让我搬回去,我现在就跳岷江。
  葬礼次日,杨俊清从山上坐车下来。杨俊清忽然说,搬吧,不住这里了。
  这位释比文化的传承人也不愿意在山上的羌寨里住下去了。
其他文献
在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中国不是世界经济风险之源,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中国经济增速尽管放缓,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名列前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指出,实际上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在扩大。“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只有7%左右,但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是4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增量是4万亿元人民币;而去年中国经济总量63.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7%,增
儿子10岁了,雖然不经常溺床,但时不时会来个水漫金山。我们没有怀疑他的泌尿系统有问题,也从不责骂他,相信随着他的年龄增大,溺床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以前父母对溺床的孩子横加责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床单和被子难洗,没有洗衣机,也没有多套可供换洗的被套和床单,因生活的艰辛所积累的愤懑,常被孩子的溺床事件点燃。而孩子愈是被打,愈是在潜意识中留下对抗的指令:再尿一次!再尿它一次!  催眠大师埃里克森曾经治愈
德云社十周年庆典上,有一个特别安排的三人相声《朋友之间》,郭德纲、于谦一起调侃身边另一位人高马大的胖子。三人熟稔且默契。这个胖子很容易被记住,他长得比郭德纲还急还胖,郭德纲曾评价这位搭档的特点是“嘴下不留情”。那之后他专心说书,与德云社各立码头。  胖子名叫王玥波,是郭德纲来北京时的第一个捧哏搭档,他有个更本行的身份——说评书。如今已是北京评书领军人物的王玥波与师傅、北京评书传承人的连丽如先生一起
十八大以来,中共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上进行了纠偏和微调。  先是在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对干部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八条改进意见。随后不久,2014年1月,中共中央又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   “应该说,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干部选拔方式和标准又做出了更加细化的规定。
10月12日,是重庆大学的90周年校庆。作为给校庆献礼的一部分,重庆大学博物馆于校庆盛典的5天前,即10月7日正式开馆。当天,校领导和文博、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一同见证了这个新的高校博物馆开馆。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白云涛是开馆活动的出席者之一,展览的前言也由他撰写。这块红底白字的前言板上写道:“重庆大学博物馆今天展出的这些展品在当时或只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具,或只是专注宗教祭祀的礼器。但在历史的演进过
(资料图片)安徽五河县农忙的民众。图/新华  我1949年秋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德国文学专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1951年秋开学不久,我随全校人文、社科院系的师生一起,参加了历时两个月又29天的皖北和平土改。当时,我在日记中对这段经历作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多年以来,我一直怀着一个心愿,要将我的土改日记整理出来。在60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完成了这件工作。赴五河  1951
森林城市实景图。  10月的午后,馬来西亚温柔的阳光穿过郁郁葱葱的椰树林,照射在错落有致、挂满植被的绿色墙体上。  这正是位于马来西亚南部海岸的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从2013年拿下项目用地,到填海建岛,再到现在的森林与海洋环绕、花园系统与垂直绿化辉映的“城市”,碧桂园用了六年的时间。  森林城市定位为一个国际产城项目,其未来目标是建造一个未来的梦想之城,而这个梦想早前曾被其多次公开描述——“(希望
创业,本来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而今则成为一种潮流。  从宏观上来看我们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来解决就业、推动转型升级;而从微观上讲,创新需要有大量的技术储备,有良好的转移体系,有一定的产业周期,并不那么容易。而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变化固然拉低了创业的门槛,但也意味着可以同样参与竞争的人多了,大量看似模式创新的创业其实很容易被复制。  更重要的,创业梦想要与坚硬的现实对接。开始阶段的风光并不会改变创业艰难的
只要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的岗位都存在发生职务犯罪的风险,传统意义上的高风险行业和岗位正逐渐淡化。职务犯罪的新领域、新情况都在出现    看到自己办公桌上陆续汇集来引起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的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厅长宋寒松感到欣慰。  一年前,宋寒松从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厅副厅长调任到职务犯罪预防厅任厅长。曾在渎职侵权一线工作过宋寒松深知,研究职务犯罪防治对策,比在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官网发布消息称,该中心原主任、中国当代历史专家、历史与政治学名誉教授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中文名马若德)因病于2月10日逝世。  麦克法夸尔1930年出生于英国贵族世家,曾在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后在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从事中国研究,1955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开始为《每日电讯报》、《星期日电讯报》、BBC“全景电视台”等机构报道中国新闻。  1960年,麦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