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我认为“悟”与“度”对每天疲于奔命的高三师生尤为重要,因为复习课只有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的过程,才能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并内化为能力.一年来,笔者一直关注高三复习课的动态生成,本文将从创设情境巧设问题、设疑激趣激发主动性、引导思路优化方法、变式深化提升思维四个方面,论述复习课堂应该如何让学生的思维飞跃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灵动性.
[关键词] 问题情境 灵动色彩 变式思维
进入高三,无论学生和老师,面对家长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总是会随时提醒自己:时间紧迫,要只争朝夕,所以,教师脑子想的是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提高了,自己的教学也就不那么注意艺术,而是津津乐道于这种解题方法,那种解题规律.学生不停地做题,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更多的问题思考,导致生搬硬套,简单重复,机械模仿.这种紧张、过密、盲目的操作,使学生身心产生疲劳,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兴趣,抑制智力的发展,甚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一个字,教师与学生都感觉“累”。所以我认为对高三学生来说,如果师生能互相看到彼此的思维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有些重点难点问题能一唱三叹,多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的数学课堂将会更加有效,富有灵动色彩。本文将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个人对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动态生成的探索,让复习课充满灵动色彩,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学习,以求教于同行。
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从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我觉得设置情境,巧设问题是不错的尝试.我在高三复习课中常以“知识链”为主线,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中体现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然后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对话,从中调动学生的“情商”。如在高三复习课中,我执教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整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练习
求函数的最小值。追问:若区间分别是[-1,0]和[-1,2]最值会是怎样呢?
(二)例题分析
例1: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图像开口向上,对称轴方程为,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易得
变式1:已知函数的最小值为-2,求的值。(题目刚板书出来,学生马上反映出令上式等于值-2,然后 得出或的值,我对此同学表杨了一番,接着拿出另一个问题)
变式2:求上式中的最大值。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否作出其函数图像,此时学生开始议论起来,并作出图像,然后我拿了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从图形中很容易观察出最大值为,答案已出来,有同学说前一题也可以通过图形得到并阐述了他的想法,其实是直线与的函数图象相交时的值。我观察了班级的情况,看着同学们那种得意洋洋的样子,于是我接着又问,同学们对此题还有其它的想法吗?有位同学站起来了说“老师,你的变式(2)中,此时实数只有一个且”,我表杨了这位同学,并追问如果最小值是2,学生马上反映出不存在这样的实数.看着同学对知识渴望的样子,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若函数在恒大于等于-2,求实数的取值范围.通过与的函数图像,即的函数图像在直线上方部分时,的取值范围。最后我对刚才的讨论及解答过程进行总结:此题本质上是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问题,通过自己的设计及变式讨论,里面其蕴涵分段函数中的求值,解不等式等问题.并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另一类问题:若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是否在最值中存在最小的值.能否出一道题目给自己的同桌去思考。)
例2:求函数的最大值为4,求实数的值。
例3:求函数在区间的最小值。
例4:求函数在区间的最大值为3,求实数的值。
本片段中,例题以问题为中心,例题1中“搭桥铺路”、逐步引伸,原题是二次函数最值问题,通过变式涉及了分段函数的求值和解不等式,涉及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课前练习的3个问题是“定轴定区间”,例题中分了几类“定区间动轴”“动区间定轴”,通过一道问题的变式、体现知识类比,迁移引伸,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数学思维。
2.设疑激趣,主动求知
“疑为思维之始,学之端”。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疑是思维的动力,通过解疑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兴趣是学生质疑的源动力,也是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的重要保证。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疑问并产生“愿问其详”的心情的时候,教师去点拨、去启发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我觉得应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在复习《基本不等式》一课中,我曾出了这样的问题,求函数的最小值。
学生很容易想到的方法:
方法一:求(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方法二:求导数方法。完成此题后,有同学说能否将此题改一下,求函数的最小值。
此题为学生所编,同学们很自然想到刚才那道题的解法,于是我们共同做起来,正解过半时,此同学意识到与前一题其实是同一种类型,他改变主意了,要将式中的“4”改成“3”,于是我把他的想法板在另一边,完成他的第一种想法。带着一种成功的喜悦,表扬了该同学,接着带着疑问的眼神扫视了一下全班,刚才我已解决他的一个问题,他的另一个问题留给同学们,题目是你出的,你能解决吗?此是同学们思考起来了,并在不停地讨论。在同学中我发现有一位同学还是按刚才的思考方式进行解答。求,并要该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下面有同学说此方法不对,取不到等号。通过大家检验确实无实数解.那是不是题目出错了。又同学说利用“耐克符号”图像,其他也赞同,也有部分同学有些惊呀!对呀,我怎么没想到。此是我让学生讲解了他的解答过程,令,则原函数化为,利用其函数在为单调增函数,所以当时,即时有最小值,其最小值为,解答完后,又有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于是我让她大声地说出了她的想法,能否再改一下,改为求函数的最小值。好呀!大家一起想一想,此题会有最小值吗?,通过等价变换,此题与前面都不一样中间是减号,那怎么办呢?过了一会,有同学说这个函数是单调增函数,我马上表扬了她,并让她阐述了她的理由,确实如此。令,则原函数化为在为单调增函数,当时,即时取最小值.经过同学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最后进行了总结。此题是否可以出成这样,求函数的最小值。学生已意识到要分类讨论,刚才的问题有一个通法就是利用导数方法求最值。其实这类问题可归纳为,当,类似函数的图像,这类曲线函数图像的右支可以形象的看成著名品牌“Nike”的标志,所以通常把函数叫做“Nike函数”。本片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层次的启发情境系列,在启疑、导思、探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兴趣盎然。确实,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就应积极创造问题情境,提出疑问,设置陷阱,使学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来点燃学生思维之火花,激发学生思维之兴趣。就象学生在日记中写的那样“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这种情怀,将是他枯燥的高三生活的调节剂。
3.引导思路,优化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要使教学的气氛热烈活跃,学生的情绪生动亢奋,参与意识更强烈,就要展开并激发其思维,使学生的思路紧跟着课堂而流动。在高三的复习课中要充分展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归纳、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并在发现中优化方法。
如:在复习《等差、等比数列性质》时,出了一道高考题,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30,前项和为100,则它的前项和为多少?部分同学第一反应就是“设首项,设公差”然后利用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列方程组求解,此方法思路常规,难度较大,看到同学解出来,已花了不少时间。于是我引导同学一起重新审题,本题中的条件与待求均与的“首项和公差”无关,而只与其“前项和”有关,我们能否从“”的结构特点入手呢?此时有同学反映,可以设前项和,可以通过联立方程解出,整个解题过程简单明了,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途径.这时我又开始引导学生,再观察题目,题材中涉及到三个符号“”、“”和“”,从题目的条件的整体角度看,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学生马上想到教材课后习题中,等差数列列前项和记为,则,,……也成等差数列,利用该性质解此题,无疑是一种快捷的方法。这时候又有同学在下面说起来,他说:“我有更好的办法,只要令立刻可由”不错,这种解法借助本题是选择题,依据“极端化原理”轻松获解。
只有让学生经历了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导、知识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想到一个突破常规思维、构思奇异的想法,并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知识,起到很好的创新教育作用。
4.变式深化,提升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为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提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就数学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恰当地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一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在高三复习《三角变换》这一节中,我选择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做为思考切入点。
(08年浙江卷理8)若则的值是
解法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直接求出和,再求出
解法2:找到同角关系,将原式两边平方,利用技巧,将已知条件进行转化为关于的方程 解得
解法3:利用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联系,充分利用数量积及向量共线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
设,,,
则 (为与的夹角)
与线由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得 所以
解法4:与不等式的联系,利用柯西不等式)=5,
由已知,上述不等式当且仅当 所以
解法5:利用三角恒等变换(辅角公式)
(其中)
∴(其中)
所以
解法6:由函数的最小值恰好是,再利用导数解最值且恰好是极小值处
令,则
所以
这题初看三角变换求值问题,细细品味这道题在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解析几何、不等式等知识的交汇点上设计的,思维开放度很高,解法多样,通过一题多解,有机地把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解析几何等知识网络串联。
再如:在高三复习《空间的垂直关系》一节中,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
例题:已知底面是矩形,且面,求证:面
变式1:在本例中,连结BD,当矩形满足什么条件时,BDPC
变式2:在本例中,M,N分别是AB,PC的中点,若PA=AD,求证:MN面
变式3:若将条件设为“底面是矩形,为正三角形,且平面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1)试问直线MN与平面是否仍然垂直?(2)证明:面面
通过这几个变式问题的设计,将空间的垂直关系联系在一起,将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的判定和性质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题多解”在高三的复习课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出多种解法,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不同的思路上展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一题多变”, 在高三的复习课教学中,在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善于抓住一个数学问题进行探讨、推广和引申,力求在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延伸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题一解”是培养学生收敛性思维的一种综合归纳的思维方式.即学生做了同一知识点的许多习题后,加以梳理、归纳、提炼、异中求同,揭开不同习题的表面现象,挖掘其本质的结构,以达到应用数学知识的变通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从而使学生脱离“题海”,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平等、合作、民主,是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对高三的同学来说,也许我们无法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我们却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也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让他们感受课堂的快乐。只有学生课堂上思维灵动性的体现,才会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问题、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中,从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同时教师也须理解自己的职业使命,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性作用,将学生一步步引向正确的方向,做到真正的“度” 与“悟”。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透视及思考》,《数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
[3]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学》,学苑出版社 1999年9月.
[4]《2010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0年8月.
[5]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
[关键词] 问题情境 灵动色彩 变式思维
进入高三,无论学生和老师,面对家长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总是会随时提醒自己:时间紧迫,要只争朝夕,所以,教师脑子想的是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提高了,自己的教学也就不那么注意艺术,而是津津乐道于这种解题方法,那种解题规律.学生不停地做题,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更多的问题思考,导致生搬硬套,简单重复,机械模仿.这种紧张、过密、盲目的操作,使学生身心产生疲劳,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兴趣,抑制智力的发展,甚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一个字,教师与学生都感觉“累”。所以我认为对高三学生来说,如果师生能互相看到彼此的思维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有些重点难点问题能一唱三叹,多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的数学课堂将会更加有效,富有灵动色彩。本文将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个人对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动态生成的探索,让复习课充满灵动色彩,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学习,以求教于同行。
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从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我觉得设置情境,巧设问题是不错的尝试.我在高三复习课中常以“知识链”为主线,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中体现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然后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对话,从中调动学生的“情商”。如在高三复习课中,我执教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整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练习
求函数的最小值。追问:若区间分别是[-1,0]和[-1,2]最值会是怎样呢?
(二)例题分析
例1: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图像开口向上,对称轴方程为,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易得
变式1:已知函数的最小值为-2,求的值。(题目刚板书出来,学生马上反映出令上式等于值-2,然后 得出或的值,我对此同学表杨了一番,接着拿出另一个问题)
变式2:求上式中的最大值。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否作出其函数图像,此时学生开始议论起来,并作出图像,然后我拿了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从图形中很容易观察出最大值为,答案已出来,有同学说前一题也可以通过图形得到并阐述了他的想法,其实是直线与的函数图象相交时的值。我观察了班级的情况,看着同学们那种得意洋洋的样子,于是我接着又问,同学们对此题还有其它的想法吗?有位同学站起来了说“老师,你的变式(2)中,此时实数只有一个且”,我表杨了这位同学,并追问如果最小值是2,学生马上反映出不存在这样的实数.看着同学对知识渴望的样子,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若函数在恒大于等于-2,求实数的取值范围.通过与的函数图像,即的函数图像在直线上方部分时,的取值范围。最后我对刚才的讨论及解答过程进行总结:此题本质上是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问题,通过自己的设计及变式讨论,里面其蕴涵分段函数中的求值,解不等式等问题.并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另一类问题:若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是否在最值中存在最小的值.能否出一道题目给自己的同桌去思考。)
例2:求函数的最大值为4,求实数的值。
例3:求函数在区间的最小值。
例4:求函数在区间的最大值为3,求实数的值。
本片段中,例题以问题为中心,例题1中“搭桥铺路”、逐步引伸,原题是二次函数最值问题,通过变式涉及了分段函数的求值和解不等式,涉及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课前练习的3个问题是“定轴定区间”,例题中分了几类“定区间动轴”“动区间定轴”,通过一道问题的变式、体现知识类比,迁移引伸,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数学思维。
2.设疑激趣,主动求知
“疑为思维之始,学之端”。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疑是思维的动力,通过解疑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兴趣是学生质疑的源动力,也是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的重要保证。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疑问并产生“愿问其详”的心情的时候,教师去点拨、去启发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我觉得应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在复习《基本不等式》一课中,我曾出了这样的问题,求函数的最小值。
学生很容易想到的方法:
方法一:求(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方法二:求导数方法。完成此题后,有同学说能否将此题改一下,求函数的最小值。
此题为学生所编,同学们很自然想到刚才那道题的解法,于是我们共同做起来,正解过半时,此同学意识到与前一题其实是同一种类型,他改变主意了,要将式中的“4”改成“3”,于是我把他的想法板在另一边,完成他的第一种想法。带着一种成功的喜悦,表扬了该同学,接着带着疑问的眼神扫视了一下全班,刚才我已解决他的一个问题,他的另一个问题留给同学们,题目是你出的,你能解决吗?此是同学们思考起来了,并在不停地讨论。在同学中我发现有一位同学还是按刚才的思考方式进行解答。求,并要该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下面有同学说此方法不对,取不到等号。通过大家检验确实无实数解.那是不是题目出错了。又同学说利用“耐克符号”图像,其他也赞同,也有部分同学有些惊呀!对呀,我怎么没想到。此是我让学生讲解了他的解答过程,令,则原函数化为,利用其函数在为单调增函数,所以当时,即时有最小值,其最小值为,解答完后,又有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于是我让她大声地说出了她的想法,能否再改一下,改为求函数的最小值。好呀!大家一起想一想,此题会有最小值吗?,通过等价变换,此题与前面都不一样中间是减号,那怎么办呢?过了一会,有同学说这个函数是单调增函数,我马上表扬了她,并让她阐述了她的理由,确实如此。令,则原函数化为在为单调增函数,当时,即时取最小值.经过同学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最后进行了总结。此题是否可以出成这样,求函数的最小值。学生已意识到要分类讨论,刚才的问题有一个通法就是利用导数方法求最值。其实这类问题可归纳为,当,类似函数的图像,这类曲线函数图像的右支可以形象的看成著名品牌“Nike”的标志,所以通常把函数叫做“Nike函数”。本片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层次的启发情境系列,在启疑、导思、探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兴趣盎然。确实,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就应积极创造问题情境,提出疑问,设置陷阱,使学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来点燃学生思维之火花,激发学生思维之兴趣。就象学生在日记中写的那样“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这种情怀,将是他枯燥的高三生活的调节剂。
3.引导思路,优化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要使教学的气氛热烈活跃,学生的情绪生动亢奋,参与意识更强烈,就要展开并激发其思维,使学生的思路紧跟着课堂而流动。在高三的复习课中要充分展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归纳、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并在发现中优化方法。
如:在复习《等差、等比数列性质》时,出了一道高考题,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30,前项和为100,则它的前项和为多少?部分同学第一反应就是“设首项,设公差”然后利用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列方程组求解,此方法思路常规,难度较大,看到同学解出来,已花了不少时间。于是我引导同学一起重新审题,本题中的条件与待求均与的“首项和公差”无关,而只与其“前项和”有关,我们能否从“”的结构特点入手呢?此时有同学反映,可以设前项和,可以通过联立方程解出,整个解题过程简单明了,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途径.这时我又开始引导学生,再观察题目,题材中涉及到三个符号“”、“”和“”,从题目的条件的整体角度看,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学生马上想到教材课后习题中,等差数列列前项和记为,则,,……也成等差数列,利用该性质解此题,无疑是一种快捷的方法。这时候又有同学在下面说起来,他说:“我有更好的办法,只要令立刻可由”不错,这种解法借助本题是选择题,依据“极端化原理”轻松获解。
只有让学生经历了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导、知识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想到一个突破常规思维、构思奇异的想法,并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知识,起到很好的创新教育作用。
4.变式深化,提升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为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提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就数学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恰当地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一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在高三复习《三角变换》这一节中,我选择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做为思考切入点。
(08年浙江卷理8)若则的值是
解法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直接求出和,再求出
解法2:找到同角关系,将原式两边平方,利用技巧,将已知条件进行转化为关于的方程 解得
解法3:利用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联系,充分利用数量积及向量共线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
设,,,
则 (为与的夹角)
与线由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得 所以
解法4:与不等式的联系,利用柯西不等式)=5,
由已知,上述不等式当且仅当 所以
解法5:利用三角恒等变换(辅角公式)
(其中)
∴(其中)
所以
解法6:由函数的最小值恰好是,再利用导数解最值且恰好是极小值处
令,则
所以
这题初看三角变换求值问题,细细品味这道题在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解析几何、不等式等知识的交汇点上设计的,思维开放度很高,解法多样,通过一题多解,有机地把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解析几何等知识网络串联。
再如:在高三复习《空间的垂直关系》一节中,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
例题:已知底面是矩形,且面,求证:面
变式1:在本例中,连结BD,当矩形满足什么条件时,BDPC
变式2:在本例中,M,N分别是AB,PC的中点,若PA=AD,求证:MN面
变式3:若将条件设为“底面是矩形,为正三角形,且平面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1)试问直线MN与平面是否仍然垂直?(2)证明:面面
通过这几个变式问题的设计,将空间的垂直关系联系在一起,将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的判定和性质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题多解”在高三的复习课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出多种解法,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不同的思路上展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一题多变”, 在高三的复习课教学中,在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善于抓住一个数学问题进行探讨、推广和引申,力求在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延伸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题一解”是培养学生收敛性思维的一种综合归纳的思维方式.即学生做了同一知识点的许多习题后,加以梳理、归纳、提炼、异中求同,揭开不同习题的表面现象,挖掘其本质的结构,以达到应用数学知识的变通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从而使学生脱离“题海”,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平等、合作、民主,是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对高三的同学来说,也许我们无法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我们却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也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让他们感受课堂的快乐。只有学生课堂上思维灵动性的体现,才会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问题、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中,从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同时教师也须理解自己的职业使命,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性作用,将学生一步步引向正确的方向,做到真正的“度” 与“悟”。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透视及思考》,《数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6期.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
[3]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学》,学苑出版社 1999年9月.
[4]《2010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0年8月.
[5]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