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的发展,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系统发展。当然,这一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在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科学发展观规范着当代人的发展的内容,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人的发展的具体表达。
[关键词] 人的属性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念阐释
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的发展,是人在活动中形成及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系统发展。作为一个系统,人的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构成人的发展的结构,人的物质、精神和交往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发展系统的功能。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的发展系统的三个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系统,其中任何一种属性都不能代替其他两种属性。人的发展要求人的系统要素的整体发展代替单个要素的发展,强调以人与自然、个体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系统整体发展。其中,自然属性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称为劳动性;社会属性集中体现在人与他人(包括他者、群体和集体)的关系中;精神属性主要体现于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产生人的属性的各种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各自独立的,它们共同形成于人类的实践、交往和意识活动中。人首先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而存在,其次才是作为一种类主体,作为一种社会属性的人的类主体而存在。相应的,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次才表现为一种类主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向性与外向性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向内表现为人通过向人的心灵深处寻求价值,寻求自我,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而获得发展。人的发展向外则表现为人在追求对世界的认识,在对世界的实践中而实现价值,获得发展。人的内向结构是指人的精神属性,人的外向结构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和自我的关系是以人生目的不断变迁为标志而表现出来的目标的持续实现与超越。它作为人的内向发展,体现了人的精神需要不断提升和满足的过程,它是人的发展的目的,在人的发展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人的外向发展是以人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标志而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与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外向发展的能力在处理人与自然、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人的外向发展体现了人的物质需要和交往需要不断提升和满足的过程,它是人的发展的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人的内向发展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系统结构,缺一不可。一方面,人的内向发展处在体系的核心地位,规范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人的外向发展是人的发展实现的手段,决定着人的发展可以实现的程度与范围,因而人的内向发展与人的外向发展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的内向发展与人的外向发展又是统一的,两者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全面内容,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人通过内在心灵的沉思,能够在心灵深处肯定自我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并能够在心灵深处获得一种慰藉,达到一种心灵的宽慰,灵魂的自足,在这种宽慰和自足中,人的精神能获得解放,达到自由。人通过向外发展,在与世界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延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使人的外在价值在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得以实现。无论是人的发展的三种形态还是双向发展,其目的与归属是人最终能获得解放,实现自由。在对物的关系上既通过驾驭终而实现对物的超越。在对心灵的关系上既沉浸于心灵的沉思终而又心灵的超脱。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人们吃喝住穿的东西,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种需要的满足主要体现出和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因而自然属性的不断提高过程就是人的物质需要产生和被满足的历史。在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求日益重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社会活动的需要、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由低到高的需要序列,精神需要在其中居于上层地位,这种需要主要是通过人的意识在人的反思中形成的。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在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的发展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内容。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属性的系统发展,它是对割裂人的发展系统的做法的扬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人的发展是以扬弃片面的人为手段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党的“十六大”在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另外,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就明确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进步。这要求我们吸收各种人物形象的合理的内容,批判其不合理的局限,达到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系统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人的协调发展。人的协调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的发展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人的发展的内部系统的协调不是指人的发展取向和各种要素的平均发展,而是有侧重的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针对不同的个人,人的发展的重点是不同的,即对发展的三个要素的选择要有主次、强弱。同时,人的协调发展既反对发展取向的替代性也反对人的发展取向的平均性。这两种发展取向都是人的发展的极端表现形式,它们在实际中都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发展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人的自我和谐发展外,我们还必须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这是人对自我发展的一种突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表现。所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也要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人的发展归根到底不仅是对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改变;通过改变环境并且在改造成人自身的过程中,而能把自身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就一个新的人化的世界。
第三,人的可持续发展。“所谓持续发展观,是指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立足长远发展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思想。”[3]这要求在当代人的发展中,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局部与整体发展、个人与集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千变万化以及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都要求人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如果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局部和个人利益,那么人的发展就会出现间断和缓慢,甚至倒退的现象。因此,要保持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我们都应该在认识各自及系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我。总之,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其中,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协调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内容的和谐性,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发展的前瞻性与持久性。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
[2] 江泽民,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专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
[3] 郑永廷,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54
[4] 王晓丽 吴江慧,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人的发展[J],兰州学刊,2005,(2),221
作者简介:
邓青南(1978— )男,助教,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人的属性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念阐释
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的发展,是人在活动中形成及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系统发展。作为一个系统,人的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构成人的发展的结构,人的物质、精神和交往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发展系统的功能。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的发展系统的三个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系统,其中任何一种属性都不能代替其他两种属性。人的发展要求人的系统要素的整体发展代替单个要素的发展,强调以人与自然、个体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系统整体发展。其中,自然属性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称为劳动性;社会属性集中体现在人与他人(包括他者、群体和集体)的关系中;精神属性主要体现于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产生人的属性的各种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各自独立的,它们共同形成于人类的实践、交往和意识活动中。人首先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而存在,其次才是作为一种类主体,作为一种社会属性的人的类主体而存在。相应的,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次才表现为一种类主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向性与外向性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向内表现为人通过向人的心灵深处寻求价值,寻求自我,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而获得发展。人的发展向外则表现为人在追求对世界的认识,在对世界的实践中而实现价值,获得发展。人的内向结构是指人的精神属性,人的外向结构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和自我的关系是以人生目的不断变迁为标志而表现出来的目标的持续实现与超越。它作为人的内向发展,体现了人的精神需要不断提升和满足的过程,它是人的发展的目的,在人的发展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人的外向发展是以人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标志而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与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外向发展的能力在处理人与自然、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人的外向发展体现了人的物质需要和交往需要不断提升和满足的过程,它是人的发展的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人的内向发展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系统结构,缺一不可。一方面,人的内向发展处在体系的核心地位,规范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人的外向发展是人的发展实现的手段,决定着人的发展可以实现的程度与范围,因而人的内向发展与人的外向发展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的内向发展与人的外向发展又是统一的,两者共同构成人的发展的全面内容,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人通过内在心灵的沉思,能够在心灵深处肯定自我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并能够在心灵深处获得一种慰藉,达到一种心灵的宽慰,灵魂的自足,在这种宽慰和自足中,人的精神能获得解放,达到自由。人通过向外发展,在与世界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延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使人的外在价值在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得以实现。无论是人的发展的三种形态还是双向发展,其目的与归属是人最终能获得解放,实现自由。在对物的关系上既通过驾驭终而实现对物的超越。在对心灵的关系上既沉浸于心灵的沉思终而又心灵的超脱。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人们吃喝住穿的东西,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种需要的满足主要体现出和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因而自然属性的不断提高过程就是人的物质需要产生和被满足的历史。在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求日益重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社会活动的需要、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由低到高的需要序列,精神需要在其中居于上层地位,这种需要主要是通过人的意识在人的反思中形成的。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在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的发展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内容。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属性的系统发展,它是对割裂人的发展系统的做法的扬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人的发展是以扬弃片面的人为手段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党的“十六大”在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另外,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就明确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进步。这要求我们吸收各种人物形象的合理的内容,批判其不合理的局限,达到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系统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人的协调发展。人的协调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的发展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人的发展的内部系统的协调不是指人的发展取向和各种要素的平均发展,而是有侧重的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针对不同的个人,人的发展的重点是不同的,即对发展的三个要素的选择要有主次、强弱。同时,人的协调发展既反对发展取向的替代性也反对人的发展取向的平均性。这两种发展取向都是人的发展的极端表现形式,它们在实际中都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发展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人的自我和谐发展外,我们还必须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这是人对自我发展的一种突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表现。所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也要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人的发展归根到底不仅是对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改变;通过改变环境并且在改造成人自身的过程中,而能把自身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就一个新的人化的世界。
第三,人的可持续发展。“所谓持续发展观,是指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立足长远发展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思想。”[3]这要求在当代人的发展中,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局部与整体发展、个人与集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千变万化以及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都要求人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如果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局部和个人利益,那么人的发展就会出现间断和缓慢,甚至倒退的现象。因此,要保持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我们都应该在认识各自及系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我。总之,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其中,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协调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内容的和谐性,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发展的前瞻性与持久性。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
[2] 江泽民,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专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
[3] 郑永廷,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54
[4] 王晓丽 吴江慧,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人的发展[J],兰州学刊,2005,(2),221
作者简介:
邓青南(1978— )男,助教,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