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在广西研究发现1.6万年前的稻属植硅体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中国南方地区广西娅怀洞遗址开展合作研究,在古人类植物利用方面取得最新重要成果,其中,发现1.6万年前的稻属植硅体,为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证据。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吴妍副研究员和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等合作,对娅怀洞遗址系列样品进行该遗址古植物遗存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在线发表。
  合作研究团队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结合娅怀洞古人类遗址的遗迹与遗物,建立研究点的年代框架。通过植硅体分析,辅以孢粉信息,获取古人类植物资源信息。研究发现,不同时间跨度,古人类利用植物种类不同:在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至海因里希1期发现了榆属植物,竹子和棕榈则出现在整个时间序列中。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了距今1.6万年的稻属植硅体,这为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證据。
  与此同时,这项合作研究还发现,娅怀洞遗址独特的石器组合类似于华北地区而非华南,暗示这样一种可能性—因气候变冷北方的古人类南迁,带来他们惯用的工具和技术。这表明,温暖的广西地区不仅为古代人类的扩散和迁徙提供了重要途径,而且还是规避突变气候事件的理想避难所。
  业界专家指出,最近3万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对人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广西是著名的古人类化石产地之一,也是现代人类出现和演化的关键区域。然而,此前这一地区的植物利用类型与方式研究相对较少。
  据了解,作为近年来广西旧石器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包含了旧、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通过发掘,已在娅怀洞遗址发现中国极为少见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来源:中国考古网)
其他文献
指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已经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根据项目组学生专业特点和地区实际需求,选取了“淮北家庭空气净化仪器调研与创业训练”作
目的 研究细薄星芒海绵Stelletta tenuis Lindgren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溶酶萃取和多种层析手段,以体外细胞毒模型跟踪筛选.对南海细薄星芒海绵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追
文物修复是文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博物馆以其优势馆藏资源担负着向公众普及文物修复理念和修复技术的公共职责。鉴于当前博物馆开展文物修复主题教育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有
博物馆是以文物为主要资源的公共文化机构,而教育功能则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博物馆文物介绍肩负着博物馆公众教育的使命。文章基于此,从博物馆文物介绍的内容出发,分析了
《东京梦华录》是北宋人士孟元老以回忆录的方式撰写的北宋历史,其中记录的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穿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后世研究宋代服装有参考价值。书中详细记载了宋人在酒
指出了玉溪九龙池公园内古树资源丰富,在多年的古树管理保护工作中建立了古树档案,对古树进行了细致观察,对出现问题的古树采取措施进行了拯救、保护,积累了相应的经验。总结
本文以“口语训练与教法”课程为目标,通过合作学习为指导,运用角色翻转与真实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汉语口语培训课堂到真实汉语课堂的切换,让本土教师在口语培训课中时时体验
古建筑文物有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的特性,有独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古建筑文物比普通的历史资料更真实、直观、具体地体现了建筑水平、文化信仰、社会发展等方面,是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