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批改作业时常发现学生在作业、练习册、试卷中类似的错误总是重复出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仿照例题做对只是一种模仿,错例更是反映学生的一种创造,它不仅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还反馈了教学效果,是教学中重要的生成性资源。为此,笔者将对“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课中学生出现的错例,从“剖错因,寻根源”“思根源,寻方法”“觅方法,活运用”“用变式,获延伸”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究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剖错因,寻根源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5,是学生在熟练有余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初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为此,笔者通过收集学生错例,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剖析错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突破关键点。
从学生错例中分析,发现学生对算式中每个数各表示的意思不清楚,“至少”“最多”这两个关键字的理解不到位,无法灵活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的解决问题,写出正确的得数。主要受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少而影响,无法对于剩余的人是否需要再租一辆车,多出的1米能否再做一根绳子,做出判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还需创设更多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从不同情境中理解“最多”“至少”的含义,选择合适的方法,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二、思根源,寻方法
透视学生借例,寻找知识之根,思学生之错,觅出错之源,理教材之意,定教学之点。
(一)对比异同,寻区别
对比新旧教材关于“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内容的编排,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1.调: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原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现调至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调整,让学生学完《表内除法》后接着学《有余数除法》,容易比较“平均分分完与有剩余”的不同情况,理解余数的本质意义。
2.增:旧教材原对教学内容安排了5个课时的内容;现在安排7个课时完成本单元知识点,把认识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拆分为2课时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含义,为后面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积累更多的经验。
3.延:旧教材的练习主要以计算为主,形式包括填空、竖式计算、判断改错、简单问题等。现在教材把内容涵括为“周期问题、租船问题、租房问题”,学生需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灵活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三、四年级学习优化策略问题作铺垫。因此,例5的教学显得特别重要。
(二)学生之因,欠积累
二年级学生刚学完表内除法,就立即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在内容上是连接的,但难度却提升了。首先学生的思维特征还处于直观阶段,对于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无法从题意中立即判断是“进一”还是“舍余”。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更多的情景,填补学生自身的不足,帮助学生能根据实例,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觅方法,活运用
(一)理解“进一法”
例5(如图)的教学,结合学生划船情境,充分理解题中的关键词“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符号”“列式”和“直观演示”等不同的表征方式,感悟出“余下2人也需要租一条船”,有效理解“至少”的含义,采用“进一法”,确定答案。
1.问題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把握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每条船最多坐4人”是什么意思?
(2)“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是什么意思?
关注“最多”“至少”的关键字眼,辨析出“每条船最多坐4人”就是不可以超过4人,4个人坐满一条船。一条船可以坐1人,也可以坐4人,从而产生合理安排的问题,如果一条船坐1人,出现很多的空位,并且浪费钱,顺理成章地理解“至少”的意思是“尽量每条船坐满4人,最少租几条船”。
2.探究方法
学生通过画图、合作交流、汇报等多种方式,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优化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感受“进一法”的重要性。
(1)画图法:
(2)符号表示:4,4,4,4,4,2
一、剖错因,寻根源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5,是学生在熟练有余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初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为此,笔者通过收集学生错例,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剖析错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突破关键点。
从学生错例中分析,发现学生对算式中每个数各表示的意思不清楚,“至少”“最多”这两个关键字的理解不到位,无法灵活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的解决问题,写出正确的得数。主要受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少而影响,无法对于剩余的人是否需要再租一辆车,多出的1米能否再做一根绳子,做出判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还需创设更多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从不同情境中理解“最多”“至少”的含义,选择合适的方法,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二、思根源,寻方法
透视学生借例,寻找知识之根,思学生之错,觅出错之源,理教材之意,定教学之点。
(一)对比异同,寻区别
对比新旧教材关于“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内容的编排,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1.调: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原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现调至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调整,让学生学完《表内除法》后接着学《有余数除法》,容易比较“平均分分完与有剩余”的不同情况,理解余数的本质意义。
2.增:旧教材原对教学内容安排了5个课时的内容;现在安排7个课时完成本单元知识点,把认识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拆分为2课时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含义,为后面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积累更多的经验。
3.延:旧教材的练习主要以计算为主,形式包括填空、竖式计算、判断改错、简单问题等。现在教材把内容涵括为“周期问题、租船问题、租房问题”,学生需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灵活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三、四年级学习优化策略问题作铺垫。因此,例5的教学显得特别重要。
(二)学生之因,欠积累
二年级学生刚学完表内除法,就立即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在内容上是连接的,但难度却提升了。首先学生的思维特征还处于直观阶段,对于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无法从题意中立即判断是“进一”还是“舍余”。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更多的情景,填补学生自身的不足,帮助学生能根据实例,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觅方法,活运用
(一)理解“进一法”
例5(如图)的教学,结合学生划船情境,充分理解题中的关键词“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符号”“列式”和“直观演示”等不同的表征方式,感悟出“余下2人也需要租一条船”,有效理解“至少”的含义,采用“进一法”,确定答案。
1.问題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把握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每条船最多坐4人”是什么意思?
(2)“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是什么意思?
关注“最多”“至少”的关键字眼,辨析出“每条船最多坐4人”就是不可以超过4人,4个人坐满一条船。一条船可以坐1人,也可以坐4人,从而产生合理安排的问题,如果一条船坐1人,出现很多的空位,并且浪费钱,顺理成章地理解“至少”的意思是“尽量每条船坐满4人,最少租几条船”。
2.探究方法
学生通过画图、合作交流、汇报等多种方式,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优化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感受“进一法”的重要性。
(1)画图法:
(2)符号表示:4,4,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