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藏高原变暖超全球平均速率2倍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05616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院在京举行发布会,发布《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全文。《评估》指出,近50年来,西藏高原变暖加速,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2倍,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时段。
  评估报告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所涉及的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
  报告显示,西藏高原整体正在变暖、变湿。过去2000年,西藏高原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气候快速变暖,特别是近50年来的变暖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2倍,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时段,并且未来100年还将保持这一趋势。同时,变暖导致冰川后退、积雪减少,河流径流量增加,气候变湿。
  同时,得益于变暖变湿的气候环境以及我国对西藏地区的长期以来的环境治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总体趋好。
  摄影家张守国的西藏牧民生活纪实影展在拉萨举办
  11月7-22日,由西藏摄影家协会、《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共同策划的张守国摄影作品展《冲嘎村纪事》,在拉萨市八廓街“那里”艺术空间举办,此次展出张守国拍摄冲嘎村牧区生活的30幅作品。
  冲嘎村位于海拔4300米的那曲地区,旁依着念青唐古拉山,坐落在藏北草原上。2014年4月,张守国这位东北汉子来到了冲嘎村,开始了驻村生活。这对于在藏工作20多年的张守国来说,是一个难得深入了解西藏基层农牧民的机会,他从事了大量的摄影创作。张守国说,“算下来,我在冲嘎村住了666天,每天和牧民们在一起,见证了他们生活中最真实感人的一面,我用镜头将它们一一记录。”
  据摄影师和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杨延康介绍,这次的展览叫纪事,而不是纪实,是因为纪事是安安静静地记录事实,不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还原事实的本真,捕捉感人的瞬间。他说:“张守国早晚会离开冲嘎村,可他留存的照片却让人们记住了4300米的冲嘎村,记住了冲嘎村的牧民们。这短暂而有价值的666天,今天展现在这里,总有一天会因西藏变化的影像而载入史册。”(罗洪忠)
其他文献
秋游是一项秋季综合实践活动,在美国叫“field trip”,大部分国家都称它为“远足”。它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加阅历、增长知识、增进合作,也是学生时代的一份美好回忆,所以一直是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地方秋游却成为了校长担心、教师操心而家长和学生并不很满意的一项活动。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笔者对此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以期让秋游在综合实践中增值。  一、
记者:在您所筹办的以地域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览中,《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是属于什么样规模?  栗宪庭(以下简称“栗”):要说地域的,是站在什么角度,站在世界角度的话中国也是地域。  限定在中国国内各省区这个范围?那这是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展览。因为我之前没有做过地域性的展览。我基本上已经退出这个圈子,差不多有10年时间了,我不再做展览。来到宋庄以后,一个是想休息,一个是感觉当代艺术到了上世纪9
9月28日下午,2017西藏琼结“吐蕃故都”摄影展在西藏拉萨夏扎大院举行。此次展览以“走进醉美琼结、寻找达娃卓玛”为主题,为期5天。反映了西藏琼结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建设、新成果、新变化以及琼结农牧民群众的新生活。  据悉,此次活动吸引了区内外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的众多关注,共收集到2000余幅优秀摄影作品。摄影师们用他们手中的镜头记录琼结的美丽风光、人文历史、建筑风韵以及让人感动、欢喜的瞬间。经
2016 年夏,从没有学过油画,更不懂得油画技巧,  被人称为“画坛怪杰”的刘晓宁,  却同美国纽约美华艺术画廊老总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他将在美国非常有名的林肯艺术中心举办“晓宁西藏风景油画展”。  在西藏、画西藏,刘晓宁更多的是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雪山、湖泊、草原、枯树、道路……  崔永元置身于刘晓宁的西藏风景油画中,当即决定要给他办一个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靳
藏药物种丰富独特 藏医理论体系完整  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常用藏药有360多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 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植物药物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毛莨科、罂粟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
此次科考,IBE第一次纳入人类学调查的方法,深度关注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村落生态。文化人类学博士达保护区管理博士后刘源,是科考队中IBE唯一的女性。她深入大峡谷各个村庄,对居民们的生活状况、经济收入、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展开了调查。  自2003年成立自然保护区而进行“大峡谷核心区村落整体外迁”计划以来,加拉村成了“雅江大峡谷的最后一个村落”,具有关键地域地标作用,这里也集中反映了大峡谷地区别具一格
60多岁的琼乃是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夏玛乡垂琼村的普通村民,他像先辈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草原上,和他的家人他的牛他的马在一起,他的根就在草原上。  一年轮转  在藏北草原,牧民们始终延续着世代相传的四季迁移牧场的生活。尽管冬季里,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住在条件简陋的帐篷里,定居点的砖房宽敞明亮,最关键的是在寒冷的冬日,房间里的牛粪炉一烧起来,可比帐篷里暖和多了。  琼乃一家和藏北所有的牧民一
人类攀登珠峰六十年,讲述的始终还是人和山,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集的故事。珠峰攀登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互相影响。随着越来越多人攀登珠峰,长眠在珠峰上的登山者也越来越多,而人类攀登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日趋严峻。冒险总是伴随着死亡,随着对山的了解,登山爱好者们也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文化差异。希拉里在最初登上珠峰的时候说:“我们终于干掉了这个狗娘养的。”但是改变他的不是登上山顶的那一刻,而
墨脱缺翅虫我国目前仅发现缺翅虫三种,除一种发现于台湾之外,另外两种仅发现于藏东南地区。由于在1913年首次发现的种类都是没有翅膀的,故命名为缺翅目,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有翅型的缺翅虫。本次调查的发现地点在雅鲁藏布江北岸,而以往的发现地点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这一发现不仅为墨脱缺翅虫增加了新的分布地点,同时对研究缺翅虫的扩散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将为这一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和保护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摄影,
在这片苍茫亘古的荒原上,杜宏已行走三十余载。自1997年起,专注于西藏天、地、人三部曲专题摄影。以其对西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用镜头记载历史,用视觉讲述变化,用角度感动心灵。独特的展现西藏“天者,神也;地者,境也;人者,魂也”的历史文化民俗及宗教景观全景图画。  摄影家是用镜头说故事的人,但有些故事,即便摄影家也无能为力。  杜宏所说的故事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那位一百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