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金秀瑶族自治县孕产妇的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高危行为状况及动态,为制定相关防治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将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桐木分院设置为哨点监测单位,对在2006-2012年期间到这三个医院就诊的孕产妇采集血清样本,进行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抗体进行检查,在2009-2012年期间除了对检查对象进行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抗体的检查外,还进行丙肝抗体检测和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并对监测对象进行相关血清检测结果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结果:在2006-2012年期间,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比率分别为1.37%0、.57%、0.72%、0%、0%、0.24%、0%,梅毒抗体的阳性比率分别为2.05%、0.38%、0.72%、0.57%、0.38%、0.48%、0.48%,2009年-2012年的丙肝抗体呈阳性的比率分别为0.29%、0%、0%、0%,调查问卷知晓率分别为70.98%、77.82%、82.32%、83.74%。结论:经过大力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后,金秀瑶族自治县艾滋病的发病率已经在逐年降低,公众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在提高,使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有效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49-01
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之一,是由于人们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的[1]。2000年金秀瑶族自治县出现了第一例外县报本县的艾滋病患者,2001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死亡,之后政府及相关人员开始对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艾滋病感染情况逐渐重视,并对高危人群进行流行病学疫情监测[2]。2004年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发现1例经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说明艾滋病疫情正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3],为了了解金秀瑶族自治县孕产妇的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自2006年至2012年对金秀瑶族自治县设立哨点监测点,对孕产妇的艾滋病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现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别对2006年至2012年特定月份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桐木分院就诊的孕产妇进行血清检测。2006-2012年期间进行血液检查的孕产妇人数分别是292人、524人、228人、348人、266人、413人、412人。
1.2 方法:
把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桐木分院设定为哨点监测点,对2006-2012年期间特定月份在这三家医院就诊的孕产妇采集血清样本进行检测。首先填写孕产妇监测登记表:包括监测地点、采血时间、出生年、常住户口所在地、本次怀孕时间、生育次数、高危行为史(是否吸毒、是否有偿供血、是否去过外地打工或经商、是否患过性病及丈夫是否有以上高危行为),其次对填写过检测登记表的孕产妇采取静脉抽血3-5mL,分离血清在-20℃中保存,然后对采集的血清样本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首先进行艾滋病病毒(HIV)进行抗体检测,先用EILISA法进行初筛,试剂是由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若是检测中显示阳性,再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进行复检,两试剂显示结果不同,就送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检。然后进行梅毒抗体进行检测,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方法(TRUST)或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方法(简称RPR)进行检测,试剂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除此之外,对2009年-2012年的监测对象进行丙肝抗体检测和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肝病抗体检测使用两次ELISA方法检测,所有样品使用酶免试剂(ELISA-1)进行筛查,结果阴性者判为阴性,不再进行复检,结果阳性者进入复检程序。对艾滋病知晓情况的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标准是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八个问题进行回答,了解五个以下包括五个的为不知晓,五个以上的为知晓,分析知晓率。
1.3 统计学原理:
应用SPSS12.0软件,以X±S表示数据,用X2表示有效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太分布资料。
2 结果
在2006-2012年期间,金秀瑶族自治县监测点的检测人数分别为292人、524人、228人、348人、266人、413人、412人。在地区分布方面监测对象以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主,本市其他县、其他市及外省被检测的对象占一小部分,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在婚育情况、高危行为史中差异性不大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在2006-2012年期间,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上成下降趋势,2006年与2012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成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在丙肝抗体阳性率上,除了2009年为0.29%外,其他几年都没发现成阳性的检测对象,因此是成下降趋势的,2009年与2012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009-2012年期间的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为70.98%、77.82%、82.32%、83.74%,由此见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2009年与2012年相比有显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与表2。
3 讨论
近年来,艾滋病在广西的感染率上升较快,已逐步超过河南,排在全国前列,2011年按照发病率排名全区第8位,按累计报告数排名全区第22位,因此也不能忽视对艾滋病的防治[4-6]。母婴传播占传播途径1%以上表明艾滋病疫情已经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如果以9例(2006~2008年孕产妇哨点监测发现人数)阳性孕产妇生产的小孩为阳性来计算,以2008年底截止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为基数,金秀瑶族自治县母婴传播比率为2.96%(9/304),这是一个较高的比率。也许是我县未对吸毒人员、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彻底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基数过小,造成比率偏高,但是该比率也应该引起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在从2009年以后县政府和卫生部实行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加大了经费投入与监测力度,对高危人群建立严格的检测制度,坚决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此之外,医务人员参与产妇宣传艾滋病的相关基本知识[7],孕产妇艾滋病的知晓率也逐年提升,更有利于对预防艾滋病提供了有利环境,应该继续坚持下去。但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首先相关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孕产妇对采集血样的行为不理解、不接受、不配合,调查问卷不认真填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8],也影响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相关业务人员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增强责任心,加强对孕产妇健康教育宣传。同时加强对广大群众艾滋病性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共同参与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工作中来,这样才能从根本防治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艾滋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黄文婷,魏菊英,程东明,陈宏平,余枫华.宜昌市2010- 2011年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6,28(3):298-299.
[2] 周芸,陈伟,周美容.2010年桂林市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8,28(8):654-656.
[3] 韩奎.泗阳县2010年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6):33.
[4] 王岚, 王璐, 丁正伟. 中国 1995-2009 年艾滋病哨点监测主要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趋势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1): 20-24.
[5] 陆伟江, 朱秋映, 刘伟, 等. 2007 年广西自治区级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 2009, 14(6): 357-359.
[6] 农丽萍, 何波, 赵绍基, 等. 2009 年凭祥市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 2010, 36(2): 70-71.
[7] 贾艳合. 蓟县 2009 年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0, 26(7): 624-625.
[8] 陆伟江, 刘伟, 朱秋映, 等. 2002-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艾滋病哨点监测报告[J]. 疾病监测, 2009, 24(2): 103-107.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49-01
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之一,是由于人们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的[1]。2000年金秀瑶族自治县出现了第一例外县报本县的艾滋病患者,2001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死亡,之后政府及相关人员开始对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艾滋病感染情况逐渐重视,并对高危人群进行流行病学疫情监测[2]。2004年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发现1例经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说明艾滋病疫情正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3],为了了解金秀瑶族自治县孕产妇的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自2006年至2012年对金秀瑶族自治县设立哨点监测点,对孕产妇的艾滋病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现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别对2006年至2012年特定月份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桐木分院就诊的孕产妇进行血清检测。2006-2012年期间进行血液检查的孕产妇人数分别是292人、524人、228人、348人、266人、413人、412人。
1.2 方法:
把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桐木分院设定为哨点监测点,对2006-2012年期间特定月份在这三家医院就诊的孕产妇采集血清样本进行检测。首先填写孕产妇监测登记表:包括监测地点、采血时间、出生年、常住户口所在地、本次怀孕时间、生育次数、高危行为史(是否吸毒、是否有偿供血、是否去过外地打工或经商、是否患过性病及丈夫是否有以上高危行为),其次对填写过检测登记表的孕产妇采取静脉抽血3-5mL,分离血清在-20℃中保存,然后对采集的血清样本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首先进行艾滋病病毒(HIV)进行抗体检测,先用EILISA法进行初筛,试剂是由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若是检测中显示阳性,再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进行复检,两试剂显示结果不同,就送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检。然后进行梅毒抗体进行检测,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方法(TRUST)或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方法(简称RPR)进行检测,试剂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除此之外,对2009年-2012年的监测对象进行丙肝抗体检测和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肝病抗体检测使用两次ELISA方法检测,所有样品使用酶免试剂(ELISA-1)进行筛查,结果阴性者判为阴性,不再进行复检,结果阳性者进入复检程序。对艾滋病知晓情况的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标准是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八个问题进行回答,了解五个以下包括五个的为不知晓,五个以上的为知晓,分析知晓率。
1.3 统计学原理:
应用SPSS12.0软件,以X±S表示数据,用X2表示有效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太分布资料。
2 结果
在2006-2012年期间,金秀瑶族自治县监测点的检测人数分别为292人、524人、228人、348人、266人、413人、412人。在地区分布方面监测对象以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主,本市其他县、其他市及外省被检测的对象占一小部分,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在婚育情况、高危行为史中差异性不大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在2006-2012年期间,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上成下降趋势,2006年与2012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成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在丙肝抗体阳性率上,除了2009年为0.29%外,其他几年都没发现成阳性的检测对象,因此是成下降趋势的,2009年与2012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009-2012年期间的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为70.98%、77.82%、82.32%、83.74%,由此见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2009年与2012年相比有显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与表2。
3 讨论
近年来,艾滋病在广西的感染率上升较快,已逐步超过河南,排在全国前列,2011年按照发病率排名全区第8位,按累计报告数排名全区第22位,因此也不能忽视对艾滋病的防治[4-6]。母婴传播占传播途径1%以上表明艾滋病疫情已经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如果以9例(2006~2008年孕产妇哨点监测发现人数)阳性孕产妇生产的小孩为阳性来计算,以2008年底截止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为基数,金秀瑶族自治县母婴传播比率为2.96%(9/304),这是一个较高的比率。也许是我县未对吸毒人员、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彻底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基数过小,造成比率偏高,但是该比率也应该引起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在从2009年以后县政府和卫生部实行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加大了经费投入与监测力度,对高危人群建立严格的检测制度,坚决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此之外,医务人员参与产妇宣传艾滋病的相关基本知识[7],孕产妇艾滋病的知晓率也逐年提升,更有利于对预防艾滋病提供了有利环境,应该继续坚持下去。但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首先相关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孕产妇对采集血样的行为不理解、不接受、不配合,调查问卷不认真填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8],也影响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相关业务人员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增强责任心,加强对孕产妇健康教育宣传。同时加强对广大群众艾滋病性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共同参与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工作中来,这样才能从根本防治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艾滋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黄文婷,魏菊英,程东明,陈宏平,余枫华.宜昌市2010- 2011年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6,28(3):298-299.
[2] 周芸,陈伟,周美容.2010年桂林市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8,28(8):654-656.
[3] 韩奎.泗阳县2010年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6):33.
[4] 王岚, 王璐, 丁正伟. 中国 1995-2009 年艾滋病哨点监测主要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趋势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1): 20-24.
[5] 陆伟江, 朱秋映, 刘伟, 等. 2007 年广西自治区级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 2009, 14(6): 357-359.
[6] 农丽萍, 何波, 赵绍基, 等. 2009 年凭祥市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 2010, 36(2): 70-71.
[7] 贾艳合. 蓟县 2009 年孕产妇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0, 26(7): 624-625.
[8] 陆伟江, 刘伟, 朱秋映, 等. 2002-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艾滋病哨点监测报告[J]. 疾病监测, 2009, 24(2): 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