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欲望和救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伊本和爱碧对财富欲望和情欲的追求是畸形的,是不被世俗接受的黑色欲望。整部戏剧以欲望为线索,用老凯博特金钱财富的趋势下一生视财如命、自私自利引出伊本和爱碧的欲望,他们受老凯博特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对金钱的欲望甚是狂热,二人起初相互利用,长期接触并乱伦生子后,产生爱恋,甚至为爱杀子,整个过程是不被理解的,但在真爱的呼唤下,两个被欲望充斥的个体最终选择一起接受法律的制裁,这又是灵魂的救赎、人性的复苏。本文主要从伊本和爱碧两个主人公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以及救赎出发,对《榆树下的欲望》进行解析。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 欲望 救赎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著名作家尤金·奥尼尔典型的悲剧作品。这部作品的经典之处在于奥尼尔对悲剧事件的分析不仅仅停留于事件的表面,而是将事件背后的根源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榆树下的欲望》是围绕着被榆树包围的农场而展开的,农场主凯博特在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成为一个自私、暴躁、残忍的人,他的一生都逼迫自己的家人与自己一起在农场里劳作,清教主义思想在压抑凯博特本性的同时,也使其家人长期处于压抑的生活中。他的两任妻子皆死于过度劳累,而三个儿子在长期的劳动下,都对父亲充满了怨恨,但是因为老凯博特的粗暴和巨额财产,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内心的压抑过度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小儿子伊本。直到老凯博特娶第三任妻子爱碧后,家产争夺的欲望才逐渐显现出来,并由此在伊本和爱碧之间展开了欲望和救赎的篇章。
  一 榆树环绕下农场中的欲望之源
  农场主凯博特是一个固执、粗暴、贪婪自私的76岁老人,他对物质的占有欲极强,甚至超过正常的人伦关系。凯博特很少与自己的妻子、儿女交流,与人相比,他更爱彰显象征他的财富地位的农场,以及农场里的动物,他说过他死后要将农场烧掉,将动物放走。这种死了也要将财富带走的想法和对财富的欲望,注定了凯博特无法享受家庭的温暖,他的自私、冷酷无情也将影响着他的后代对财富的渴望。
  在文中,奥尼尔这样描写凯博特:“他的脸就像岩石雕刻出来的一样,粗糙、僵硬……他身穿一件黑色礼拜服”,从岩石般的外表可以看出老凯博特的内心的冷酷,而黑色的礼拜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典型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下的清教徒。老凯博特是美国第一批移民,在他身上既有清教主义的影子,也有最初资本主义的影子,这也就解释了凯博特为何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并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积累财富上。凯博特在追求财富道路上的偏执和狂热,使他变得吝啬、残酷、郁郁寡欢、自私、狭隘、感情冷漠,只顾自己的追求,不顾家人的身心健康与和睦。
  凯博特与前两任妻子的关系并不和睦,他把妻子当成生孩子工具的同时,还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奴隶,最终使两任妻子压抑、过劳而死。对于三个儿子,他也没有平常父子般的情感,以致儿子对他更多的是憎恨、厌恶,只是因为老凯博特暴躁的性格和他们对财产的热衷,他们才未将这些情感过于明显地表露出来。直到爱碧嫁给父亲之后,小儿子伊本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才强烈地表现出来。对于爱碧而言,她也仅仅是凯博特生孩子的工具。凯博特认为三个儿子都不像自己,且总是与他作对,老大、老二热衷于淘金,老三想要他的农场,都不是合格的继承人,他得培养出和他一模一样的人,正如剧中所说:“楼上那个孩子,我要把他培养成和我一样”。老凯博特这种极端自私的想法,促使他的第三个妻子爱碧和小儿子伊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更加狂热。
  二 爱碧和伊本的金钱欲望和救赎
  1 爱碧强烈的财富欲望与情欲
  爱碧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是一个以鲜活色彩出现在灰色男人世界的女性。作者奥尼尔对爱碧的美的描写,虽简单但却很传神:“她的脸蛋很美,但这美却被一种粗俗的肉欲破坏了”。从戏剧一开始,便点出这个美丽的人最终会有怎样的结局。但是,爱碧又与凯博特的前两任妻子有着不同之处,即:“她的嘴角有力、执拗,眼睛里有一股坚决的、毫不退却的神气”,她敢直视老凯博特,并用这种神态、语气与老凯博特交谈,而老凯博特也似乎在她的这种神态和语气将情绪缓和下来。同时,爱碧“身上有一种和伊本一样的骚动、野性和不顾一切的气质”。这种描述充分体现了爱碧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理解她后来与伊本的结合是必然的结果,他们身上有着同样的精神气质。从《榆树下的欲望》原文可以看出,爱碧最终选择嫁给可以做她父亲的农场主老凯博特的目的较为明确——她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占有农场的一切。这种贪婪和欲望,使她一进农场便与继子伊本展开了财产争夺战。而伊本也有占有农场的强烈欲望。爱碧与伊本对农场的占有欲,使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爱碧对金钱的强烈欲望,源于她多舛的生活经历。孤儿出身,为了生存她常常替他人干活,除了干活以外,她几乎一无所有。结婚后,她认为自己找到了家的感觉,而丈夫却是一个酒鬼,她为了生存仍需要给他人干活,后来孩子和丈夫相继离世,她认为自已获得了自由。当嫁给农场主老凯博特时,她发现自己想要的自由仅仅是替一个新主人去干活。爱碧贫苦的生活经历,促使她对家庭、财富、主宰自己的命运有着强烈的欲望。
  但是,金钱和欲望并不是爱碧的全部,情欲逐渐取代财富的欲望。爱碧嫁给老凯博特后,她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而这一切也仅限于基本生活,无法满足于她内心对金钱和财富的强烈渴望,为了得到整个农场,她不惜一切代价地引诱继子——仅有25岁的阳光帅气的伊本。《榆树下的欲望》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炎热的空气里,肉体的相互吸引变成一种无法抵御的力量”。这种力量带给这对年轻人的是暂时的欢愉,缠绵的爱情,也是他们悲剧的隐患。当时,爱碧和伊本之间的爱恋是不被社会认可的,是畸形的不伦恋,即便爱碧个性豪放,但是在当时男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时代,无论是金钱和财富的欲望还是情欲,都注定了爱碧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2 伊本狂热的财产争夺欲望以及与爱碧之间的救赎
  伊本是老凯博特与第二人妻子所生的孩子,与两个哥哥相比,他虽然继承了老凯博特的贪婪和极强的占有欲,但却仍不是老凯博特理想的继承人。在得不到父亲认可,认为母亲是财产的所有者且母亲是被父亲折磨死的想法的影响下,伊本对父亲充满了责难和仇恨。为了给母亲报仇,他要从父亲的手中夺走原本属于母亲的一切,这种强烈的意念使他的物欲越来越强烈,先是用父亲积累的钱财诱使两个热衷于淘金的哥哥签订放弃农场三分之二的财产,但此时的伊本对财产继承权的争夺并不是很明显,最为明显的是父亲娶了继母爱碧之后,与爱碧之间上演的财产争夺战。   伊本原本以为两个哥哥放弃财产继承权后,自己可以稳坐继承的宝座,但却出乎意料地多了一个比两个哥哥还难对付的竞争对手。父亲许诺爱碧只要生下儿子,农场的继承权便是新出生的弟弟的,这无疑成了伊本继承农场的最大阻碍,他起初与爱碧针锋相对,但是对于这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说,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双重压力下,对物欲狂热追寻也会使他变得十分压抑,他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方式进行发泄。在明知道继母引诱他的情况下,他仍疯狂地与爱碧发生关系,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发泄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恋母情结的表现。他的母亲是一位对美和爱有强烈追求和渴望的人,伊本在内心深处是极其热爱和怀念自己母亲的。当爱碧说:“伊本,别哭了,我会代替你妈的,她怎么对待你,我也怎么对待你的。伊本,让我亲你吧,别怕,我亲你是单纯的,就像我是你妈妈那样,你可以像我儿子那样回亲我……就像是我的孩子……对我说,晚安,亲我吧。他们拘束的接吻。接着,狂暴的激情使她不能自制。”伊本的压抑得到了释放,爱碧也达到了生子的目的,但是一切并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长期的情人关系,使他们爱上了彼此,当爱碧得知因他们的孩子取得了农场的继承权,伊本就要被赶走时,为了挽留伊本和证明她的真情,她残忍地将二人的亲生孩子杀害。直到这时,伊本才深深地感觉到爱碧对自己的爱意:爱碧杀害他们的亲生孩子不是为了财产,而只是为了向伊本证明她对他的爱意,伊本下定决心要与爱碧一起去法庭接受法庭的判决。伊本此时此刻,已经放下了对财富和金钱的追逐,放下了对母亲的承诺和爱碧杀死孩子给他带来的痛苦,在他的心里只有爱碧,只有爱情。伊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由复杂的情感归为单一的情感。
  伊本和爱碧虽然为了得到财富不计代价和手段,但当真正领悟到爱情的真谛时,最终却能矢志不渝、生死相依,即便这段恋情在世人眼中是畸形的,却因为爱情而摒弃了之前一切的私欲杂念,甚至最后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时爱碧和伊本的精神是崇高的,超越了畸形恋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彼此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二人勇敢地面对法律制裁走出农场那一刻,爱情抵消了物欲,同时也化解了仇恨。而此时的老凯博特是凄凉的,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家庭的和睦、夫妻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及父子间的促膝长谈、享受天伦之乐真正的意义,当伊本和爱碧走出农场时,他还在想着将自己辛苦经营的家业,除了那些动物外,全部烧掉。如果说伊本和爱碧的爱情是畸形的,那么老凯博特的这些做法则远比不上他们用情感化解仇恨,摒除物欲。他是在自我毁灭,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农场和他自己,这一切注定了他终将孤独一生。
  三 结语
  欲望贯穿于《榆树下的欲望》全剧,也贯穿于被榆树环绕下农场中的每一个人物的生命,老凯博特、伊本和爱碧三人陷入不同的欲望中,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苦苦地挣扎着,尤其是伊本和爱碧对财富、金钱的渴望,以及后来对情欲的渴望,使他们陷入痛苦的深渊,造成了通奸、乱伦、杀婴和死亡等一系列事件,但他们最终是幸福的,知道了真爱远超过与一切虚无缥缈的金钱和财富的愿望,他们人性中的真、善、美,最终战胜了一切贪欲,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但是老凯博特终其一生也未能明白一个人一生真正需要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奥尼尔创作《榆树下的欲望》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悲剧而创造悲剧,而是启迪人们能从自己悲苦的经历中感悟到某种精神力量,并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小海:《自恋·欲望·疯狂——〈榆树下的欲望〉中病态自恋人物性格的精神分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27期。
  [2] 徐坤:《论〈榆树下的欲望〉中的“黑色欲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 张侠:《伦理混乱下的自我毁灭——简析〈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性》,《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4] 刘丹:《〈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性解析》,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5] 杨述伊:《〈榆树下的欲望〉:物欲、肉欲和情欲》,《长城》,2012年第10期。
  [6] 刘利华:《〈榆树下的欲望〉的多维视角批评》,《长城》,2010年第4期。
  [7] 王晓春:《欲望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人物分析》,《黄河之声》,2009年第18期。
  [8] 宋林立:《欲海中的精神救赎——探析〈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艺术情感构建》,《文学界》,2010年第8期。
  [9] 宁琳:《从〈榆树下的欲望〉看尤金·奥尼尔对人性的解读》,《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0] 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自然主义解读》,《考试周刊》,2011年第22期。
  (赵康,南阳理工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其实厨师与食客,似是伯牙与子期,而那菜肴就是寻觅知音的瑶琴了。这其中,难得的是“懂得”二字。厨师做菜,不仅是用技艺,更要用心才入味儿。食客品莱,不仅是用唇齿,更要用心
俗话讲:“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只要吃饭,我们自然离不开炊具、餐具,或者零食快餐的一次性包装。但是,在我们品尝美味和储存食物的同时,各类的有害物质也可能通
A  正在看杂志的你,当天几号?窗外是否万里无云,心情敞亮亮。不管怎样,下一分钟,你又有了新的开始。  正在写稿子的我,房间里只留下了一束荧幕的微光,时针刚刚扫过十二点钟,插上耳机,打开电台,音乐在耳边漫游,不知今夜是谁点了首老歌——《旅行的意义》。  余光中曾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它是一种改变,亦是一场修行,暂时离开现实生活中的纷扰忙碌,给自己放个假,去体验一把不一样的人生。
志贺直哉出生于日本宫城县,是日本大正昭和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作家的核心人物,被誉为“小说之神”。1917年5月,志贺直哉在《白桦》杂志上发表的《在城崎》被称作为“
蘑菇:雪白透亮,中看不中吃。识别方法:有的蘑菇雪白透亮,粒土未沾,价格还便宜,很可能用漂白粉泡过的,中看不中吃。好的蘑菇生长在草灰里,难免会沾上草灰,而且正常蘑菇摸上去
曾有卢仝饮茶七碗: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味是蒸得极好的,连品七碗,便飘飘欲了仙。  湖北恩施  湖北恩施,一段被烟雨朦胧浸在骨子里的土壤。  东连荆楚,西临渝黔,南接潇湘,向北,还摸了摸神农架的角。于是养了一方好茶,唤作玉露。茶生五峰,山有空
从2014年4月1日起,《关于加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将开始实施,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中文标签,必须在入境前已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消费者在购买奶粉时,除了
爱伦·坡通过精心组织小说的每一要素为效果服务,使小说最终达到了他想要的恐怖效果。但这种恐怖并不是为了恐怖而恐怖,“坡的恐怖是对存在的质疑,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引领
大数据时代悄无声息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公司和政府正以一种全新且隐匿的方式审查我们——用海量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互联网)评判我们,并根据这些数据推断我们的品质优劣、信
Hoeganaes公司报导了一种以含钼作主合金化元素的预合金金属粉末,具有高可压缩性且对热处理敏感。制造商声称,该粉末能满足高性能用途要求的拉伸强度、冲击韧性和疲劳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