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学精神的培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r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统领和核心要求,也只有在科学精神的统领下,科学教育才能真实有效。儿童的科学精神不是灌输出来的,科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考方式,是儿童对科学接纳认可并喜爱追求的心理品质。
  一、鼓励儿童大胆提出问题,给予孩子充分自由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特有的宝贵品质。科学教育需要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在自由的环境下敢于发问。2008年温家宝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专访时就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答道:“……首先要从孩子做起,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们进入中学、大学后,使他们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我常讲,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为什么苹果往下落而不是往上落”,科学史上很多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
  自由的学问是质疑和批判的,对不同的意见可以进行相互辩论。专制的教育环境下盛行的是对权威的崇拜以及知识的神圣化,很难培养儿童质疑和批判的科学态度。儿童问题意识的诞生不仅来源于自然天性,更在于后期敢于提问、自由提问心理环境的创设。李政道曾说:做学问,要学问;不学问,非学问。《论语》一书记载了2000多年前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大多是学生提出问题,孔子予以作答。这个传统是应该很好保存和发扬的。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儿童表现,深入体会儿童情感、全面认识儿童发展,想儿童所思,疑兒童所惑,做儿童所为,帮助儿童表达科学疑问。
  二、允许儿童出错,引导儿童建构科学的概念
  朴素理论是与科学理论、正规的理论相对而言的。“naive”来自法语,有天真、质朴、幼稚、自然等意思。比如儿童直觉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的,这种对天文现象所持有的迷思概念就是一种朴素理论。朴素理论意味着直觉理论,更多存在于年儿童童中,因为随着儿童进入正规的教育机构,他们会接触大量的科学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接受了科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朴素理论就完全转变成了科学理论,如3岁的儿童会怀疑“宝宝是妈妈生的”这个观点,会提出“为什么现在妈妈不能生个宝宝”的疑问。儿童的朴素理论具有预测、解释功能。儿童朴素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可以增加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心,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伴随着儿童科学学习中存在着泛灵论、人为论等影响下的错误认识。如,太阳为什么发光,孩子可能会回答,因为为了让我们温暖,也为了让植物生长。
  儿童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直觉思维、自我中心主义、泛灵论的影响,在探索科学世界的道路上经常犯错。科学探究活动中当儿童显露其朴素理论,语言和行为在成人眼里可能比较荒诞、可笑、幼稚,但这时教师不应批评、漠视、指责、讥笑儿童,而应设法搞清楚儿童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错怪或伤害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错误在儿童的科学探究和概念形成中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教师要给予并保护儿童出错的权利,并应把儿童的错误当作了解他概念发展的机会和背景,作为开展下一步活动的前提。
  三、培养儿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对死记硬背
  科学精神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反对守旧、反对因循;就是实践的检验、批判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科学精神,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求真创新精神。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精神缺失现象仍然广泛而严重地存在着。教育界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影响下,在本世纪初开始的“做中学”素质教育项目推动下,尽管很多教师意识到动作在图式建构中的作用,懂得应通过亲自操作让儿童获得科学经验,但很少认识到在知识、方法之后最重要的是科学的精神。科学教育在已经异形了的“做中学”外衣掩饰下,教师精心设计实验,让儿童按部就班操作以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相比较死记硬背下赤裸的知识灌输,已是历史性进步。但这种教育依然没有走进真正的科学世界,实质是教学手段革新后新传统科学教育模式,为了科学知识而教科学知识的本质没变。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取向是避免儿童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儿童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教育领域的急功近利,是整个社会科学功利主义泛滥的反映。表面科学知识经济繁荣,但国家科学精神根基薄弱,缺乏“为了科学而科学”执着精神的支撑。没有纯粹科学的文化底蕴,我们很难破解钱学森之问。
  四、给予激励性评价,激发儿童科学的热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评价需要教师树立全面的发展观,避免只重知识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等多元发展的片面性评价。评价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每个儿童都是平等的,是按照自然原则独立发展的个体,不能以儿童的家庭背景、性格气质、健康状况等因素将儿童分为三六九等,避免教师世俗化评价。评价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教师合理运用激励性、差异性评价能点燃儿童心中的科学希望。反之,也能浇灭儿童微弱的科学火苗,损害儿童科学精神。负向评价会使儿童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态,缺乏探究的安全感。负向评价浓厚的沉闷课堂氛围会产生儿童察言观色依赖教师的现象,科学探究活动应有的生命力和气质荡然无存,损害孩子科学探究的热情和自信心。
  【作者单位:四平市中央东路小学校 吉林】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将数学学习与已有数学活动经验连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缩短数学学习与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图形的放
易静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校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青工作者.苏州市师德标兵。“用广阔的胸怀.开启学生的心扉”是她的格言。“以趣诱智、朴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广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探究生态课堂的构建,力争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自然化、生动化。所谓生态课堂,就是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把课堂当作一个大型的生态环境来对待,促进教学评价方法、学习环境、师生情绪等多种生态因素和谐共存,实现学生综合性的发展。下面,我将从有效预习、关键探究、再度构建三方面分享自己在打造生态语文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和心得。  一、有效预习,发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