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不“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d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一种常用模式,文中以一节二重积分的定义的微课为例,探讨了其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高等数学;二重积分;定义
  一、 前言
  数字时代以来,人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微”,微信、微商、微电影、微视频等等,而微课在近年也悄然走进了校园。事实上,在中学中微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各类中学的微课比赛也此起彼伏,但是,在大学,特别是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却显得力度不足。有人说:“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微课对这门学科是不适用的。”而其实,对于一节数学课而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掌握70%~80%的内容,已经是掌握得不错了,对于其中的一些定理、定义的深入理解是需要其课后来慢慢来消化的,此时,倘若有老师的微课加以辅助支撑,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将会以一节二重积分定义的微课为例,以展现微课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二、 微课教学过程展示:二重积分的定义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吴赣昌版《高等数学下册》第十章第一节,其中包括二重积分的定义问题,共需15~20分钟的微课完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的相关内容,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铺垫。
  同时,本节课又是后续研究三重积分、曲面积分等内容的基础,也为不同专业的相关后续课程作准备,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应用性相当广泛,它不仅在数学领域,而且在工程学、物理学、统计学等方面都有着相应的应用,也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考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几何应用的角度入手,以帮助学生掌握二重积分的定义与性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二重积分的定义,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定积分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将概念引申到二重积分中,培养其主动探究并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激发努力思考、获得新知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重、难点
  二重积分的定义。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大一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求知欲强,但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教师的引导。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以具体的例子为基础,在教法上,采用了演示教学法、类比教学法、探究和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疑问并与定积分的类比教学,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主动探究进而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并解决相应问题。
  (五) 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回顾定积分引入时的思想方法和步骤。
  设计意图:为从定积分到二重积分的过渡埋下伏笔。
  2. 探究新知
  以曲顶柱体的体积为切入点,以课件辅助教学,采用定积分引入时类似的思想方法和步骤,探讨曲顶柱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引入,采用类比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对相应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了解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
  3. 形成概念
  通过对曲顶柱体的体积的探讨,介绍二重积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对相应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4. 归纳整理
  设计意图: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重点与难点。
  5. 反思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特殊的二重积分,以加深其对相应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从定积分的性质发现二重积分的性质结论,引起其对后继内容的思考。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加深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并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延伸。
  (六) 預习任务与课后作业
  预习任务:定积分的概念,本节相关内容。
  课后作业:课件中思考题。
  三、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微课内容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了演示教学法、类比探究和研讨式教学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与以往相关知识点的对比教学,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主动探究进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此其中以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作为引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整体来看,本节微课从内容的安排来看,层层深入,结构合理,通过适当的类比,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再由课件的引入,在帮助学生对二重积分概念的理解上,起到了一个直观性的指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觉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杨伟杰.翻转课堂:转变与挑战[J].教学与管理,2013,(37):93-95.
  [2] 刘名卓.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作者简介:张杰,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数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国家进一步加大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等优惠政策力度和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的情况下,职教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新的局面。本项目从职业定位、职业选择、职业认知、职业发展、职业能力、职业准备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出转型背景下高校职教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关键词:职教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转型背景  一、 调研的背景及方法:  在国家进一步加大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等优惠政策力度和应
摘 要:情感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本篇文章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教师应该以情动人,营造情感氛围;以文为本,调动学生情感以及从生活出发,体验情感来谈一谈如何让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充满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  传统的文艺理论自古有着“情动辞发,披文入情……”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情感溢满,字符纽带,终成
摘要:信息时代的发展加速了教育发展,同时要求中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新的发展。中职学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来适应社会带来的挑战。本文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双师型”教师定义着手,通过分析南昌市某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年龄与性别构成不同、学历与专业不同、“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相对的配套缺失等问题,引出“双师型”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基于这种情况下对“双师型”队伍建
摘 要: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中职班级中,无论教师或学生都会犯错。而针对犯错误的学生,若教师仅是采取批评的方式,必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对此,教师在面对学生犯错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当讲究艺术性,如此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中职班级;问题;批评方式  任何阶段的教育,教师批评学生均是常有之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接受并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然而在个别情况下,尤其是正处
成长=经验 反思,教师要使自己不断成长起来,必须养成随时反思的习惯。执教《做一个指南针》一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可谓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是新课程教育的践行者,是向“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功效”境界“加速”的追求者,更是苏式课堂灵动、精致、润物无声的追求者。我相信: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一、备学生——解落三秋叶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
摘 要:2017语文考纲有很大变化,某些选考内容变为必考,阅读能力和素养要求提高,同时对传统文化素养也有所增加,特别对古文化常识进行增列,比如礼仪,风俗,节令,科举等等。纵观语文,阅读为王。高考逼近,考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阅读高分数。一线教师对阅读材料的筛选,阅读方法的指导,答题技巧的引导,是高三备考实效提高的关键。文章结合考纲,研究多所名校调研试题,从提高阅读能力上探讨高三语文备考方法,希望
摘要:历史是沉睡的事实。如何让历史事实再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因此,问题引导是引起学生思考、弄清历史事件的途径。本文围绕如何用问题引导来构建历史课堂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引思;教学  疑问是智慧的源泉。没有疑问作为推动力,那是做不成学问的,历史学的研究如果缺少了问题意识,也不会取得半点进步,只有大胆地提出疑问并进行思考,才能
摘 要: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游戏,它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但是从幼儿游戏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被动地进行游戏。这样,幼儿的兴趣势必会淡化。本文旨在研究通过自主选择游戏主题、空间、材料、时间等,进而引导和培养幼儿如何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地进行游戏。  关键词:角色游戏;自主性;培养  随着《3~6岁儿童学习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新课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将其牢牢吸引住。”可见,有效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求知欲,还能吸引其注意力,深入文本,感知文本魅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要点;实效  课堂导入的方式五花八门,切实有效的甚少,大多存在繁琐复杂、拖泥带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始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全过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意蕴,促进学生记忆,锻炼语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获得审美的熏陶、情感的感染。本文从朗读说起,着重对朗读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语文;朗读;作用  一、 朗读概述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极力主张朗读: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