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老师布置题目,学生写,写完了由老师精批细改。但收效甚微,原因是学生这个“主体”没有参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本人借鉴同仁的教学经念,结合自身及学生的实际,形成了“导、写、读、评、改” 五字作文教学法。
【关键词】“导、写、读、评、改”
作文教学,我们的传统做法是:老师布置题目,学生写,写完了由老师精批细改。学生的任务就是按老师布置的题目凑够字数,写完了则“大功告成”。学生这个“主体”没有参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其结果是学生和作文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没有真正融入其中,虽然老师们对作文精批细改,改完后的作文“满纸红”,但其微弱的收效想必大家都有切实体会。鉴于上述原因,我借鉴同仁的教学经念,结合自身及学生的实际,形成了“导、写、读、评、改” 五字作文教学法。
“导”就是教师在学生写作前的引导和指导。也是学生写作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针对每次作文的重点,教给学生写作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和体味事物创设写作背景。如写《妈妈的手》,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如何抓住特征,选取写作素材的知识,然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妈妈的手”的特征。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妈妈的手”干什么,有哪些动人的事迹。最后结合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描写阿婆的手中的一段话,仔细体味,创设动人的情景,激发学生写作情趣,让学生感到一定要赞扬妈妈的手,这样才能使学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写”就是学生按习作要求,在当堂课内迅速较好完成习作,切记学生拖沓,这种快速写作,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发挥写作灵感,使思路凝成一汽,不至于中斷,使文章一气呵成。例如:初中学生的作文,一般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有的甚至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完成。而通过“导、写、读、改”训练后,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妈妈的手》这篇习作的占全班人数的90%以上,10%以下的同学,虽然写得不好,但也基本上写完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写作效率,又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我都是采用这种快速写作法,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快。开始学生有点不适应,但后来慢慢地发现了这样“逼”才能“急中生智”,作文也就给“逼出来了”。
“读”就是学生习作后,先自己读三遍,然后再到讲台上读给同学们听,如写《妈妈的手》,学生写后至少自读三遍。通过反复修改后,再到讲台上去朗读。有的甚至几次上讲台朗读。就这样反复朗读,反复修改,文章就由不形象、不具体到具体、形象、生动了。
“评”就是当一个同学读完后,其他同学马上针对这位同学的文章进行评价、讨论,指出有哪些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然后教师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加以小结。例如:当王丽同学刚读完《妈妈的手》后,我就让同学们马上针对她的习作发表评论。有的说抓住了农村妈妈的手的特点;有的说事例欠生动;有的说妈妈给自己缝衣的动作写得较仔细;有的说妈妈的手不仅仅只写一件事,而要有重点地写一件事,其它可以略写┅┅最后我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及时给王丽同学的文章进行了小结。指出王丽同学应该把文章内容再写丰富些,多选几件感人的事,用“手”把这几件事串起来,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避免了以前老师包批包改的信息反馈不及时的缺点。
“改”是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方法。即学生听完同学们的评论后,针对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反复修改。如学生在写《自我介绍》一文时,先要求同学们根据评后的意见普遍修改一次。修改前,许多同学的文章都千篇一律,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语言十分平淡。没有一点“文”气。但经修改后,效果显然不同了,这里我摘抄欧玖玖同学写自己如何顽皮,胆大的一段。修改前她是这样写的“我的胆子很大,不像个女孩子,很会爬树。”修改后的文章是“俗话说:‘女孩子胆小如鼠’,可我的胆子比一般男孩还大,我有一种本领,比男孩子还要强,你们一定会追根到底,是什么本领呢?告诉你吧,这就是爬树,我能一口气爬到树的顶上,且动作轻快敏捷得很。记得有一次我爬上一棵又粗又直的杉树,大人看了还为我捏了一把冷汗呢。”修改前的文章,语言平淡,内容空洞,不能充分表达自己顽皮、胆大的个性,但修改后,一个顽皮、胆大、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形象,就活生生的展现于读者面前了。这种方法,既克服了老师包批包改,学生收效甚微的毛病,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灵动性,且能把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操作,这样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怎样修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减轻了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采用“导、写、读、评、改”五字教学法,我任教的班,一年之内,有90%的同学,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习作,其中又有10%的同学能上讲台即兴作文,另外10%的同学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习作。因此,我认为这种作文教学法确实可行。
【关键词】“导、写、读、评、改”
作文教学,我们的传统做法是:老师布置题目,学生写,写完了由老师精批细改。学生的任务就是按老师布置的题目凑够字数,写完了则“大功告成”。学生这个“主体”没有参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其结果是学生和作文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没有真正融入其中,虽然老师们对作文精批细改,改完后的作文“满纸红”,但其微弱的收效想必大家都有切实体会。鉴于上述原因,我借鉴同仁的教学经念,结合自身及学生的实际,形成了“导、写、读、评、改” 五字作文教学法。
“导”就是教师在学生写作前的引导和指导。也是学生写作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针对每次作文的重点,教给学生写作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和体味事物创设写作背景。如写《妈妈的手》,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如何抓住特征,选取写作素材的知识,然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妈妈的手”的特征。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妈妈的手”干什么,有哪些动人的事迹。最后结合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描写阿婆的手中的一段话,仔细体味,创设动人的情景,激发学生写作情趣,让学生感到一定要赞扬妈妈的手,这样才能使学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写”就是学生按习作要求,在当堂课内迅速较好完成习作,切记学生拖沓,这种快速写作,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发挥写作灵感,使思路凝成一汽,不至于中斷,使文章一气呵成。例如:初中学生的作文,一般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有的甚至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完成。而通过“导、写、读、改”训练后,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妈妈的手》这篇习作的占全班人数的90%以上,10%以下的同学,虽然写得不好,但也基本上写完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写作效率,又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我都是采用这种快速写作法,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快。开始学生有点不适应,但后来慢慢地发现了这样“逼”才能“急中生智”,作文也就给“逼出来了”。
“读”就是学生习作后,先自己读三遍,然后再到讲台上读给同学们听,如写《妈妈的手》,学生写后至少自读三遍。通过反复修改后,再到讲台上去朗读。有的甚至几次上讲台朗读。就这样反复朗读,反复修改,文章就由不形象、不具体到具体、形象、生动了。
“评”就是当一个同学读完后,其他同学马上针对这位同学的文章进行评价、讨论,指出有哪些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然后教师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加以小结。例如:当王丽同学刚读完《妈妈的手》后,我就让同学们马上针对她的习作发表评论。有的说抓住了农村妈妈的手的特点;有的说事例欠生动;有的说妈妈给自己缝衣的动作写得较仔细;有的说妈妈的手不仅仅只写一件事,而要有重点地写一件事,其它可以略写┅┅最后我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及时给王丽同学的文章进行了小结。指出王丽同学应该把文章内容再写丰富些,多选几件感人的事,用“手”把这几件事串起来,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避免了以前老师包批包改的信息反馈不及时的缺点。
“改”是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方法。即学生听完同学们的评论后,针对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反复修改。如学生在写《自我介绍》一文时,先要求同学们根据评后的意见普遍修改一次。修改前,许多同学的文章都千篇一律,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语言十分平淡。没有一点“文”气。但经修改后,效果显然不同了,这里我摘抄欧玖玖同学写自己如何顽皮,胆大的一段。修改前她是这样写的“我的胆子很大,不像个女孩子,很会爬树。”修改后的文章是“俗话说:‘女孩子胆小如鼠’,可我的胆子比一般男孩还大,我有一种本领,比男孩子还要强,你们一定会追根到底,是什么本领呢?告诉你吧,这就是爬树,我能一口气爬到树的顶上,且动作轻快敏捷得很。记得有一次我爬上一棵又粗又直的杉树,大人看了还为我捏了一把冷汗呢。”修改前的文章,语言平淡,内容空洞,不能充分表达自己顽皮、胆大的个性,但修改后,一个顽皮、胆大、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形象,就活生生的展现于读者面前了。这种方法,既克服了老师包批包改,学生收效甚微的毛病,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灵动性,且能把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操作,这样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怎样修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减轻了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采用“导、写、读、评、改”五字教学法,我任教的班,一年之内,有90%的同学,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习作,其中又有10%的同学能上讲台即兴作文,另外10%的同学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习作。因此,我认为这种作文教学法确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