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井下安全阀管柱及配套强开工具设计与实践

来源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45420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下安全阀是生产安全的重要控制工具,实现流动通道的隔离与关闭.东海海域某延长测试井鉴于复杂的井筒条件,设计了双井下安全阀的管柱结构,结合生产实际选择了同尺寸同型号的井下安全阀,采用串联配置、单独控制的方式;为了防止井下安全阀失效引起的生产关闭,研制了配套的选择性强开工具,在原安全阀上部安装选择性工作筒;室内进行了强开工艺实验,工具配合良好、工作正常,具有定位准确、永久强开、不影响其他作业的特点;井下安全阀出现意外关闭后,成功实施了选择性强开,恢复了井筒流动通道.现场实践证明,双井下安全阀的管柱结构为特殊复杂井提供了双重控制措施,配套强开工具的设计、研制及应用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针对稠油油品物性差、凝点低、流动性差等特点,采用室内环道试验,揭示含水率、混合流速、温度与管输流型和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型转变的过程中共出现5种流型,当含水率小于0.6%时,压降梯度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当含水率大于0.6%时,压降梯度迅速减小;当含水率小于0.525%时,压降梯度与混合流速呈显著正相关,当含水率越过反相点后,压降梯度与混合流速的相关性减弱;稠油输送应尽量控制在水基流阶段,且低温工况优于高温工况,混合流速增大和温度降低均会促进反相提前.研究结果可为稠油管道输送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目的:对伴斑状色素沉着的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进行KRT5和KRT14致病基因突变筛查.方法:提取家系中每一位成员的DNA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KRT5和KRT14基因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选择10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将突变结果在The Genome Aggregation Database (gnomAD)和The 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 (ExAC)等多个大样本数据库中查询突变频率.结果:该家系中KRT1
1病历摘要rn患者男,54岁.因右下肢屈侧红色斑丘疹伴轻度瘙痒2个月于2019年1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屈侧红色斑丘疹,自觉轻度瘙痒,后逐渐向下蔓延至右侧胭窝处.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关节痛、光过敏、口腔溃疡、脱发、甲板增厚或变薄等,否认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皮疹部位无带状疱疹病史.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针对双层海底管道机器人定位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电磁信号的管道内机器人的定位方法.研制了低频电磁发射器和电磁信号接收器,通过仿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电磁信号强度在空间的衰减规律,并据此搭建实验系统,对穿透双层金属管道、海水以及空气3种介质后的信号强度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电磁信号穿过双层金属管道后有效接收距离可达6.4 m,验证了双层金属管道内机器人应用低频电磁定位方法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黑素瘤患者血清外泌体中B7-H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患者血清内的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超微结构,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外泌体中B7-H4蛋白的表达.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0例黑素瘤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内B7-H4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黑素瘤患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中B7-H4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外泌体中B7-H4高表达组中Breslow厚度>4
中乌天然气管道沿线阀室的自关断保护功能,是基于Lineguard控制器统一的压降速率及延迟时间设定(0.15 MPa/min、120 s),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不确定性.基于SPS仿真模拟开展阀室自关断保护功能测算评估,模拟计算了在不同泄漏孔径、泄漏点位置及压力下,泄漏事件发生后管线压降速率及延迟时间的变化规律,量化分析了因气源失效及工况调整所潜在的阀室误关断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保护功能设定仅可监测泄漏孔径约为300 mm以上的泄漏事件,且在不同区域及工况下的阀室设定存在进一步的优化调整空间.研究成果可
1 病历摘要rn患儿女,9岁.因躯干和四肢红斑、丘疹、鳞屑2周,加重伴溃疡、坏死、结痂1周,于2019年12月1日来我科就诊.患儿2周前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红斑和丘疹,表面可见鳞屑,伴瘙痒,多次就诊于外院,考虑银屑病,予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皮损未见消退,且渐累及躯干其他部位和四肢.于入院前1周,病情加重,局部可见坏死、结痂、水疱及脓疱,双侧腋下、腹股沟及颈部出现溃疡、脓性渗出,伴疼痛,合并发热,T最高40.0℃,予对症处理后体温最低降至38.5℃,约10h后复升,无关节痛、咳嗽、咳痰和体重减轻病史.自发病以
报告1例息肉样基底细胞癌.患者女,77岁.右腋下赘生物25年,变红伴疼痛1年.皮肤科检查:右侧腋下可见蚕豆大暗红色息肉样半球形赘生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增生肥厚,部分区域向下增生,形成条索状及块状肿瘤细胞团块,肿瘤细胞团块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细胞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象,部分边缘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间隙;真皮内可见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周围黏蛋白沉积,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上皮抗原Ber-EP4阳性,癌胚抗原(CEA)阴性.诊断:息肉样基底细胞癌.
婴儿锌缺乏症分为遗传性锌缺乏症[即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AE)]与获得性锌缺乏症(acquired zinc deficiency)[也称暂时性症状性锌缺乏(transient symptomatic zinc deficiency,TSZD)],后者发病率较前者高,但国内对获得性锌缺乏症认识尚缺乏,常将有AE样皮疹且有低血锌的患儿直接诊断为AE[1-2].我们对1例锌缺乏症患儿的SLC39A4基因进行检测以鉴别AE与TSZD.
滑坡的抗剪参数取值较为困难,多依赖于室内试验,与实际参数有出入.分析了位移反分析原理并建立了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管道最大挠度变形量对埋地管道滑坡的抗剪参数进行反分析计算的方法.实际算例计算表明,该方法有助于修正滑坡抗剪参数取值,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