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双反牵引微创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双反牵引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7例,女13例;年龄17~73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2例,Ⅳ型6例,Ⅴ型10例,Ⅵ型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0例(传统组),采用微创开窗顶棒复位结合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20例(微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等。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除受伤至手术时间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40例患者术后获3.5~14.5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3.2±35.1)min]、术中出血量[(157.5±90.7) mL]、术后早期自主活动时间[(9.5±4.0)d]、骨折愈合时间[(14.5±2.7)周]、住院时间[(12.1±3.1) d]、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范围(125.4°±28.3°)、伸直范围(12.7°±1.4°)、HSS评分[(87.8±7.0)分]均较传统手术组[(110.9±42.3)min、(235.0±137.6) mL、(12.2±5.6)d、(15.4±2.9)周、(14.6±3.4) d、115.3°±21.5°、9.7°±1.5°、(83.1±8.5)分]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传统组与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20)、10%(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采用双反牵引下微创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其他文献
远侧尺桡关节(DRUJ)是连接手和前臂的重要关节,对维持手和前臂的正常旋转功能和腕关节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RUJ脱位严重影响前臂和腕关节正常功能。临床上DRUJ脱位并不少见,但常被漏诊。DRUJ脱位常伴发于尺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为10%~19%。若不能正确、有效地诊治,往往会出现腕关节慢性疼痛、功能障碍等并发症。DRUJ脱位治疗方法很多,由最初的夹板/石膏固定,到经皮克氏针固定,到软组织重建,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应用静力载荷加载与高处坠落碰撞模拟胫骨平台骨折发生机制、寻找骨折发生的规律,为胫骨平台骨折个体化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择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CT、MRI扫描及三维有限元软件等生成带有韧带、半月板、关节面的完整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胫骨平台骨折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工况,对胫骨平台进行静力载荷加载与高处坠落的碰撞过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垂直静力加载胫骨内、外侧平台应
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是远侧尺桡关节(DRUJ)最重要的稳定结构,可起到缓冲腕关节尺侧轴向负荷、稳定和支撑腕骨的作用。TFCC损伤可导致腕关节尺侧疼痛及DRUJ不稳定,以致于患者无法完成一些日常的基本功能活动,严重者可对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带来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对TFCC解剖及损伤机理的理解不断更新及腕关节镜技术的快速发展,TFCC损伤的诊治、特别是关节镜下的诊治领域得到了较大进展,显著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整理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性别、损伤类型(Schatzker分型)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4 603例成人胫骨平台患者,41~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男、女性
目的探讨后方入路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远端关节外解剖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采用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远端关节外解剖LCP内固定治疗的22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18~86岁,平均42.7岁;骨折AO/OTA分型:12-A型13例,12-B型7例,12-C型2例。收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
目的探讨反置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移位锁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采取反置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12例移位锁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例;年龄25~62岁,平均43.5岁;新鲜骨折9例,陈旧性骨折2例,内固定失效翻修1例。骨折按照Edinburgh分型:1B1型10例,1B2型2例。骨折复位后,将同侧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反转180°后放置在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一期微创治疗同侧股骨骨折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次序、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5例新鲜股骨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23~65岁,平均45.5岁。股骨骨折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2例,B型2例,C型1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Schatzker分型:Ⅴ型2例,Ⅵ型3例。手术先固定胫骨平台,于股骨髁上、胫骨
目的探讨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入路、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与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28~58岁,平均35.5岁;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3组(n=6):A组患者采用前外联合后外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用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治疗,C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过程中如何快速判断远端内外旋转、避免复位不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复杂胫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22~53岁,平均34.6岁。骨折按AO/OTA分型:42-C1型6例,42-C2型2例,42-C3型13例。术中利用胫骨髓内钉前侧压杆连杆与第2跖骨的关系进行旋转判断。术后利用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有晚期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例合并晚期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为45~67岁,平均53.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B型2例,ⅡA型5例,ⅡB型1例。8例均合并有晚期股骨头坏死:5例为缺血性坏死,按Ficat分期:Ⅲ期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