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林匹克”瓷盘看中国人民的奥运情结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l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我在清理济南市文物商店库存文物时,一件写有“欧林匹克”的粉彩瓷盘(封三)引起了我的注意。“欧林匹克”是旧时对“Olympic”一词的音译,见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抗日战争之后即统称“奥林匹克”。我立即意识到这不是一件普通的瓷盘,而是一件在中国奥运史上颇具意义的文物珍品。瓷盘共有4件,釉色晶莹,保存完好,口径13.5厘米。盘中心用红彩绘出两个带经纬线的黄色圆球,表示地球的东西半球,四个圆圈内楷书“欧林匹克”四字,白地黑字,十分醒 Ten years ago, when I was cleaning up th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ultural relics shops in Jinan City, a pastel porcelain dish with the name of “olympique” caught my attention. The “Olympic” is the transliteration of the word “Olympic” in the old days. It was foun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the 1930s and was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Olympics” after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 immediately realized that it was not an ordinary porcelain plate but rather an artifact treasur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 in China. A total of 4 porcelain dishes, crystal glaze, well preserved, caliber 13.5 cm. The center of the disk draws two yellow spheres with longitude and latitude lines in red, which represent the hemispheres of the earth and the regular script in four circles, “olympic”, black and white, very awake
其他文献
看不见的风从姜女石那边的沧海上吹过来。2002年最闷热时节,我在被考古学家确认的碣石宫遗址上感触了两个最凉爽的清晨。主持并整整十年坚持碣石宫考古的杨荣昌告诉我,最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没有音乐,没有喝彩,他们就在这石崖上默默舞蹈了千百年。那是一群在篝火旁舞蹈的先民,由于一次祭祀,由于一次狩猎的满载而归,或者征战的凯旋,他们在篝火旁欢快地舞蹈。红色
该文摘要地介绍了当代世界重要的建筑组织机构及有代表性的著名建筑师的简历,理论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urriculum vitae, theoretical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现代各个学校的基础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不仅具有课程教学必备的理论知识,也具备了实践性操作技术。《大
来到大连市金州区后石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现代化新农村景象:一条笔直、平坦而又宽阔的大街,两旁是镶有彩色地砖的人行道和绿化带,再往里是村民楼舍,楼檐上镶有红色琉璃瓦
晚餐与肥胖晚餐吃得过饱,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会逐步使人发胖;如果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也容易患糖尿病,因此,晚餐宜清淡,摄入热量不应
前不久,《参考消息》刊发了《欧洲时报》的一篇文章,所加的标题是《游客恶习有损中国文明形象》。读罢全文,感慨良多。平心而论,文章所披露的中国游客的种种“恶习”,都算不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九届人大、九届政协会议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勇前进时,我们又迎来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
原藏主:刘咸教授这批高山族文物的原藏主是刘咸教授。刘教授字重熙,生于1901年,江西都昌人。早年进南京东南大学求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8年考取江西省公费留学名额,负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