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结合 触类旁通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ji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文言虚词教学存在着重言轻文、言文割裂的倾向,教师多采用串讲法或引导学生归纳虚词的意义、用法来教学,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往往是事倍功半。就这一现状,本文探讨如何实现文言虚词的教学有效化问题,首先是要转变教学理念,遵循“言文结合”的原则;在此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收效明显的四种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关键词】文言虚词教学 事倍功半 教学有效化 言文结合 四种推断方法
  据古代笔记记载,“王勃死后,常于湖滨风月之下,自吟《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有士人泊舟于此,闻之辄曰:曷不去‘与’共’乃更佳。自尔绝响,不复吟矣。”这则笔记后来版本甚多,其中有一个版本是王勃在写出了这篇文章以后,名声大噪,他本人也非常得意,经常把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挂在嘴边,哪知天妒英才,不久王勃英年早逝。他的遗体埋葬在海边,可能是生前对自己的作品太自负了,一到晚上他的坟墓里就会传出鬼魂吟诗的声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吓得当地渔民再也不敢去那里打鱼。有一个老渔民得知这个消息,很气愤,就在晚上跑到王勃的坟边,大声地说:你就别得意了,这句还是不够精练,应该是‘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从此坟墓里再也没有传出过声音。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从这传说中我们可以窥知士人、渔翁、王勃都承认“与”“共”确属多余,当然前提是人死后真有灵魂。
  一、文言虚词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
  的确,从语法角度讲,删除“与”“共”二字不影响句意,也有很多人赞同将这二字删除。但这并不是没有反对者,张仁青说王勃“原句之美,端赖‘与’‘共’两虚字旋转其间,文气乃畅,曼声吟哦,尤饶佳趣。若删去二虚字,则韵味尽失,固不止俗响而已”。①
  教学中若处处以士人、老渔民为标准,学生自然轻视文言虚词,以为文言虚词除了出题用来为难他们,别无它用。其实教师们细究一下文本,定会发现文言虚词存在的重大意义。如《指南录后序》中的“呜呼!予之及于死者……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痛何如哉!”文中的两个“呜呼”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楚,而且第一个“呜呼”兴叹,为加强文章气势做了充分准备;最后一个“呜呼”总结全段,把作者的悲痛之情、无可奈何之叹推向顶点。倘若少了这两个“呜呼”,其情感、气势均要大打折扣。
  真正有效的文言虚词的教学应是“言文结合”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否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呢?
  中学文言虚词教学的现状
  从教师本身而言,我们大都是站在上则传说中的士人、渔翁这一边,认为文言虚词在文中是可有可无的,考者不考,教者自然也就不教这些,学生本就怕学、厌学,当然也就不会问。但如果因此而断言我们的教者不重视文言虚词的教学,那也不是事实。
  从学生主体来看,学生中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主要存在两大症结:(一)低效性:关于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会喋喋不休地讲,课后更是反反复复地练,但几年下来,学生还是很难分清之乎者也。(二)困惑性:高中文言文难度水平远远高于初中的,再加上高中老师整天机械地翻译、对答案,使得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索然无味。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是被动的,没有什么成就感可言,这可谓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困惑性。这在文言虚词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总而言之,中学文言虚词教学,无论是从教师主体,还是从学生主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事倍功半”状,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
  二、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状的原因
  (1) 教学理念有误区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
  任意堆砌。……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无文。”此言极是,于我心有戚戚焉!黄厚江老师提出,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基本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重视积累的确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但文言文学习应该是一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一定的阅读量是文言文积累的基础,应该在阅读中积累,才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孤立的知识积累只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当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对文言文学习有帮助,但这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阅读。②
  (2) 教学方法不妥当
  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文言字词是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手法,
  课堂上“满堂灌”式地串讲完之后,课后再针对重要的字词进行归类总结,然后让学生就这些点不断地死记硬背,尤其是文言虚词的教学,要么不讲,若讲了,基本上如此。应该说,串讲式教学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价值,但一律采取串讲法教学,危害很大,最主要地是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容易陷入知识中心,导致教学的低效。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
  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绝不可包办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
  因此探究文言虚词“教学有效化”的建构问题已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中学文言虚词“教学有效化”的对策
  (一) 遵循“言文结合”的原则,在整体感悟的过程中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苏教版必修三《鸿门宴》一文后面设计了练习“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表达作用,并回答有关问题。”然后是“而、然、者也、耳、也、矣”几个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一共四个小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虚词的教学不再把目光仅仅盯在意义和词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我把这理解为是苏教版教材“为了扭转中学文学虚词教学中存在的言文分割问题”而作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又如六一居士的《醉翁亭记》,全篇用了21个“也”,“也”在文中的语法功能不外乎判断、肯定、赞叹、解释说明这四种。但若仅仅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去逐一讲解这21个“也”,未免太过索然无味,最好是将对“也”的意思的理解与文意的分析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联系背景,六一居士的“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一主旨不正是由这21个“也”的反复出现才得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酣畅淋漓地展示给读者的吗?所以,古人认为“同篇共用二十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跌顿,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创调也”(20个“也”字可能是统计有误)。③   (二)要从单一的“串讲法”向科学的多样的灵动的教学方法进行转变。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文言虚词用法灵活,这是教学的难点。下面介绍四种来自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得较为得心应手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法。
  (1)“取舍比较赏读法”
  所谓“取舍比较赏读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含有语气虚词的句子找出来,比较用与不用虚词的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考、鉴赏能力就有机地融在一起了,这种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品读文言文。例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保留“焉耳矣”这三个语气虚词,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梁惠王认为那种不遗余力治国却收效甚微的无奈与伤感,如若去掉这三个语气虚词,那么就表现不出梁惠王的深深困惑。再如《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假如舍去“也”字,那么这被翻译为“越过别的国家来使远方国家作为边境,您知道那很难。”秦伯听了这种带有威胁语气的言辞不知道会如何表现,恐怕他就不会再认为烛之武是在为秦国考虑的。反之,加上语气虚词“也”字,就会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也”字所含有的诚恳意味,就会拉近两者心理之间的距离。
  (2)“美读法”
  所谓的 “美读法”就是要打破文言文学习的机械化,将诸多试题的训练变成设身处地,情感与心灵的感悟。在这种真切的感悟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理解、消化文中的文言语气虚词。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矣”适度重读,并适当延长,突出形势危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其中“也”“矣”轻读,“也已”适度重读,全句要表现出烛之武的委屈和牢骚。《谏太宗十思疏》:“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其中“乎”适度轻读,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而且隐含着一种挑衅。”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其中“哉”适度重读,强调对这种做法的否定,使文章结尾更加有力。正如马建忠先生所言的:“凡字句但以实字砌成者,其决断婉转,虚神未易传出,于是‘也’‘乎’‘哉’字,以之顿煞,而神情毕露矣”。④
  (3)“句位分析法”
  文言虚词的理解难度也在于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主要归结为:它们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进行有效的辨析与理解。例如“也”字在句中主要是表示提顿,相当于标点符号中的逗号,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蜀道难》中有“其险也如此”,《师说》中有:“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等。在句末则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的语气。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就可以根据前面的“取舍比较赏读法”、“美读法”来初步感受语气虚词“也”字存在的必要性与所表达的情感特征,再结合“句位分析法”就不难确定语气虚词“也”字的用法了。
  (4)“对仗法”
  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写作讲究重章复沓、一唱三叹,对举成文,即前后的几个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与情感是一致的,只是换了材料与藻汇罢了。如果能够认识与把握这一重要特征,我们就可以根据一个词的意义与用法去探究相同位置的另一个词的意义与用法了。这对整个古诗文教学都是适用的法则。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中的“矣”与“思”处于相同的位置,根据“矣”是语气助词,这个用法,就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后面的“思”也是语气助词。又如《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其中的“以”与“而”也是处于相同的位置,根据“而”是连词这一用法,就可以推断之前的“以”也作连词用。只要我们掌握此种用法,很多问题就不难解决。
  “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⑤,阅读经典文言佳作,感受它们所负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为人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要素的积累、言语技能的训练,而应广泛关注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思维培养等方面。文言虚词的教学也是如此,不能简单地分析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及其作用,我们应注意“言文结合”,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文本思想情感的分析融合为一体,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影响和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掌握规律,逐步学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存疑走向释疑。
  注:
  ①《骈文学》,张仁青,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166;
  ②《文言文该怎么教》,黄厚江,《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
  ③《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中华书局,1987:411;
  ④《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2010;
  ⑤《经典常谈》,朱自清,文光书店,1946。
其他文献
【摘要】讲求语言文采是我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虎豹无文,则同犬羊,虎兕有皮,而色姿丹漆,,质待文也。”孔子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语言文采之于文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高考作文讲求就是一种“短平快”的作风,短短几十分钟,要构筑出一篇血肉丰满的不少于八百字的佳文,就必须在语言表达上以文采取胜。  【关键词】语言文采 重要性 可见 一斑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
期刊
【摘要】周作人以其平和冲淡、雅白共容的文笔在中国现代文坛中独放异彩。他的散文带有深深的传统儒学印记,又兼容禅道以及日本含蓄内敛的文化思想。文章题材多选自日常,但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充满审美趣味和哲理思考,真正做到将生活变成一种艺术。本文就其散文《喝茶》深入分析周作人的散文艺术。  【关键词】周作人 茶 散文艺术  周作人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散文有着深深的传统印记,并在外来文化的
期刊
忆已逝的曾经,忆似水的流年,忆低矮的胡同,忆满苔的墙根,更忆恒馨的童稚。  ——题记  老北京里曾经发生的人人事事,花开花落,半川细风,浸于清凉的月色中,安静地言说着幼年的点滴,童稚的纯洁,孩提时代经历的单纯的丝丝人情纵谷的忧伤与苦楚。  20年代末,小英子曾在骤然升起的苍茫拂晓中痴立着等待惠安馆门口的“疯子”秀贞,于是有了两人之间的友谊;曾追寻着一缕踪迹,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极似秀贞遗失的女儿小
期刊
【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所提出的关于文学的价值观、文体论、风格论、鉴赏论,表现出曹丕高屋建瓴的批评视角,对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中国文学批评有着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典论·论文》 重要文学理论 开创性  曹丕的《典论·论文》作为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典论·论文》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
期刊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梦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此谓之“庄周梦蝶”。正是这一典故,让我知道了庄子其人。许是思维愚钝,初时我很难理解庄子因为一场梦纠结迷惑不已的行为。后经多番体悟考量,方才为之大为钦佩。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  【关键词】庄子 无为 梦蝶  于丹曾在采访中说:“庄
期刊
中国工农红军自成立以来,到长征胜利,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大小无数场战斗、无数次战役,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则有20场,它们分別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沙战役、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漳州战役、苏家埠战役、反6路围攻、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大渡河战役、强渡嘉陵江、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山城堡战役。这20场战役中
期刊
【摘要】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力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加深。德、智、体、美、劳中,德占居第一位,所以必须做好学生德育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德育教育 教育结构  引言: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所有学校严抓的教育方向,因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一样,都是保证学生未来可以发展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基础。本文将从目前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入手,详细
期刊
【摘要】刘磊是一名在校小学生,就他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反映出他有些厌学、情绪不稳定和轻微的攻击行为等。根据这些情况,我采用了认知疗法,运用了相配套的认知协调理论和会谈交流的方式,对他进行疏导,并获得老师和家长的协助,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认知疗法 认知协调理论 会谈 交流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刘磊,男,11岁,在农村长大,现在他们的村庄已拆迁,他家租房住在离学校很近的地方
期刊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当下大学阅读推广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工作面临着吸引力下降、自身缺乏建设等问题。本文通过借用经济学“天使投资人”的概念,探讨了培养“阅读推广人”,孕育精品读书会等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方法。  【关键词】天使投资人 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天使投资”通常指自由投资人或非正式风险投资机构对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的一次性前期投资,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因其帮助创业者在缺乏
期刊
【摘要】本文对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基于就业岗位的需求分析,引入层次分析法的思路,以网络数据库课程为例,进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并针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考核和评价具体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使课程的评价体系更客观和科学,确保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就业导向 层次分析法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相关理论——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 (
期刊